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柳枝词原文赏析和翻译)
第1篇:《柳枝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枝词
朝代:宋代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第2篇:《柳枝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宋•郑文宝《柳枝词》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
临行之人的交通工具静泊于水边,离别之时的殷切挽留仍在继续,直到行人已半酣告醉才肯放行;“画舸”无情行驶在风波无常的旅途之中,载着“离恨”,飘悠长逝于长江以南。
这首诗写离别,这里的主词却是“画舸”,是完全有别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记录具体的赠别活动的诗的,更像是在描写赠别这一普遍行为本身,所以视角冷静疏离。于是“行人”、“画舸”、“烟波”、“风雨”都没有丝毫感情的表达,只是“不管”,直到最后拈出“离恨”二字,才“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将所有的漠然,都化作了款款深情。而最后的这离恨,是送行之人的?是诗人的?还是你我的?不得而知,在视界融合的情况下,仅仅是怅望那无情“画舸”渐渐消失于长江以南。
整首诗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抒情主体,只是相对客观地写了诸多无情之物以及由它们所串连起来的画面,诗人以无情写“离恨”,整首诗刚柔并济,非一味柔靡之人所能为。
第3篇:《柳枝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枝词
宋代: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
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彼此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不得不离去。江面上烟波浩渺,行人却不管风大浪急,更满载着离恨,到那遥远的江南。
赏析: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柳枝词》,作者乃是宋代一个诗人,名为郑文宝。这首古诗的题目看上去还比较眼熟,毕竟唐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竹枝词》、《柳枝词》,乃是文人化用民歌风味的口语书写成的诗篇。但是关于这个宋代诗人,历史上并没有多么大的名气。
这首古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书写角度的不同。古往今来很多的表达离愁别恨的古诗,都是从两人的深情离别开始的,所借助的意象大都是春天、秋天、饮酒、折柳、长亭、夕阳等等,尽力渲染离别场景之悲。
但是这首古诗一开始,就把“亭亭画舸”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故人的离别大多都是借船远行,所以这里以行船作为最主要的展现对象未尝不可。“系春潭”说明这艘船还没有出发,他也在等待。等待远行的游子登上这艘船,等待新航程的重新开拔。
具体等到什么时候呢?“直到行人酒半酣”,等到远行的行人离别酒喝够了之后,“酒半酣”是最佳的状态。离别之情越深厚,饮酒就会越多。文人之间的饮酒送别,大多都是为了掩盖心中的离别之痛吧。
所以在“酒半酣”的行人登上游船之后,行船就要离开岸边,开始新征程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行船“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行船并不会顾及游子内心的任何感受,一路上只顾着劈风斩浪,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烟波和风雨,也不会理解游子内心的离愁别恨,是多么的忧伤,终究会带着游子“过江南”,到达远行的终点。
这首古诗的内涵非常的容易理解,而且读起来脍炙人口。这样的一首古诗,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更从侧面写出了离别之情的缠绵悱恻。更有力地烘托出了浓重的怨别意味,让人回味不尽。
郑文宝,字仲贤,北宋诗人,曾担任兵部员外郎。他善篆书,并以诗闻名于世。其作品清丽柔婉,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他在运河客舟中的离情别恨。
- 上一篇: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蚕妇原文赏析译文及注释)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