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2022年月考历史试卷题目(精选历史试题1份)

ashao 04-20 18:13 阅读 我爱育娃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表格中。本大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表格中。本大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2.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3.“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英国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 )



A、专制王权同国会矛盾尖锐

B、革命派动员发动群众不力

C、克伦威尔与专制王权妥协

D、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

4.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



A、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5.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6.《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



A、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B、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

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7.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8.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 )



A、精美的“帛书”和“帛画”

B、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

C、刻有卜辞的甲骨

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

9.《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 )



A、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B、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C、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D、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10.“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B、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设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2.秦始呈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道答题,13题10分,14—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将法家思想应用到全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制度对后世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封建”思想的复活在汉代的表现是什么?其中“无为而治”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以秦汉政治制度为例,如何理解“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14.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是为了避免出现“国不农…众力不足”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为什么中国维新派没有做成煎鸡蛋卷?(不能摘抄原文)

15.国际格局的转变深受大国实力以及大国对外政策的影响。20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加入一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美国在19世纪末政治和经济上越来越像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国际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的事例。请结合上述材料,论证“国际格局的转变深受大国实力以及大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的合理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6.世界从孤立、分散到密切、整体发展,已成为一个共同的地球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锦秀服,成为罗马女贵族的时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的加强,到20世纪初形成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第三,加剧了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化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化。

−−摘编自周有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材料三: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1)依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说出凯撒穿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运到古罗马的?它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这条通道的开辟有何意义?

(2)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完成”?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说明“20世纪初形成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三次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影响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

2022年月考历史试卷题目(精选历史试题1份)

文章评论

2022年月考历史试卷题目(精选历史试题1份)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