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经典名言10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出自《古文观止》,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位于现在绍兴城区东南十三公里处的兰渚山麓。
在《兰亭集序》一文里,作者首先记叙了举办“修禊”的活动时间、地点、事由,和人物,并表达了他的快乐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紧接着,作者转喜为悲,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然而,令他欣慰的是,诗文却能流芳百世,扣人心弦。因此才将众人赋的诗收录下来,结集成册。
本文选取《兰亭集序》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正好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
我们在会稽山阴县兰亭,举办修禊活动。
点评:「癸丑」是干支之一,序为五十。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修禊」是古人于上巳节在水边举办的熏香沐浴活动,以祛除不祥。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个地方,山岭高峻,树木繁茂,翠竹青翠挺拔。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水,如青罗带一般掩映着景物。
引溪水作为漂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依次而坐。
点评: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与名人贤人来到兰亭参加“修禊”活动,看到周围高山峻岭,林木繁茂,心情大为舒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纵使没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合奏的盛况,
只是一杯酒、一首诗,也足能令人畅叙内心情怀。
点评:虽然没有管弦乐合奏的盛况,但是,一杯酒、一首诗,足可以畅叙心怀。有诗、有酒,便是远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抬头观看宇宙之浩大,
俯身观察物类之繁盛。
借以纵目游赏、舒展自己的胸襟,
足可以尽情享受耳目视听的欢娱。
点评:作者认为,若在此处尽情领略天地间的造化玄机,那风声、水声,以及大自然的处处美好,比听管乐合奏要强上不止百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与人互相交往,俯仰之间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反省内观,与朋友在室内促膝倾谈;
有的人寄托外物,尽情放纵地去游观游览。
点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所以,有的人反省内观,有的人寄托外物,寻求欣欣之遇。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他们内外取舍千差万别,沉静躁动也不相同。
但是,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自己暂时有所得,
欣喜之情便自然而来,以至于忘记衰老将要到来。
点评:无论是向内追求,还是寄托外物。一旦有所获得,人们便欣然自怡,忘记“死生”这种令人悲伤的话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云:“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这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悲痛之情呢!
点评:作者之所以将众人所赋的诗收录下来,结集成册,是为了让后人能了解这次活动的盛况。若不记录下来,此景此情不为世人所知,岂不可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次读到古人在文章中所发感慨的缘由,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合。
没有不对前人的文章感到悲伤的,可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点评:作者每当看到古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自己想的一样。不免对着文章发出嗟叹,但却说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荒诞的,
将长寿和夭亡混为一谈是虚妄不正确的。
后人看待现在的我们,
就好像今人看待古人。
点评:作者不认同人生虚幻之说,认为今天我们看古人,正如后人将来看我们一样。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然时代不同,但触发情怀的动因,是相同的。
后代的读者,也将会对着这些诗篇发出感慨吧。
点评:作者之所以收录这些诗篇,一是为了记录当时的盛况,二是觉得也会有后人像他一样,对着古人的文章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