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雄浑豁达的出塞诗(王昌龄的塞外故事)
唐盛时期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重视知识的朝代。当时出现众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王冒龄当时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他写的诗,多数是保家卫国的边塞诗,诗风大多比较豪放与激进,因此成诗人。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8年,早年贫贱,靠农耕为生,年仅三十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他博学多才所以又被授为汜水尉。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公元739年因事被贬岭南,公元748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深秋27岁的王昌龄在科考落第后心情烦乱,她不愿意呆在家乡京兆闲赋,于是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在途经塞外(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时,友吴吉虎在的大青山军营。
当吴吉虎看到他所钦佩的好友王昌龄,千里迢迢的来到塞外看他非常吃惊。于是摆酒设宴款待王昌龄,两人秉烛夜谈,当他们酒足饭饱之后,王昌龄提议去山上的军营里看看保家卫国的将士们
他们骑马来到大青山军营,望着一座又一座的军帐他内心很不平静。
他们随意地走进了一座军帐中,看着士兵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围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而没有怨言。他问士兵们你们觉得苦不苦?士兵们回答说苦,然后他又问,既然又累又苦,那你们来边关图的是什么呢?
士兵们齐声声的回答,保家卫国不让敌人进犯我们的边关。他又关切的和士兵们聊起了家常,又问士兵,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你们怕不怕,士兵们说“怕”,虽然好多同乡都战死了,但是不打败敌人我们决不回家。
王昌龄十分惊讶和感动士兵们的回答。紧紧握住了士兵们的手,不知何时眼角已是泪光。士兵们的话语里透出坚定的语气,她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他转身走出了军帐,心里不住地欣慰:“多可爱的士兵啊!有这样的将士守卫戍边,敌人还敢来犯吗”?
从军帐中出来后,王昌龄和吴吉虎又爬到了山顶的烽火台边。他举目远望远处的山,近处的军帐以及这眼前的烽火台,在王昌龄看来,是多么的熟悉和亲切。
这时,豪情在诗人的心中迸发,回到驿馆的住处,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提起笔,一气呵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写成后,迅速在军营里传播,也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这首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是一首感慨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 上一篇:关于宽容的作文高中(分享3篇以宽容的话题记叙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