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育儿经验技巧分享(值得推荐的50种方法教育)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我给平板加密了!我终于明白:超出孩子能力的信任,会压垮他》,来自于我儿子玩游戏的真实案例,文内是我真实的反思和总结,以及教育方法的调整。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很多人表示认可,有的说自己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有的人说还好看到这篇文章,不会踩坑了。可是,还有的人留言说我变来变去地给自己打脸,没准过段时间这个方法又不行了,还得打脸。
我之前很相信专家和权威,但是当我知道美国心理学博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孩子中有重度抑郁的也有自杀的之后,我便想起来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后来随着学习深入,得知心理学也分了很多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甚至有完全对立的内容,而每个学派的创始人或者代表者都是非常优秀且权威的。
所以,经常看育儿文的朋友们会发现一个情况,不同的育儿专家对同一个问题却说出了完全不同的内容。比如:这篇文章说表扬孩子是对的,可以推动孩子学习;可是那篇文章又说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不要表扬孩子。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背后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会云里雾里,不知道听谁的好。
育儿,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很难复制的艺术。
因为每一个孩子、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在别人家好用的育儿方法,在你家可能完全没有效果。
所以,我刚刚在网上看到的这段话,非常认可:
“好的教育是用50个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1个方法教育50个孩子。”
(一)育儿即育己:一个方法用几次都没效果,就要思考改变。这不是“打脸”,而是“成长”。
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关于孩子玩游戏的文章这几年我已经发过很多篇了,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应对方法。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育儿的过程看作单方面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认为自己说的都对、完全不用反思和成长的话,那我们一定和孩子达不成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遇到亲子冲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把心态放端正。
(1)接纳现在的普通,朝着“更好的父母”努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要接纳。不要给自己太高的苛责,做得不好就愧疚万分,真的没这个必要。
坦然接纳我们现在的“普通”,坦然告诉孩子我们的普通。——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虽然我们普通,但是我们一直在学习和成长,争取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也很大。虽然没有人能做到“完美父母”,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朝着“完美父母”的目标前行,不断成长。
就像我们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样,虽然高考没有一个人做到每个科目都考取满分,但是很多父母依然在要求孩子朝着“满分”努力。
这两者是同一个道理。
(2)成长的方式之一,就是:反思、总结、改变。
如果死守着一两个方法教育一个孩子十几年,而且十几年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我只能说这样的父母是懒惰的、失职的。
你对孩子(或伴侣)唠叨了一万遍都没有效果,你还想唠叨第一万零一遍,然后期待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吗?——这简直和“痴人说梦”差不多了。
一个方法用了几次都没有效果,我们就要认真思考,查找原因,及时调整方式,再次尝试,直到找到一个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和我们都感觉舒服的方式为止。
我常说,打骂孩子是最简单最轻松的育儿方式。不用思考,不用努力,信手拈来,谁都可以做到。
而那些从来不去反思总结、不主动寻找其他教育方式的父母,是拒绝成长的大人。
自己都拒绝学习和成长,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学习和成长?
只靠拳头说话吗?
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分分钟就能秒杀你。到那时,除了无奈和叹息,你就再也做不了什么了。
同一个育儿方法,在别人家好用,在自己家可能不好用。同一个育儿方法,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好用,到了七岁可能就不好用了。所以,除了我们保持用心感受和不断调整之外,没有一劳永逸的育儿方式能让我们一招下去从此高枕无忧。
所以,不要犯懒,怀着“终身学习”的心态,和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参考
我的每一篇育儿文末都会附上自己的简介,其中有一句话是:或有局限性,请建设性参考。
我不是专家,我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我只是想通过我的分享,给大家提供多一些育儿方法的选择,让大家多一些思考,并不是帮大家去做决定。
同时,我建议大家,即使是面对中外育儿专家的分享,哪怕多么言之凿凿,我们依然要建设性地参考,不能不管不顾照搬照抄。
决定我们现行的育儿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不是我们,也不是专家,而是我们的孩子。
- 孩子是否情绪稳定,常面带笑容?
- 孩子是否越来越独立和自信?
- 孩子是否在持续成长?方向是否健康、正向?
- 我们的亲子关系是否越来越和谐?孩子是否信任我们?
这四个问题,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育儿方法就是适合孩子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我们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样重要,育儿过程中,无论哪一方觉得很痛苦,都应该及时调整。但是我相信,如果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我们的感受一定和孩子的一样,是舒适的。)
但是,如果这个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哪怕其他人都在用,你也要做出改变。
因为要么这个方法你用的方式错了,要么这个方法不适合你家孩子。——一定要找到原因,及时调整。
(三)无论孩子还是父母,最重要的因素都是:心态。
决定孩子学习好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态”。
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和养育方式,最重要的也是“心态”。
比如:
态度一:我是大人,我比孩子厉害,孩子要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控制型父母)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习惯你的控制,即使长大了依然在你的控制下生活,成为你眼中的好孩子。但是,那个人生是你希望的人生,不是他的。他在其他场合碰到权威,多半也会唯唯诺诺,逆来顺受。
要么,孩子可能会随着年龄长大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反抗你的控制,从而彻底脱离你的管控。你除了看着他无可奈何,别无他法。
态度二:我是大人,我应该尽我所能去照顾孩子,帮助孩子扫清一切障碍。(溺爱型父母)
溺爱对孩子的害处不多说了,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溺爱孩子的苗头,要及时刹车。
有些人(包括我)可能会身处溺爱当中不自知。所以多带着孩子去参与群体活动,那种有其他孩子和家长参与的活动,在那种环境下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帮助我们自省。
态度三:我很忙,钱给到就行了,其他的事与我无关。(忽视型父母)
这样家庭的孩子,可能非常努力和独立,也可能非常冷漠和厌世。那些报复社会的人,大多生于这样的家庭。
上面三种心态的父母,都很难引导孩子看到他内心的力量,帮助他成为一个阳光、独立、自信、合作的人。
但是,无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态度”当中,只要我们有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懂得反思和自省,懂得学习和行动的重要性,我们终将会距离理想父母(正面管教型)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