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longge 06-30 16:28 阅读 我爱育娃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和扬州的缘分真是不浅,他一生当中曾经两到扬州,而且,第一次到扬州,待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杜牧和扬州的缘分真是不浅,他一生当中曾经两到扬州,而且,第一次到扬州,待了三年,时间也不短。

公元833年,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三十一岁的杜牧来到扬州,担任节度使推官,主要管理案件诉讼工作,后来转任掌***,改做文书,受到牛僧孺的重视。直到公元835年,因为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杜牧才离开扬州。在扬州的三年生活,让生当壮年的杜牧享尽了人间的繁华,他整天出入歌楼酒榭,整日里眠花宿柳,以至于邀请他去的牛僧孺都担心起他的安全了,每天派几十个士卒换上便装,暗中保护他。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在饯行的酒宴上劝杜牧应当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否则会伤害身体、耽误前途。杜牧还辩解说,自己一向是比较检点的。牛僧孺笑而不答,让侍从取出一个小书箱子,当着杜牧的面打开。杜牧一看,原来都是当初跟踪、保护他的士卒打的报告,有一百多个,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晚,住在某家,平安无事。杜牧一看,羞愧不已,以至于若干年后,杜牧对于早年的风流生活也多有后悔之意,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杜牧为什么如此放纵自己?归结起来,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与杜牧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杜牧早年家世比较显赫,他的祖父杜佑曾经做过宰相,因此少年时的杜牧,就养成了放诞风流的习性。

二是跟当时扬州城的繁盛、唐代人的生活风气有一定的关系。唐朝时的扬州城在全国是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有的人甚至认为,扬州的富庶程度堪比京都长安。而且唐代的时候游宴之风盛行,很多文人甚至官员经常出入游乐场所,听歌看舞,喝酒娱乐。《太平广记》记载:“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说扬州城每到了晚上,青楼之上,常有万盏红纱灯排列空中,耀人眼目,在扬州的步行街上,美女如云,恍若仙境。与杜牧同时的另外一位诗人,也是杜牧的好友,张祜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这里所说的“神仙”,就是歌伎的美称,就是那些提供歌舞表演服务的美女。

三是可能与杜牧的仕途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杜牧满腹才华,胸有大志,但是直到二十六岁才考中进士,三十来岁还在淮南节度使幕府下做一个掌***。这在杜牧看来,是有点大材小用了,所以他纵情享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离开扬州之后,给昔日的同事韩绰写的。韩绰是何许人,今天已经不得而知,只能从这首诗的题目中知道,他曾经和杜牧一样,在牛僧孺的手下当差,做判官。此诗虽然是一首寄赠之作,但是言语之中饱含了杜牧对自己扬州三年风流生活的怀恋。在我们今天看来,它的美却主要在于,展现了扬州那如画的风景、那充满了灵性的美丽、那迷人的魅力,以至于我们今天每每读到这首诗,都会被它所展现的美丽所感染、打动。

诗歌的头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大笔写起,虽然只是概括的描写,但是灵性自在其中,美丽自在其中。我们说,一个城市,有了山,有了水,便有了灵性。扬州城怎样呢?青山迤逦,绿水迢递,即使在秋去冬来之际,仍看不到衰败,看不到萧条,映入眼帘的是草木繁盛,一片葱绿。而这个时候,长安已经是一片肃杀、寒意袭人了。所以对比之下,杜牧更加怀念曾经在扬州的日子。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除了自然的山水之外,让杜牧难以释怀的还有什么?当然是扬州繁华的生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有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一个是“二十四桥”,关于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扬州有24座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当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这里就不具体引出来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扬州有一座桥,名字就叫二十四桥。清代的一个文献记载,二十四桥就是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在熙春台后面。为什么叫二十四桥呢?据传,古代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此桥吹箫,二十四桥因此而得名。

“玉人”指的是容貌美丽的人,既可以用来说男子,也可以用来说女子。那么,在这首诗里面,就有了两个指向,一个是韩绰,一个是扬州的歌伎。如果联系有关二十四桥的美丽传说,那么,笔者觉得,玉人应该是后一种说法,指的是吹箫的美人。这两句合起来的解释就是,二十四桥的明月朗照天空,美丽的歌女在哪儿教你吹箫呢?虽然有点打趣老朋友韩绰的意味,但是也明显带有杜牧对于往昔风流生活的怀恋。显然,这里有一点借写韩绰的机会,表达自己对扬州的思念。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遣怀

【唐】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杜牧出生于唐朝的都城长安,他的家族是号称“城南韦杜”的世家望族,且不说先祖杜预文武双全,是晋朝威名赫赫的征南大将军,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曾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为相,封岐国公,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官至驾部员外郎,而且杜氏家族诗书传家,学术传统也非常深厚。出身于这样的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家族的荣耀与使命,无疑会对杜牧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就算后来他的祖父与父亲相继过世,年仅十几岁的杜牧依然没有放弃攻读诗书。他研读治国之道,对国家命运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郡斋独酌》中,他曾写道:“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这样具体而高远的政治理想,即使与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杜牧凭借自己的学识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后,他的仕进之路走得却颇为坎坷。他在京城仅为官半年便离开,辗转多地,只能在幕府中做一个普通的幕僚。这样的经历,对踌躇满志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南昌到宣城,再到扬州,数载光阴倏忽而过。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等到再次赴京任职时,竟然已经是三十七岁了,其间他历经波折,一事无成。所以他在回顾这段岁月时,半为沉痛、半为叹息地说道:“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这首《遣怀》,便是杜牧对自己当年在扬州的经历的感慨。有志难成,扬州的良辰美景,也不过是伤心人故作洒脱的背景,多年以后再次想起,只有冷眼旁观般的苍凉。

诗题为《遣怀》,那么诗人排遣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又为何要作诗以遣怀呢?诗歌的前两句,是对往日生活的概括性描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音韵和谐,只是开头的“落魄”二字让人心头随之一紧。“江湖载酒行”,本来是极其潇洒豪迈的事情,就像王维在《少年行》中写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是那样的侠气纵横,或者像李白在《赠郭将军》中说的“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也是那样的雄姿勃发。诗人此时心系朝堂,本来应该是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但此时只能放浪江湖,载酒而行,其中的心酸苦楚,无处倾诉,又岂是一个“落魄”可以说尽的呢?诗歌开门见山地抛出这样一句,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此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去看第二句的旖旎风情,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楚腰纤细”运用的是楚王好细腰的典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楚灵王喜欢细腰,所以宫中的女子就用布帛将腰束紧,忍饥挨饿以求腰细,“楚腰”就成了细腰的代称,后世还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议论。“掌中轻”则是运用了赵飞燕的典故,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在掌上翩翩起舞,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表示女子体态优美轻盈。看起来这是一种歌舞升平的日常生活,诗人本该醉心于此,但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就会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他而言可能更是一种无奈的煎熬。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

所以在最后两句,他从回忆中抽身而出,转而感叹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人在扬州担任幕僚应该只有三年时间,所以也有版本写作“三年一觉扬州梦”,总之这蹉跎而过的数年光阴就像一场大梦,梦醒的一瞬间只余满怀凄凉。“薄幸”就是薄情,“赢得”二字是诗人的自我调侃,其中也有着无限辛酸与无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明山秀水的扬州本是富贵地、温柔乡,但凄楚的心在春花秋月间也只是自我麻痹、强颜欢笑,再回首恍若隔世。后来的宋代词人秦观在《满庭芳》中化用杜牧的诗句入词说“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也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人感慨的也是人事皆非的凄凉,此种复杂又纠结的情绪郁结于心,也只能付诸这一首遣怀之诗了。

文章评论

扬州一梦情难赋,梦回依旧扬州(杜牧两首经典七绝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