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longge 06-30 16:14 阅读 我爱育娃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现代人冬天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现代人冬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穿着秋裤、吃着火锅、在热被窝里追剧。古人没有这样丰富的娱乐生活,他们在冰天雪地的日子,又怎么打发漫漫寒冬呢?杜甫给了个答案——读书!他说:“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意思是:如果像古人那样把冬天的时间充分利用上的话,年轻人读万卷书也是完全没问题的。这个回答相当励志了。

古人把农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称为“三冬”,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是农闲季节,对文人来说,正适合读书学习。杜甫这首《柏学士茅屋》大概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这首诗里的柏学士,其人不详。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黄生研究,这首诗应该是写给柏学士的侄子柏大的,而柏大则是杜甫的朋友。

“学士”在唐朝是五品以上的官职,要佩戴银质鱼章。然而首联写到银鱼见焚、白马却走,描述的却是一段惨痛的经历——安史之乱后,柏学士失去官职,无家可归,只能栖于碧山,居于深岩,隐于茅屋。“白马”是一个典故,东汉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现在的陕西兴平县东北)人,后来当上了光禄勋(古代的高级官吏之一)。光武帝临朝,有时候难免会流露倦怠的神情,而张湛每次看到,都要当面劝谏,批评皇帝的过失。张湛经常骑一匹白马,皇帝一看到他,就说:“白马生又来劝谏了。”后来“白马”就专指直言敢谏的人。首联将“银鱼”“白马”对照来写,一方面说明柏学士地位崇高,另一方面则赞美他品行正直、敢说真话。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颔联“古人已用三冬足”是东方朔的典故。《汉书·东方朔传》:“臣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东方朔年轻时,家境贫寒,只能利用冬天农闲的时候读书,而即便只是利用冬天的时间,他学到的文史知识,也已经足够自己一生受用了。后来,“三冬”与“读书”便成了经常搭配的典故。首联写柏学士的经历,颔联就转到了读书,这跳跃性是否有点太大了?其实,这正是杜甫写这首诗的用意。柏学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这般重大的患难之后,依然饱读诗书、积极进取,有这样的叔父,柏大你也不好意思太落后吧?

颈联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柏学士茅屋的贫苦环境。晴天,浮云在屋顶飘荡,相聚在一起,如同车的顶盖;雨天,秋雨暴涨,水从沟渠溢出,漫过台阶,又是另一种景象。柏学士的茅屋是贫寒的,他所处的环境是艰苦的,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热爱读书,足见其勤奋刻苦。

尾联,诗人点明主旨,勉励柏大要向叔父看齐,努力读书,求取功名。“五车书”也是个典故,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办法很多,读书也很多,读过的书要用五辆车来拉,后来就诞生了一个成语“学富五车”。

我们都知道,杜甫自己是很爱读书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知丰富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欧阳修平生写文章,也多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可见勤奋、想有所成的人,大都懂得善用时间。因此,在平常的日子里,哪怕好玩的东西千千万,我们也要尽可能抵住诱惑,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很多同学喜欢在自己的课桌上贴励志语录,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并且十有八九少不了这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格言是一句民间俗语,其后半句其实脱胎于一句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诗就出自《上堂开示颂》。

这首《上堂开示颂》为唐代著名高僧黄蘖禅师所作。在禅宗里,禅师经常会用类似于诗的偈语来启示教众,引导他们开悟。因此,这首诗也是黄蘖禅师在禅堂上开始讲经前所念的诗偈,以让僧徒从诗里领会禅的真谛。

摆脱尘劳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你紧紧抓住烦恼的“绳头”大干一场才能最终解开。不经历一番彻骨的寒冷,怎会迎来梅花扑鼻的芳香?不经历一番艰苦的修炼,又怎能得道开悟?

“绳头”,就是绳子的头。佛教常用“系缚”来比喻人处在烦恼、困扰中的状态,因此“绳头”比喻的就是烦恼、束缚的源头。梅花盛开在严冬,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在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高洁、坚忍、自甘寂寞的品质,因此,以梅花为喻,就是教人要自我砥砺,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高尚、坚强的品格。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这首诗虽然讲的是禅宗的开悟之道,但其实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人生总要吃一定的苦,拼搏一番,才能与理想靠得更近。而坐在课堂上的你,正值年轻有为的花季,此时不拼,又更待何时呢?

这首小诗很简单,也很亲切,并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过,这首诗的作者黄蘖禅师却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我们都知道,禅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宗教流派,它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主张直接参悟佛理,抛弃对语言文字的执着,因而这个宗派有很多看上去很奇怪的人,用很多很奇怪的方式启发人们开悟。

比如,黄蘖禅师就很喜欢敲弟子的头。每当有弟子申请加入他的僧团,或者向他求教,他常常一言不发,拿个大棒对着弟子当头就是一棒,或者冲弟子大喝一声。而说来奇怪,就是这种一句话也不说的启发方式,竟然令很多弟子顿悟了佛法真理。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特别的启示方式叫作“当头棒喝”。这些言行怪诞的禅师的种种逸闻趣事,被人记录下来,就成了一个个有趣又难懂的禅宗“公案”,人们认为通过参悟公案,可以获得通往佛法的指路明灯。

当然,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并不是一个字不写,一句话不说,不然也没有黄蘖禅师这首小诗了,而是说,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要用理性去思考佛法。诗歌常以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因此禅师里有不少人会用诗的语言书写高深的佛法,用巧妙的比喻带人领悟禅的真谛。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今天我们谈读书,常引用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激励了很多人,原来最好的气质,不是身着华服美饰,而是腹有诗书——诗书的蕴藉,会让人由内到外散发出魅力与光彩。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二十六岁,考中制科后,被授予凤翔府(今属陕西省宝鸡市)签判(州府文官的一种),年末前往凤翔上任。苏轼在凤翔待了大约四年,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位名叫董传的书生。董传字至和,河南洛阳人,当时在凤翔追随苏轼。董传家里很穷,但他是一个酷爱读书,并且一心想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于是苏轼在凤翔的任期结束即将还朝之际,写了这首诗来鼓励他。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粗缯大布裹生涯”,描写了董传一贫如洗的家庭环境。因为穷,他一年四季都穿着粗布衣服,生活非常困窘。然而,贫穷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因为饱读诗书,他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读书人雅洁、华贵的气质,这就是读书给他带来的底气和本色。

“厌伴老儒烹瓠叶”是一个典故。东汉刘昆是有名的大儒,教授弟子达五百多人,每到春秋举行典礼宴飨宾客的时候,他都要把煮好的葫芦叶子装在没有雕饰的白木器皿里,用来祭祀、宴飨,这样的生活当然是贫寒的,但却知礼有节。苏轼用这个典故,说的就是董传不满足于仅仅追随老师做学问,过清贫的生活,而是有志于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获取更大的功名。

“强随举子踏槐花”,源自俗语“槐花黄,举子忙”。农历六月槐花落时,来京城考试的举子如果没考中,常常不忙着出京回家,而是借住在安静的街坊庙院写新文章,以求再找入仕的机会,从这句话推测,这位名叫董传的书生有可能考过科举但未中。

“囊空不办寻春马”包含了两个典故,“囊空不办”讲的是南朝虞玩之的故事,虞玩之是南齐重臣,做官做到很大,仍非常朴素节俭,赴宴时穿的还是普通木屐。齐高帝拿过他的木屐一瞧,发现木屐又黑又破,鞋带断了还用芒草系起来。皇帝问他:“这双木屐穿了多久?”玩之回答说:“这是刚参加工作时买的,穿了已有三十年,我这个穷儒生一直没钱置办新鞋。”皇帝听完,感动于他的清廉,从此对虞玩之更加器重。苏轼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想要说明董传十分清贫;另一方面,也是把他和先贤相比,赞美他贫而高洁。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春马”是孟郊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缩写。孟郊四十六岁才科考中第,心情非常激动,骑着马徜徉在长安街头,看什么都觉得美。苏轼化用这句诗其实是在宽慰和鼓励董传——别看你现在一贫如洗,说不定很快你就会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眼乱行看择婿车”和“囊空不办寻春马”对仗,也是典故。唐朝时,科举放榜之后,会在长安城的曲江边为新科进士举行宴会。那一天,很多公卿贵族都会坐着马车去观看,有女儿的人家就会在新科进士里面仔细挑选,为自己的女儿寻觅最有前途的女婿,这就是“曲江择婿”。这句诗承接前一句而写,说的是:我相信董传你不仅很快就能皇榜高中,而且在中进士后会有很多贵人争相与你联姻,你会前程似锦的。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诏黄”就是用黄纸写着新科进士名字的诏书,也就是俗称的“金榜题名”。“字如鸦”,化用唐代卢仝的诗:“闲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形容用墨汁写成的字黑浓如乌鸦,“涂鸦”一词即来源于此。这两句诗是在想象董传考中进士后春风得意的样子,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向世人夸耀自己的才华了——不信?你看那皇榜上新写的浓黑如鸦的“我”的名字,现在还墨迹未干呢!

这首诗巧于用典,含蓄蕴藉。“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书香最好的赞美,长久以来,被人广为传诵。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央视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一季播出后,就唱红了一首诗。一位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带领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读诗识字,并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用天籁般的歌声演绎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诗《苔》,唱哭了亿万观众。有人动情地评论道:“这首小诗寂寞了三百年,终于被发现了。”

苔藓本是高等植物中最低等的植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并不会开花。尽管照不到太阳,但它依然有自己的青春和骄傲,哪怕只有绿色的拟叶,如米粒般微小,也要像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这首小诗闪耀着积极、乐观的人性光辉,励志的主题感动了无数人。梁俊老师讲述为什么带领孩子们选唱这首诗,他说:“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角落里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如果它们被显微镜放大出来,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袁枚是清代大才子,爱吃会玩懂生活。当年,他信手写下这首苔花般不起眼的小诗时,应该没有想到,几百年后,有人唱着这首小诗,如追赶流星一般,在暗夜里追逐光明和希望。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

其实,在名为《苔》的标题下,原本有两首诗,这首是其一,还有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随渠”意思是随他。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有各的生活感触,即便这小小的青苔很不起眼,也依然有自己的心性、情感。有的花木喜欢温暖的环境,有的花木喜欢寒凉的环境,只有这小小的青苔,内心恬淡、随遇而安,任你喜欢温暖处的花木还是寒凉处的花木,都不会打扰它内心的宁静。不只是淡泊自守,青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天真,它不羡慕别的花木能照到阳光,拥有无限荣耀,甚至对此毫不在意,因而,它才会漫不经心地问那被阳光宠爱的红叶,什么是斜阳啊?

这首诗可以说是第一首诗的注脚。正因为青苔内心是自信的,相信自己哪怕渺小,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故而它不攀比,不忌妒,不炫耀,冷暖自知,宠辱不惊,在比自己光鲜的花木面前,依然能保持自尊、自爱,别有一种骄傲。这种自信,也许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文章评论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首励志古诗词经典)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