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详解上学的意义及原因)
前两天,去朋友家作客,遇上她3岁的女儿正在跟妈妈撒娇。
小姑娘仰着毛茸茸的小脑袋,天真地问:
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幼儿园?
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我当时就觉得犯难。
要如何跟这么大点儿的小孩说明白“上学的意义”?
要怎么劝她,才能让这小姑娘心服口服,建立正确的观念?
正当我发愁的时候,听到了朋友的回应。
她反问:
如果不去上幼儿园,会怎么样呢?
小姑娘一下子兴奋了,喊道:“在家里,跟妈妈,还有小葡萄(她一起读幼儿园的好朋友)一起,玩玩具,吃糖果,看动画!”
朋友笑了,说:“妈妈是要去上班的,小葡萄也是要去上学的,所以,你只有一个人在家呢。”
小姑娘的眼神一下黯淡了下来,小大人一样地叹息说:“哎呀,真糟糕,真糟糕。”
这个时候,朋友巧妙地换了个角度,她说:
不去上幼儿园,似乎也不能让人满意。那我们再想想,如果去上幼儿园,会有什么样的好事情发生呢?
小姑娘的大眼睛开始滴溜溜转。
显然,她在思考。
妈妈继续引导:“幼儿园里有什么呢?”
小姑娘说:“有小葡萄!”
妈妈点头,示意她继续说。
小姑娘说:“有玩具,有好吃的点心,有很多小朋友……”
那天的最后,她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还是上幼儿园比较好。
02
这场看起来很寻常的对话,极大触动了我。
当孩子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很多大人应该会回答:不上学长大了就没法生存,没法做很优秀的人,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听起来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没错,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孩子的这种耳提面命的指导,直接告诉孩子一个答案。但是,结果就是,孩子不会再思考了。
朋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着急去“教育孩子”,而是促使孩子去探索“为什么一定要上幼儿园”的答案。
自行探索得到的答案,和父母直接提供的答案不同。探索的过程,会让孩子脑海中浮现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有助于孩子内在自主性的养成。
习惯了自行去找答案的孩子,他们还会逐渐建立起“我能够这样思考”的自信心。
简言之,孩子的思考过程,远远要比答案更重要。
03
可是,很多家长仍然会反问说,万一孩子很刁钻,非要往错误的答案上思考呢?
比如你问孩子,什么对他最重要?
孩子答:打电子游戏。
这个时候,怎么办?
最好的做法是,首先接纳孩子的想法,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你不必去否定他,或者逼他说出一个更有出息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没有错误的意见,更没有错误的思考。
不论孩子说出多么令你反感的答案,都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意见或者想法。
立场不同,想法就会改变,仅此而已。
我们要以一个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急着去教导孩子,而是真正接纳他当下的这个思考结果。
所以,当孩子回答,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打电子游戏,你能说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淡淡地说:“你的想法有意思。”
或者说:“哦,原来也有这种想法。”
在接纳了孩子的想法后,下一步,你就可以试着去提问。
提问是让孩子进一步思考的催化剂。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通过提问去加深思考的。而最简单、最具爆发力的提问是:为什么?
只要你一问“为什么”,孩子就一定会去思考原因。
如果孩子的想法你非常不认同,你当然也可以表达你自己的意见。
不带评判地说出你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体会,原来每个人本来就会有不同的意见。
若你跟孩子的亲子关系一向很好,那么你的意见一定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这种潜移默化,远比耳提面命来得有效。
04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的这份尊重,和对“教导/干预孩子”的这份克制,真的很重要。
听过这么一个段子: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中国孩子从小被包办,所以他们无须去表达,去思考。
长大了又被太多父母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义诸多干预和“教导”,于是他们逐渐也就习惯了依赖,放弃了思考。
记得高晓松曾经就在《奇葩说》上,怒怼过一个清华博士。
当时,那个博士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再后来他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他最后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高晓松当即怒了。
后来有人替清华博士说话,意思是,清华博士也要生活,也需要考虑经济问题啊。
我同意。
可这位学霸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一个堂堂清华博士生竟然也要考虑找工作的问题。
他当然需要考虑。他的问题在于,他竟然需要向他人去问,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工作好。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跟一个邻居家小孩的对话。
那也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当时参加完考高,分数出来后,听说还不错。
我问:“准备报考哪所大学?”
他羞赧地笑笑,说:“不知道,得问我爸妈。”
后来,听说果然是按照父母的意思,去上了所谓更有前景的学校、更有前景的专业。
至于他自己到底有怎样的想法和打算?
天知道。
05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经说过:
北大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也不愿意招只会埋头考高分的学霸。
爱提问、会表达,就是孩子思考能力的表现。
而思考能力,是孩子未来解决问题和生存竞争的核心能力。
它不是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不是接受标准答案就好,而是思考出一个自己能接受、并且自己提出的答案,这才是思考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当然有很多技巧。
比如,父母要学会不加评判的倾听,尊重孩子的表达,必要时候加以引导就好了。
文章开头的例子就是如此。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方法:
第一,要教会孩子,在理解之前,不要轻易评判。
比如,我们要知道,苹果好吃还是香蕉好吃,我们的看法到底是什么,首先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于苹果和香蕉都要品尝过后才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以及做好这样一个榜样,即:不要在未曾真正理解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时候,轻易地大放厥词。
第二,亲子沟通中,特别是立规矩的时候,在要求孩子应该如何做时,多一个步骤,即: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说话。
这其实是在向孩子展示一个成年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角度。
比如,不要简单地说,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要说谢谢。而是说,我们如果帮助别人,对方却没有说谢谢,我就会觉得很难过。我们不希望让帮助我们的人觉得难过。
第三,在遇到冲突的时候,面临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孩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受到身边熟悉的大人的影响。比如,平时星期天都是奶奶带他去公园玩。可是这个星期天,下雨了怎么办。不少孩子就会很容易陷入“完蛋了,没有其他选择”的思维,他们会认为熟悉的亲人平时的做法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大人可以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后,去试着引导“有没有其他可能”,从而引导孩子的思维习惯。
第四,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即父母需要自察自己的养育模式。
很多中国式家庭中,会有一个特别权威的人物。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可能都在向孩子传达这样的味道:我的意见是对的,我是家长,所以我的话必定有说服力。
父母这样高控制的态度,是孩子独立思考的最大敌人。
一旦孩子习惯了“爸妈的意见才有说服力,因为他是一家之主”,孩子们往往就不会再继续思考,照着爸妈说的去做就好了。他还会认为,自己多想也没用。
所以,父母平日里一定要尽可能尊重孩子,给孩子表达和为自己做决定的空间。
我相信,应该没有父母愿意培养出一个充满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孩吧?
反正我不愿意。
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该早早弄明白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不可能长久地活下去,更不可能教导和守护孩子一生共勉。
- 上一篇:正能量励志小故事大全(精选五篇经典励志小故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