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七绝言诗大全鉴赏(王昌龄七绝千古名句)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诗歌都各具特色。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流畅,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流利,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明·焦宏: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连壁。
清·潘德舆: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宋·刘克庄: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1.《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是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2.《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七首》是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
3.《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长信秋词五首》是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五首七绝以凄婉的笔调,运用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表明失宠宫妃的苦闷幽怨之情。这组诗是唐代表现宫怨主题的代表作,诗中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使诗篇别具一种真实与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明末邢昉《唐风定》:一片神工,非从锻炼而成,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此评庶近之矣。
4.《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字怨语,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
5.《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作者通过写西宫深夜的静与花香,描绘出无人欣赏的美丽景色,体现了失宠妃子的怨与愁,隐含着自己不受重用的伤感。
沈德潜《说诗晬语》:“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6.《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暴露无余。此诗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唐诗笺要》: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7.《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这两首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作者贬龙标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此诗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蕴含深刻,更见情深。
明·钟惺:(明月句)与“别后同明月”一意而翻脱新妙。又:尝爱昌龄“月带千里貌”一语,恨其全首不称,不能收之,今得此句释然。(《诗归》)
9.《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与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唐诗镜》: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10.《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后不禁地惊喜赞叹,后二句则引用历史故事对钱塘女儿进行赞美。全诗话语平白明快中有耐人品味的意蕴,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讽刺了历代的荒淫统治者。
清代贺裳:此直以西施誉江上女儿,借吴王作波势耳。汉文帝语李广曰:“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同一语意,用之诗,尤法奇而思折。(《载酒园诗话》)
11.《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是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首句叠得妙。次句顿得妙。结写花月逞妍,送迎媚艳,丽思新采,那不销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12.《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但其实诗人的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痛。
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 上一篇:关于李商隐著名的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经典诗词古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