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经典的12首五言古诗(夕阳孤帆,荒村野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此诗是写诗人旅途中遇雪,在芙蓉山民居求宿之事。古代旅人常有的经历,在此诗中仅浓缩为投宿的一个片刻:苍山重重,路途尚远。晚来又逢下雪,山上正有一座简陋的茅屋,于是上前叩门,只听得柴门一阵犬吠,已来迎接风雪之夜的归人。叙述笔墨之简洁,色泽之寒淡,犹如一幅水墨小景。
此诗没有一句言情,旅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全在寒山白屋的环境与柴门犬吠的对照中见出:山深路远,暮色苍茫,更兼风雪交加,对于凄惶的旅人来说,最紧迫的莫过于寻找一处暂时栖身的住所。即使是贫寒的白屋,山里人家的安宁也会给旅人带来心灵的安顿和慰藉。虽然白屋的主人没有在诗里出现,但“柴门闻犬吠”已足以引人想象投宿者听到犬吠时既惊且喜、倍感温馨的情景。结句“风雪夜归人”更是妙在意思的含浑:“归”字原有“投,委”之意,只是较少用于投宿一词。这里的夜归人就是投宿的诗人,但这里着一“归”字,便将旅人在风雪中进入白屋的宾至如归之感巧妙地表现出来了。正因如此,这句诗在后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令所有的游子在寻找归宿之时产生共鸣。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是一首寻访隐者的诗歌,但寻访的结果和对象并不是全诗的核心,作者赏景、品物和思考的快乐都只在寻访的路途当中。
诗歌写道,我一路走过的地方,到处能见到木屐踏过青苔的痕迹。放眼望去,朵朵白云静静地依傍着水中的汀渚,萋萋芳草环抱着好像关闭已久的寂静山门。忽然遇上细雨,松林的翠色变得更加好看,我又沿着山路找到了泉水的发源。溪水边丛生的花朵令我顿悟到禅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诗人虽然仕途上屡受磨难,但心性依然爽朗悠然。寻访友人不见,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眼前的方寸美景,描绘出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画卷。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一首送别诗。赠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诗僧灵澈。
在这翠色苍苍的竹林禅寺里,傍晚时分传来悠远的暮钟之声。你背着斗笠映带在斜阳之下,独自在青山间慢慢走远。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勾勒灵澈走后竹林、山寺之间空寂、寥廓的意境,表明了作者的惆怅与不舍。但灵澈在钟声、夕阳中独自远去的背影,也带给人空灵、洒脱的印象。整首诗的风格,也包含了这种意境。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是一首怀古诗。“吴公台”在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县,刘宋时期沈庆之攻打竟陵王刘诞时在此筑弩台,伺候陈朝将领吴明彻又增筑,故城“吴公台”。
诗歌写道,我在这萧瑟的秋风中,登上这座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吴公台,眼前浓郁的秋意激起我强烈的思乡情怀。这里周围只有荒凉的古庙,人迹罕至,恐怕是因为有云峰和江水的阻隔吧。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断壁颓垣之上;远处的阵阵钟磬声回响在木叶落尽的树林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在这里发生过的南朝古事,但一切都过去了,从古至今奔流不息的只有这滚滚而逝的长江。
这首诗想要表现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对往事沧桑、物换星移的感慨。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吴公台遗址独有意境的出色描绘。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是一首作者抒写自己弹琴时感受的诗歌。
诗歌写道,我弹奏着这把七弦琴,发出泠泠的乐音,静耳聆听好像寒风吹过松林。我是这样地热爱这支古调,但是现在的人却大多不怎么弹奏它了。
这首诗以“弹琴”开篇,主要描摹琴声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但最后两句却在伤悼自己的精神的孤独,自己如此珍爱这支“古调”,却在当今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共鸣者。这样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感慨,在古人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即便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是一首在新年时节思念故乡的诗歌,作于贬谪时期。
诗歌写道,想家的乡愁,在这新年佳节来临的时刻更加浓重迫切,可我只能独坐天边潸然流泪。自己年龄已经迟暮,却还要在这瘴疠之地寄人篱下,春天马上要回归了,可我还不能回到故乡。在这里,我只能孤独地和深山里啼叫的猿猴作伴,和江边的杨柳一起经受岭南的风烟。我目前的处境真像当年被贬到长沙的太傅贾谊,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再捱过几年。
这首诗情感深切,语言流畅自然。它所包含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乡和寂寞,以及新年时节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怀,更有因政治失意而带来的委屈和怨愤。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唐】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写作的重点并不是别离之情,而是对赠别对象一生遭际的同情感慨。
诗歌开篇即揭示李中丞落寞的处境与辉煌的历史所构成的强烈反差,这位如今淡出仕途、流落民间的李中丞,曾是指挥十万大军征讨南疆的将领。如今暮年退休回家,才知道他多年来并没有为自己在家乡经营一份产业,有的只是对昔日政治清明时期的深切留恋。想当年,在那个时候,李中丞一夫当关可使边疆安定,他佩戴一生的宝剑足以见证他当年不惜战死沙场的忠诚和壮志。而今,他在夕阳中深情凝望着茫茫无尽的长江水,不知自己未来将要归向何方。
这首诗抒写了一位壮心未已的老将军晚年寂寞的处境,而他心中并未泯灭的豪情恰与这一境遇构成了鲜明对比。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是对离别情愫的单纯抒写。
诗歌写道,自己默默远望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烟波浩渺之中,不住地挥手告别,眼泪不知不觉中沾湿了衣巾。远去的友人好比不知去向何处的飞鸟,我站在那里,只能空对着青山沉默不语。朋友乘着帆船在江面上远行,落日时分你将会到达南方,欣赏五湖的春色。可是谁又知道在这沙洲之上,我一个人正孤独地对着水中的白蘋,对你苦苦思念呢!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对当下所见风物与心中情感的如实描述。颔联将情和景完美交融,将远去的友人比作飞鸟,而后面一句则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本来是自己空对着青山,但诗句却写作“青山空向人”,好像青山本应是有感情、能够理解自己的,而此刻也只能对着我沉默不语。作者由此将自己的情感移植给了自然景物。后四句则是对离别之后场景的想象,并且包含了对南朝诗句的化用。梁朝柳恽在《江南曲》中写道“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也是一首赠别诗。送别的对象,很可能还是前面提到过的诗僧灵澈。
诗歌写道,你就好比那天空中飘浮的孤云,独自飞翔的野鹤,怎么可能在这世俗的人间长久停留呢。不过,请你不要在那沃洲山里买地隐居,因为那块地方早就人所共知,已经不再是一片真正的净土了。
诗歌的前两句是对“上人”飘逸、洒脱性格的欣赏。但最后两句却颇耐人寻味,“沃洲山”是传说中晋朝高僧支遁的放鹤养马之处,也是道教信徒心中的福地,但正因为这一点,它已经在世人心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从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了。这两句话是有哲理的。古往今来,很多地方、很多人都以“隐居”的旗号获得了特殊的名和利,甚至有些“隐逸”本身也是虚假的。而真正的隐者,恐怕最多也只能做到在人间烟火中“大隐隐于市”。现实世界中,也的确不存在真正的世外净土。
馀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这是一支诗情浓郁、风调凄清的乡思曲。
诗人久久地伫立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门外,惆怅地回顾,草木摇落,枫叶稀疏,节令已进入深秋,眼看年华将尽,苍茫的暮色向远方伸展,仿佛要平铺到天的尽头,这一天又将过去!诗人不由得想到,久滞他乡,归期难卜,在这深秋日暮,怎能不使他乡游子归心日炽?
也许是因为夜幕降临,余干城门已经关闭。孤零零的小鸟在空间盘桓,大概是飞倦寻巢,你看它正背着人向山林飞去!城里已是华灯初上,渡口上一弯新月也升到柳树梢头,邻家的渔船也该回来吧!
纵目望去,旷野无垠;听听四周,万籁俱静。忽然间,晚风送来阵阵捣衣声。是谁家少妇在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呢?
此时此刻,诗人百感交集,羁旅的愁思,客居的孤寂,仕途的坎坷,亲人的牵挂……汇成一股汹涌情感的潮水涌上心头。寄迹他乡,欲诉无伴,又怎能不乡心欲绝?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唐】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这是一首赠给北归渔阳行客的诗,是诗人在任转运使判官和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时,因有感于被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那种满目疮痍、一片凋零的景象并深为忧虑而写的。
诗中描写了诗人告诉一位陌路相逢的北归行客北方形势的情景,表现了渔阳一带因战乱而呈现的凄冷荒凉的景象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唐】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本诗写朋友来访时的欣喜感激之情,通过描写诗人居所环境的荒僻反衬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中前六句写景,简笔勾画了一幅夕阳返照、荒村落叶、山雨断桥的寂寥图景,通过对深山空旷寂寞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清落寞,并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前面环境氛围的铺垫反衬出好友到访的难得,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末句点题,谓朋友与自己同病相怜、互为知己,抒发对人生世态的感慨,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