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心得分享 >  当前文章

心得分享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longge 11-17 20:27 阅读 我爱育娃

最近接到很多家长关于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的咨询,我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孩子年龄长大,到三四岁的时候,你只要告诉他该如何做,他就会乖乖的听你的话,就会讲规则懂道理。

比如这位妈妈的烦恼,她是这样描述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说好只看十分钟,但是时间到了以后依然不关电视,继续看,催了她四五遍她都不搭理,强行关掉电视后,孩子就开始撒泼打滚,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没用,为什么孩子就不懂规则,不讲道理呢?

妈妈非常苦恼,同时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看电视超时,家长催促,孩子不听,家长动用暴力短暂解决问题,孩子下次依旧看电视超时。

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其实暴露了一个育儿真相: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打出来的,更不是骂出来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老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不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以后进入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规则意识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通常会成为我们口中所说的“熊孩子”,比如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踢坏了电影院的贵重荧幕,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当然,家长是要这种错误行为买单的。

可以说,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遵守规则不越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规则意识是努力培养出来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其年龄的增长并不成正比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都是大孩子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只要长大了,就应该懂事明理,该干的事,该遵守的规则,都应该清楚明白了。

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熊孩子”这个词了。

所以啊,要想孩子遵守规则,就不能“放养”,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摸清孩子的规则意识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这条规律就是:规则意识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过程

这条简单的描述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先有他律

他律是指家长或者其他人先给孩子展示、示范规则,提出要求。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规则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家长的示范榜样,而非单纯的口头命令,家长首先要作为这个规则坚定不移的执行者。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

  • 初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孩子模仿父母,所以如果父母遵守规则,孩子必然也会慢慢遵守规则。
  • 7岁之前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孩子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具象的事物来完成认知过程,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表述规则,孩子虽然听到了,但是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转化为行动。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2、再有自律

自律是指孩子自己主动按照某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到达这一步就说明孩子已经逐渐认同成人制定的规则、接纳并最终内化的结果。

这个阶段,我们就能看到孩子有时候会不需要你的提醒就能遵守规则,比如玩滑滑梯的时候自觉排队,垃圾分类扔掉。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完全是因为前一步“他律”在打基础。

3、要有过程

从他律的示范展示到自律的内化吸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规则的建立可能需要1个月,也可能2个月,戒除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习惯更加需要长期的坚持,比如,吃手、打人这种习惯,可能需要半年之久的引导才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以上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他律和自律的顺序也是不能调换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家长需要明白:

  • 家长不自律,不遵守规则,孩子就很难成长为一个自律、遵守规则的人,“严于律孩,宽于律己”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 家长不能期望一次两次的批评、指正、示范就能让孩子迅速掌握规则,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举个例子,在他律阶段,我们成人反复地、不断地执行将玩具分类收拾到规定区域这个动作,展示给孩子看,在展示过程中,用语言告诉孩子关于收拾玩具的规则,示范过后再带着孩子一起执行规则,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规则就会被孩子内化,当到了收拾玩具的时候,家长只需要说一句该收玩具了,孩子就会主动地开始执行规则,再内化一段时间,不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到点自己就开始收拾玩具了。

但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一边不断催促孩子:“你赶紧把你玩具收拾起来”、“你快点,再不收拾我就把你的玩具扔了”,孩子对于收拾玩具这个事情始终是充满抵触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给孩子展示具象的规则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呆板的,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个情境的一个方面,而且受此时此刻出现的事物的强烈影响-----《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规则、道理这些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对于孩子来说,听懂不代表着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

  • 家里的规则: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边玩边吃、早晚刷牙等。
  • 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等。
  • 幼儿园的规则:回答问题要举手、公共玩具要轮流玩、午睡不能打扰别人、上课不能乱跑等。

这些规则都是常见的,孩子日常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在遇到和规则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正在遵守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叫做要排队,排队的好处是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滑滑梯。

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2、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

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

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

3、规则要有头有尾,保持完整

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按照我们自己的要求去规定孩子的行为,当孩子2、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强烈,对于我们单方面的要求通常都是排斥、抵触的状态,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两个原则:

  • 和孩子(2.5岁以上)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平板只能玩10分钟,一天只能玩一次,孩子能够参与制定规则,就更容易认可规则,遵守规则。
  • 要告诉孩子违反规则以后,会有什么后果,或者惩罚措施,比如平板时间玩超时了,就要取消次日的玩平板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4、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需要铁面无私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规则的遵守都是“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举个例子,孩子边玩边吃饭,我们告诫孩子:“吃饭不要玩,再玩我就把饭收了,中间也不给你任何吃的,你就饿着吧。”

这样的狠话说了好多遍,但是却迟迟不付诸于行动,或者确实一狠心把饭收了,过了一会孩子可怜兮兮地喊饿的时候,又把饭端出来了。

规则变成了空话,惩罚措施变成了纸老虎。

所以,他律的作用不仅仅是要示范规则,还要坚定有力地制止和维护规则。

5、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

批评有时候可以立刻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相比较批评,正向强化的效果更持久,毕竟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表扬,被鼓励。

什么是正向强化呢?当孩子此时此刻正在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与这样的表扬:我看到你刚才是用说话的方式来解决抢玩具的事情,而不是打人,非常好,你是一个遵守社交规则的孩子。

把批评孩子“不要做某事”,转变成表扬孩子“做了某件事”,孩子记住的就是正确的做法。

其实归根到底,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不就是想让他停止现在错误的行为,做另一种正确的行为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

最后,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案例上,这位妈妈该如何给孩子制定看电视的规则呢?

第一步:和孩子商量每次看电视的时间

第二步: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在旁边放上时间沙漏或者闹钟

第三步:时间到,观察孩子是否会主动关掉电视,如果孩子没有关掉,妈妈在重复规则后果断关掉电视

第四步:安抚孩子哭闹的情绪

第五步:正向表扬孩子最终坚持了规则

文章评论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5个环节做到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