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七律诗的诗句(杜甫的七言绝句诗)
在电影《私人定制》中,记者采访葛优,留下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
记者:如果你有100w,你愿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吗?
葛优:愿意
记者:一千万呢
葛优:愿意
记者:一亿呢
葛优:十亿都行
记者:那如果有一辆汽车你愿意捐吗
葛优:不行,别的都行,就是汽车不行
记者:为什么?你十个亿都愿意捐
葛优:因为我真有一辆汽车
这段对话不足百字,却将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
也许杜甫的这一首诗能给你答案。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封劝告信。
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到夔州已经两年了,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中。
草堂有几棵枣树。
有一个寡妇住在草堂附近,她没有儿子,生活没有着落。
为了填饱肚子,她经常来杜甫的草堂打枣子吃。
杜甫知道后,从不阻拦,甚至默认了这一行为。
善良刻在了杜甫的骨子里。
艰难生活中的善意,让妇人感受到了些许温暖。
《又呈王郎》 周明安作
杜甫在夔州有两个住处,瀼西草堂靠近市区,上班不方便,于是,他就搬到东屯农庄的茅屋去住。
搬家后,杜甫就将草堂借给亲戚吴郎住。
吴郎在草堂住了下来,一来,他就在草堂周围,扎上了篱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不愿意别人来打枣。
常来打枣的妇人也看到了。
怎么办呢?
无奈,她找到杜甫,诉说着生活的不易,诉说着那扎起来的篱笆。
杜甫深知她的艰难,于是给吴郎写了《又呈吴郎》,劝告他。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诉说着自己的心路历程。
邻居来我家里的树上打枣,我从来不管,因为我知道,她一个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儿子,实在可怜。
没有指责,没有高高在上的讽刺,杜甫像一个朋友一样,苦口婆心地劝说。
如果不是穷到没办法,谁会来做这样的事情呢?
来草堂打枣,她的心里肯定提心吊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亲近她。
可是,你呢,不亲近她也就算了,还扎上篱笆。
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吴郎你太不体贴人了。
因为官府催逼征税,那可怜的妇人,已经一贫如洗。
想到兵荒马乱的时局不禁涕泪满巾。
杜甫,真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人。
对于杜甫,最常见的评价就是“忧国忧民”。
他写过太多的诗作,最经典的“三吏”、“三别”,关注那些在战乱中艰难生存的普通人。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他值得尊敬。
当小七读了这首《又呈吴郎》,才明白,杜甫真正被尊敬的原因。
就像文中开头的葛优一样:如果有一千万,毫不犹豫地捐了。可是,如果有一辆车,不愿意捐。
因为,真的有车。
喊口号的时候,个个都是绝世好人。
凡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都退缩了。
杜甫最冷门的一首七律,被批“下乘”,开头14字却让人想哭
善良是心照不宣的给予,是若水如风的感动,而不是口若悬河的自我吹捧,一切以方便他人为目的的自我约束行为,都是这世上最宝贵的善良。
所以,杜甫的表现更珍贵。
他对普通人的同情,不只是写在文字上,更是在行动中,甚至不惜损失自己的利益。
这才是真正的高尚的人。
那个在堂前打枣的妇女,他同情她,他帮助她,理解她,那对普通生命的真正关怀,是杜甫最闪亮的地方。
小七想,杜甫一定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
吴郎是杜甫的晚辈姻亲,他写诗相劝,没有拿架子,没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批评,而是循循善诱,细心劝导,如沐春风。
在《汇编唐诗十集》中,学者评价这首诗: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这首七言律诗全篇都是在议论,是最下乘的作品。
可小七却觉得,这是一首最温暖的诗。
一位无儿无食的妇女,得到杜甫真诚的帮助,她的心里,一定是很温暖的吧。
生命终究会逝去,但是善良等美好的品德,却在时光中显得尤为珍贵,值得永远赞颂。
愿每个人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让善良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