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汉字 >  当前文章

汉字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pangzhenyu 04-30 00:30 阅读 我爱育娃
原文: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

原文: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7、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8、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0、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第1篇: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


区别字:


琵( )琴( )葡( )战( )


琶( )瑟( )萄( )站(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习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


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


(2)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第2篇: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课前准备:


1、课件;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课前预热:


1、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来,请你猜一猜。(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你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2、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教学预设: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1、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2、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子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如: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也有描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两句。


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


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


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陈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并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第二篇:凉州词 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班内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寄宿,让学生谈谈刚开始住校时想念家人的感受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师生活动】


1、学生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组词并书写。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rèn qiāng


仞 (万仞) 羌 (羌族)


3、出示多音字: 间(jiān 中间 jiàn 挑拨离间)


度(dù 角度 duó 猜度)


(小组交流注音并组词。)


4、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5、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并能通顺的按节奏朗读课文。


(二)读懂诗歌


【师生活动】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何须:何必。 怨:埋怨。 度:度过。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三)读透诗歌 【师生活动】


1、指名读文。


2、学生小组交流:


(1)“杨柳”有何含义? (“柳”谐音“留”,留恋故乡,想念亲人)


(2)“何须怨” 是什么意思?(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为何要“怨”? (怨愤: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


3、小结: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诗的首句由近及远眺望黄河,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壮观画面;词句突出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递转,引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最后一句道出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整首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消极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四、课外延伸:


1、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2、学生试背课文。


3、小练笔: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板书设计


见: 河城


凉州词 听: 羌笛 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想: 不度


课后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


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第3篇: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第4篇: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第5篇:王之涣《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


一、导入


由描写黄河的诗句导入。


二、学习古诗


1、读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 ,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


2、体诗情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


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 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 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 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


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 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 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 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 师:为什么吹笛子?


生:因为有人要走了。


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 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却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


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 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背诵王翰的《凉州词》




文章评论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教案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