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

ashao 05-31 11:49 阅读 我爱育娃
刘备的公司屡屡创业失败,已经面临要被兼并收购的命运了,这时请来了一位才略非凡的CEO,让公司重新站稳了脚跟,并且还在当地市场扩大了业务,这就是诸葛亮对刘备事业最大的作

刘备的公司屡屡创业失败,已经面临要被兼并收购的命运了,这时请来了一位才略非凡的CEO,让公司重新站稳了脚跟,并且还在当地市场扩大了业务,这就是诸葛亮对刘备事业最大的作用。

当时的情形是,甘宁建言孙权攻取荆楚、渐规巴蜀,而鲁肃也提议“竟长江所极”,包揽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二分天下的格局,平定河北后,曹操已留意南下征伐荆州,特意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在刘备问对于隆中时,诸葛亮分析了曹、孙之势强而固,认为还不能仓促间与之相争,建议先从薄弱处着手——收取荆楚、益州作根据地,建立外交优势:和西戎、抚夷越、结好孙权。最终等待时机两路出兵伐曹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刘备则在荆州大力收买人心并招兵买马,当然曹操也不会坐视刘备渐渐将荆州收入囊中,他一收到刘表病重的消息,就立马发兵南下。不然的话,“广树恩德、兼士众以取益州”的这一幕有可能就会在荆州提前上演了。虽然荆州半数已被曹操所收取,但诸葛亮又为刘备设计了另一种可能——通过借助江东的力量共同抗衡曹操,一则可以保全孙、刘自身,二则成鼎足之势为刘备打下荆州基业。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

很显然,诸葛亮此番去结盟江东,是力求以平等的身份结盟,一改刘备过去那种拥有依附性质的投靠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孙权对战后荆州部分地区归属刘备集团的利益处置的认可——“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吴,就是孙权自己,荆,自然就是刘备、刘琦一方。

对于如何战胜曹操,诸葛亮陈述了三点有利条件:1.曹军远来疲弊,先下荆州再伐夏口,行军绵延千里已达透支极限 2.北方军士不习水战,一旦交战南军可保底不会轻易致败 3.荆州民心未附,不会尽力支持曹操。这三点论述也证明诸葛亮对兵势有所了解,属于中型战略范围内的分析取舍。刘备收取江南四郡之后,让诸葛亮巩固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自此刘备这家公司开始摆脱了过去那种经营不善的局面,顺带吸引了如庞统、蒋琬等才俊之士的加盟。

所以,诸葛亮让原本差点无缘三分天下的刘备拥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格,并且还指明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按我这套方案来,你是有可能收购了对面那两家公司 ,重新恢复你家先人的伟大基业的。

仅《隆中对》和联孙抗曹,就足以奠定其进入当世谋士的第一梯队。而也应当提及的是,诸葛亮在内政治理和统兵作战方面也比较突出。数次统兵北伐,证明其运用正兵的能力相当强悍,完全是以少数骑兵加大量步兵压制在军力和后勤上占优势、同时拥有大量骑兵集群的魏军,并屡次斩将破军,使魏将也不得不以坚守的方式迫使其退兵。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为什么一番良好的战略设计对事业的成功如此重要了。

战略就是对全局进行统筹,指明向某一方面发展的可行性,规划合理的发展步骤,明了资源的分配调度和投入方向,同时兼顾对人才、制度的运营管理(毛阶建议的“修耕植,畜军资”,枣祗和韩浩的屯田制,以及荀彧的举荐英才,都属于曹操扫灭群雄、平定北方的战略构成部分),达到平衡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尽可能降低事业风险性(不确定性)。一切战术规划都是服务于战略目标的达成,战略方向出错,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这就使得,恰当的战略先天上就高于战术规划。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

刘备基业的起始、兴盛其实跟三个谋士出来辅佐的时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出山,刘备取荆州四个半郡,庞统、法正来附,益州、汉中收于囊中。不是刘备的才能不行,而是刘备虽“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但终究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需要谋士为其筹策,帮助他作全局的战略统合、形势分析、决策剖析取舍及阵前战术规划。

军事将领可决一阵之胜负、谋数城之得失,而谋士不仅可谋数城之得失,还能谋一域、一国,全面衡量某一决策在整体上造成的实际性影响,只有当一般的将领也能像谋士一样上升到谋一域、一国的战略识见高度,才转变为军事统帅(如周瑜、陆逊、司马懿、邓艾等人)。正是因刘备前期极度缺乏优秀的谋士,所以他本人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终究打不下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庞统、法正的加盟,对于提高刘备的统兵作战能力上限,和补齐刘备“有度而迟”的反应能力短板十分明显。

庞统以“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为由,劝刘备规图国富民强的益州。虽然庞统说的荆州荒残、人物殚尽属夸张之语,但在曹仁遏守荆州之门户襄阳、樊城,掌控汉水的制水权,而孙权又在赤壁之战后侵蚀江夏郡的江南诸县(谢钟英考证吴国略取江南诸县以通道江夏,以程普为江夏太守),并孜孜不忘整个荆州的情形下,刘备的荆州地理优势被切割,不能借助地利形成有效的外围防御,反而在行动上受曹、孙两面牵制。所以庞统所言的“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还是挺合理的。

对于如何平定益州,庞统献上中下三计给刘备,上计暗选精兵抄出西南道昼夜兼程袭取成都,中计诱斩白水关名将杨怀、高沛,向南进击成都,下计是东出白帝城退还荆州,很显然上中下三计对刘备应当如何行动作了全面细致的衡量。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

法正的特点是见机极快,破解僵局的能力突出,军事素养上不输于庞统,而在战略构想上有过之,别的谋士常常是专精于战术或战略某一领域,而法正则是两栖性人才;能设谋,又能参与决断。【这比郭嘉单纯在战略范围内作中型调整,为曹操的决策做出依据和坚定曹操信心要强】。

与张松一同规劝刘备攻取益州。郑度献计刘璋搞坚壁清野战术对付刘备,刘备感到很麻烦,法正断定说刘璋不能采用,大概是因刘璋曾为了照顾益州士人利益而冷落了东州士人有关,如果刘璋采用郑度的战术规划,“动民以避敌”,最后会连益州士民的支持也得不到。

写信劝降刘璋,指出刘璋拖垮刘备后勤或集中兵力“以多击少,旷日相持”的计划已经失效,并言张飞等人三道并侵,益州多半已沦陷,蜀中已支持不了多久,直接动摇了刘璋坚守成都的决心,即使在成都尚有精兵三万,物资能支持一年和“吏民咸欲死战”以支持刘璋的情况下,马超一来,刘璋就出降了。

献上汉中对,先陈述攻取汉中的可行性:曹操攻降张鲁而不立即发兵巴蜀,是因曹操为镇压朝廷内反对派,不能长期离开权力中心以防生发变乱,曹操不在,则不须面对这样善用兵的对手;而张郃、夏侯渊的才智谋略比不上我们的将领【说明法正还是对自身相当自信】,“举众往讨”——以局部优势兵力攻伐,必然可以攻克。

再论获取汉中后所拥有的战略优势:积聚粮食谷物,等待时机,上可以倾覆敌寇,中可以蚕食外围的雍凉据点,扩展疆土,下可以把汉中当作保卫蜀中的屏障,与敌寇长久相持。在荆州丢失之后,隆中对破产,汉中对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替代性方案,足见该方略的重要性和战略远见。

汉中之战,张飞部将吴兰被曹休击杀,陈式攻马鸣阁道被徐晃击败,刘备军屡攻阳平关不下,但自刘备率军渡过沔水抢占定军山后,夏侯渊不甘心让其被占也率军修筑营垒于定军山脚下,让其部署和行军动向被山上的蜀军看得一清二楚,自此开始刘备完全占据战争主动权。刘备先在夏侯渊南围放火烧鹿角,再以万余精兵分十部猛攻张郃东围,张郃有点支撑不住,夏侯渊分一半兵支援,又率四百亲兵抢修鹿角,山上的法正看见夏侯渊兵马已动,判断可以出击,于是刘备令黄忠鼓噪猛攻,一举破斩夏侯渊。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

【“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表明夏侯渊救火在前,刘备军从侧翼插入突击夏侯渊军】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显然是料到了以夏侯渊善进不退的性格,在听说定军山被占后必然会举兵来抢,如果是张郃为主将,或许只打算坚守阳平关而等待曹操大军来。占据定军山后,蜀军先烧南围鹿角,再猛攻张郃东围,误导夏侯渊,让其以为蜀军先是佯攻南围,再主攻东围,做出了分一半兵支援张郃的举动。全过程魏军一方都是被牵着走,这应该是法正所为,虽然刘备的用兵能力也很强,但还不至于能这样快速地进行变化性部署,完全碾压夏侯渊、张郃,再结合法正判断出了最佳的进攻时机,那么定军山之战的巧妙破局之谋,当归于法正无疑。

当然,关于法正在定军山之战中的表现,记载下来的仅有法正说的“可击矣”和曹操的那句:“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侧面佐证则为“亮每奇正智术”,说明诸葛亮对法正之智谋也是相当认可的。

文章评论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之谋还是法正之术,三国诸葛亮对法正智谋的认可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