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规划时间的教育(4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生活由琐碎的日常构成,一般情况下家里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但很多家长还是被气得够呛。
很多小事上,孩子的不配合、拖拉磨蹭,很容易就会让父母崩溃。
按照父母的构想,如果孩子足够配合,一天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好玩好,还会有不少亲子互动的相处时光。
一个妈妈和我讲过她某个崩溃的周末:
好不容易有个双休,原本打算让孩子周五晚上把作业做了,然后周六早上一家人搞完家里的卫生就可以出发去城郊的景区露营,过个惬意的周末。结果孩子一晚上都在玩手机,催他做作业催的我一肚子火。更气人的是,原本2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做到周六中午还没做完,我提前做好的计划安排全都乱了,一个周末就这么泡汤了。
起床、睡觉要催很多遍;
拿出作业准备写,却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拖延;
学习没跟上,玩也玩得不尽兴;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孩子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太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让父母摆脱“催”的魔咒,轻松养娃。
01
强化时间概念
人对于不紧迫的事情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所以孩子很多时候拖拉磨蹭只是人的正常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大小事情去强化孩子的时间概念。具体的做法就是:不管大小事情,父母最好都给孩子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
例如:
再玩十分钟就要把手机还给我了;
这半个小时做英语作业,做完了休息十分钟再做其他的;
2个星期内我们一起看完这本书。
这些带了具体时间的话语,对孩子其实有一种暗示,会提高孩子对时间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清晰地接收到“在哪个时间段要做哪件事”的信息,人会更愿意做清晰已知的事情。
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要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去给孩子传递这个时间概念。而不是非常居高临下地命令或恐吓孩子,那只会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注意点都在和父母做抗争上,反而忽略了对时间的管理和重视。
至于时间期限如何制定,父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多留给孩子缓冲和反应的时间。
02
做计划别太详细
每年的寒暑假,网上都会流传出一些父母为孩子制定的假期时间表。这些时间表不仅会把孩子从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而且非常细致,基本每个事项都会精确到分钟。
这种时间表看起来很牛,想要坚持下来却很难,因为太过详细了。
而现实生活的常态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每一天、每个环节都可能有新的变化发生:
原定半小时做完的数学作业可能遇到了难题,一道题目就花了四十分钟;
学习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要出去招呼一会儿;
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的干扰;
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原本的计划,并因没能坚持而产生挫败心理。
我们的学习生活不可能像电脑程序设定一般精准运转,所以我们也不能对孩子的计划做精准规定。
尤其是在刚开始给孩子培养习惯的初期,更不能过于僵硬,而是要帮孩子制定弹性计划,比如以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段来制定计划,有些任务则可能需要以周、月为单位。
总之,要给孩子一定的范围可以作调整,这样既能让孩子要做的事情有计划性和紧迫感,又不至于给孩子太大压力。
03
避免催促唠叨
催促唠叨是很多家长都会用的一个手段,虽然大家都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用。
只是一个早上的时间,父母就要经历催起床、催洗漱、催吃早餐、催出门4个阶段,往往是父母急得都恨不得替孩子做这些事了,孩子还慢条斯理的,一点都不着急。
要想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改掉的就是“催促唠叨”的习惯。
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催促唠叨并不能让孩子变快,反而有很多弊端:
首先是让孩子变得没有责任心,很多原本是自己的事情,也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催促,做事缺乏主动性;
其次是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心理,就是常见的“越催越慢”;
最后,还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因为父母的紧张焦虑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我没用”的信息。
当然,不催促并不代表完全不管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做准备,比如早上提早几分钟叫孩子起床,间歇性地提醒孩子“我们还有15分钟就要出门哦,你做好准备了吗?”这好过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的情况下一直催孩子快点快点。
04
时间安排劳逸结合
很多孩子一到周末或是假期,就特别容易进入“放纵”的状态,明明是用来放松的假期,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放纵”是因为平时休息的时间被压缩的太少了,一旦找到机会,孩子就会控制不住自己。
所以平时父母和孩子制定计划时要劳逸结合,休息方式也要避免过于单一。
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学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担心其他事没做好。
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学着管理时间吧。
- 上一篇:教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哪些(4个方法让孩子学习管理时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