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哪些(3招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我不要关电视!我还要看动画片!
我不要刷牙了,我不喜欢刷牙!
孩子这些耍赖的话,当妈的肯定不陌生。
定规则时,孩子都答应得好好的,但一执行起来,他说反悔就反悔,一点信用也不讲。
老母亲除了无奈,毫无办法:说好的「每天只看 20 分钟动画片」呢?说好的「睡觉前会乖乖刷牙不吃糖」呢?让孩子遵守规则怎么这么难?
今天我们请苏静老师讲讲,孩子的规则感到底咋建立。
孩子不遵守规则
很可能是因为家长不坚定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为什么孩子不能遵守定好的规则?其实,孩子「不规矩」,往往是因为家长无法很好地划定规则的界限。
明明是我家孩子的幼儿园同学,活泼开朗、人见人爱,唯独有一个毛病:上幼儿园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每天入园时,明明都撒泼打滚、拉着妈妈不撒手,无论老师怎么哄就是拒绝上幼儿园。
老师只好强硬地把孩子抱过来,劝家长尽快离开。但更多时候,明明妈妈都会妥协,把孩子领回家。
明明妈妈还会经常在班级群里给老师发一些信息,比如「王老师,明明今天起晚了,吃了早饭再过去。」或者「王老师,明明昨天没睡好,今天请假一天。」等等。
从「睡晚了」到「允许晚起」,从「没睡好」到「允许不去」,明明聪明地意识到妈妈的不坚定。
他发现,原来规则也是可以更改的,于是不断地试探底线,发现妈妈会不断地放弃自己的规则后,就更加我行我素了。
所以,孩子不遵守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没坚持住原则造成的。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
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灵活处理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那为了让孩子更有规则感,是不是不管孩子怎么闹,我们都该守住标准,直接拒绝呢?
有的家长确实能坚定不移地遵守规则。有次我带着孩子与朋友一家聚餐,在等餐过程中,孩子要求看动画片,朋友定下只能看 20 分钟的规则,得到孩子保证后,还拿出用手机设定了 20 分钟的闹铃。
闹铃一响马上关视频,完全不顾孩子还没看完的 3 分钟结尾。孩子当然不干,立刻嚎啕大哭,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退让。
其实,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并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要张弛有度,灵活处理。规则的渗透,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调整、改变和适应的工作。
延长 2、3 分钟动画片并不会对孩子的规则感造成多大影响。相反,简单粗暴一刀切,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近人情,不仅不利于亲子沟通,孩子还会因为有情绪,变得越来越不配合。
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从这 3 步做起准没错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很多时候,给孩子定的规则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反复打破。想要孩子有规则意识,我们要学会能「坚定」而不「强硬」地执行定好的规则。
1. 制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其中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生活有了界限和范围,才会更规律。孩子也能对生活有预知和期待,从而感到愉快。」
这里的规律,指的是让孩子知道接下来可以做什么、需要怎么做。这样他才会有掌控感,也会更配合。所以制定规则时,让孩子参与就十分重要。
每次定规则时,我都会问问孩子的想法,在他的意愿基础上再做引导。
比如,你可以问问他「宝宝,你觉得放学后我们要在外面玩多久合适啊?」孩子的回答一般都是不着边际的,他很可能说 2 个小时、5 个小时……因为,他们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但总归希望越长越好。
你可以这样引导:「爸爸在等我们吃饭,2 个小时就会错过晚饭,今天我们先玩 1 个小时好不好?」
反复几次之后,孩子对时长就有了概念,你们也就达成了共识,孩子慢慢就接受了规则,会主动遵守。
2. 坚定执行:学会坚定而不强硬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规则虽然定好,但是人并非机器,每次都能严格执行。这时候家长就得灵活处理,学会坚定而不强硬。
那 「强硬」和「坚定」到底怎么区分呢?
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命令他们:「现在就是洗澡时间,你不能玩玩具!」。
而坚定,则是满足孩子需求同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你可以选择多玩一会儿玩具,但需要用其他活动时间来调整。」
比如,孩子新买的玩具,想多玩一会儿。你可以建议他:「我们可以把看动画片时间改成玩具时间」「或者减少睡前故事的时间?」
让孩子有选择,这样孩子会更主动,也愿意配合。
3. 退出冲突:理解情绪,适时放手
有些时候,前两步都做到了,到了最终孩子还是会哭闹耍赖。
其实,人的自控能力有限,即便是成人很多时候也难以说到做到,更何况孩子。
如果重申了规则,温柔而坚定地执行以上两步之后,他依旧不让步,你可以退出冲突,适当地让孩子承担后果。
玩得太久,不肯回家就是会错过晚饭,那最爱吃的菜已经被大家吃掉了;迟迟不肯上床睡觉,就会错过睡前故事,今天就要自己睡觉。
孩子慢慢了解自己要为行为买单的时候,在想打破规则时也会更加慎重,也就明白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锋」时,会采用威逼利用的方式,例如「如果你明天乖乖上幼儿园,妈妈给你买新玩具」等等。
这种方法很功利,也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不能帮孩子建立规则感,反而让他学会通过讨价还价获得更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