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pangzhenyu 04-13 14:42 阅读 我爱育娃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86岁的时候,向唐玄宗提出告老还乡,唐玄宗答应了,还专门写了赠诗,又送了很多礼物。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贺知章86岁的时候,向唐玄宗提出告老还乡,唐玄宗答应了,还专门写了赠诗,又送了很多礼物。因为贺知章当过皇太子的老师,皇太子又专门带了一个仪仗队为他送行。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回到家乡后,贺知章写了《回乡偶书》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偶书,就是偶然书写;心有所感,随手记下。不久后,贺知章就去世了。他37岁离开家乡,考中进士,一直在中央朝廷任职,没有再回过家。在那个时代,他的家乡萧山跟现在完全没法比,不算发达,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高速公路,回一趟家很不容易。所以这次彻底告老还乡,距离当初离开家乡已经过了将近50年。

首句说少小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老大,很大,指年老。那时候人的寿命短,像贺知章这样长寿的凤毛麟角,还乡对心灵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当日在故乡的熟人,绝大多数早已去世了,甚至可能一个活着的都没有。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另外,在长安做官近50年,平时都是说官话,家乡话虽然不会忘掉,但不一定有官话说得那么熟练,表情达意一定有生疏之处。他说“乡音无改”,不一定真实,或许是他自己以为乡音没改,其实很可能还是变化很大。或者说没改,只是一种作诗的手法,是为了和下面的“鬓毛衰”对比,鬓发已经衰减,而乡音未变,放在一起,带来一种人世沧桑的震撼效果。衰,是减退、衰减的意思。一般认为这个字应该读为“cuī”,其实读为“shuāi”就可以,从古代字书的注音来看,表示“衰减”“减退”的义项时,这个字的读音念“shuāi”;表示由大到小有等级的递减时,念“cuī”。所以,念“shuāi”其实才是对的,甚至是更合适的。

诗的三、四句说,儿童见了他却不认识,笑着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自然的,儿童怎么可能认识他?他去长安的时候,恐怕那些儿童的爸爸都没有出生呢。但这种理所当然的不认识,在敏感的诗人心里,却掀起一阵波澜。他会想,我说家乡话呀,是他们的祖辈啊,他们怎么能不认识我,怎么能把我当外人。其实还是他自己过于敏感了,但如果我们有一定阅历,又会理解诗人这份敏感。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我们不希望被排斥在故乡之外,我们希望不管离家多久,故乡都能把自己当成亲人来接纳。可是其实思乡的本质是思人,我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其实都跟人有关。如果那些人不在了,对家乡的思念起码要打九折。那些你熟悉的田园宅巷,也就丧失了生气。对于贺知章来说,正是这样,上一辈和同辈都已凋零,儿童已经不承认他,在儿童的嬉笑中,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属于家乡,无家可归;也暗示他来到了不属于他的地方。那么,属于他的地方应该在哪里呢?或许在地下,在坟墓中。那幽暗的黄泉之下,才有他的熟人,在那里,他才可被重新接纳为故乡的一员。

所以,这样的诗,其实是用欢笑的语言来写悲凉的晚景。汉乐府有一首诗叫《十五从军征》,前面六句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说的是一个老兵,15岁便被抓了丁,过了65年才能回乡。他才是真惨,一无所有,孤零零回乡,原先的家宅都已经变成了坟墓。而贺知章好歹还是衣锦还乡,还有仆人前呼后应地侍候。《十五从军征》那首诗,明显是更凄凉悲痛的,也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

这首诗最好的地方,是写出了人世的沧桑感。《回乡偶书》的第二首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跟这首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对比起来看,第一首是在刚刚回乡的热闹中写就,左邻右舍都是鲜活生动的;而第二首则更接近于新鲜热闹过后,诗人独处的感叹。后两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显得更沉郁一些。人和人的寿命,相差至多几十岁,虽然沧桑,可是跟永恒的自然相比,几十年不过是一个瞬间。人的伤春悲秋,在一年又一年的春风湖水面前,真是微不足道。家乡熟人已都不在,否则他一定会多写几首,描述和熟人的寒暄忆旧,然而没有,所能见的只有一湖春水,仍是当年模样。好在那时基建不发达,若是现在,湖水也可能被填,那就一点回忆都找不到了,惨痛犹胜于昔。 

文章评论

回乡偶书古诗赏析及诗意(回乡偶书诗词赏析简介)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