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秋暑的古诗词(关于处暑的诗句)
秋暑古诗五首: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节气已经立秋。立秋是 太阳到达黄经135°,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缓慢运行,代表传统秋季的开始。
秋天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白天继续变短,昼夜温差加大,有淡淡凉风吹来,水泽山林草木蓊郁的地带,晚间不雨,水汽凝结成露水。但是并不意味着暑热消失。
暑热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立秋之后,还有三伏之末,出伏之后,还有秋热,这样的高温天气,令人难受的暑热,大约还会持续一个月左右。
秋季明明在日历月历上已经到来,许多地方也呈现出不同于夏天的秋景,比如梧桐的树叶开始黄落,许多草本因为水分减少,阳光直射而枯萎,稻田也走向金色的成熟,但是人的体感,却没有那么舒适,因为按现在天气温度来看,30度以上的高温,一直持续,有些地方,因为积温,会高达35度到40度以上,这种高热的天气,传统称为秋暑。
夏秋交节时期的酷热,有时候比盛夏还让人难捱。因为夏天总还期望秋天,有着心理上的期盼,但是初秋是高爽和高热并行的阶段,人在秋暑当中,反而比夏天更烦躁,更容易上火,因为这是心理上的极限时期。
“西江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
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著生衣。”唐 · 白居易《秋热》
白居易40多岁以前,是在北方长安作朝官,生活清苦,但还安定。出入皇宫,基本皇家的生活设施,他都可以蹭到。办公在高楼广厦,和皇帝相处较近,皇帝看到他清寒,也经常变相赐给他一些药物礼品,让他拿回家孝顺母亲。帝国高管且在皇帝身边,夏天过得相对轻盈,且北方再热,也没有南方那种让人沮丧的苦热。
事情是43岁那年,因为好友元稹直言,被贬谪通州,白居易也觉得自己不能不有所作为,于是一改温驯低调的风格,上书皇帝要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触怒了皇帝和权贵,被贬出京城,去江西做地方官。
一,白居易本来心情就黯淡,认为这是皇帝嫌弃他,未来不可知。因为贬谪的官员很难重新获得信任,绝大多数,贬谪地就是仕途终点,甚至很多人横死在外地。
二,作为常年生活在北方的人,江西属于江南,地气潮湿,夏热冬寒之外,是夏天溽热,冬天凛冽。古代的官员最怕派往不熟悉的南方,因为气候条件差异,医疗条件也原始,很容易发生疾病死亡,比如他的朋友元稹在前往通州的路上患上疟疾,简直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脱了一层皮。
三,白居易贬谪到九江之后,水土不服,最开始的一年,简直让他绝望。
这是写在到九江不久,领受这里古代江南不同于长安的气候。而唐朝的气候,用竺可桢的推断,长安近似现在长江流域,温暖湿润,而唐朝的江南,则更加湿润,夏天漫长溽热,延续到秋天。
江西这里的气候,更加接近南方岭南的酷热,秋天到来,暑气那是常有的体验,所谓的秋气,此时此地真是少得可怜。
他们都说,九江算是江西最凉快的地方,到了农历九月,还在穿夏天的单衣。
这对于白居易是绝望中的自嘲。他不适应也得适应。
实际这也是长江流域至今的气候特点,从节气上来讲,四季好像分明,但是体感上来讲,除了冬天就是夏天的感觉。农历的九月是季秋,到了九月气候才转凉,而且一转,就是气温骤降的冬天。春秋两季的舒适美好,在这个地域,实在是短暂。
所以白居易用了《秋热》的标题,秋天三月,有两个月还在穿夏天的单衣。而且人们还说,白居易所在的九江,是气候最好的地方,他焉能不自嘲?
吴牛喘月,起于先秦吴地。
在先秦,西周京城作为中央,吴国是遥远蛮荒之地。从京城去往吴地的人,看到这里的水牛,在夜晚望着月亮喘气。有这么夸张吗?
应该是,因为西周的某些历史时段,比唐朝还热,岭南的梅花可以在北方处处盛开结果,到处是水泽和竹子,那么南方的吴国,简直是热带森林一样的高热高湿了。
虽然人们驯养牛马历史悠久,可是动物也有生存的本能保护自己。夏天令人恐怖的太阳,人们和牛都蛰伏,到了初秋,晚上凉快一点,人们赶着牛在夜晚耕作,可是牛却不干了,这不是哄牛吗?那天上明晃晃的,那月亮怎么看都是太阳啊,所以牛不肯出门,牵着绳子拽,它们也不出来,就是望着月亮,大口喘气,强烈罢工。
所以用吴牛喘月,形容天气极度的热。
东汉《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吴牛喘月,还暗含一个时段,就是早秋。因为此时是需要牛耕作下田的阶段。
早秋天河璀璨,明月皎洁,且气温高热。但是牛却将晚上当成白天,不肯耕作。
所以后世使用吴牛喘月的典,多非常应景,写在早秋之热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盛唐 · 李白相和歌辞 《丁都护歌(一作丁督护歌)》
农历的七月,西风吹动,正是江河流域帆船顺风启航之时。
早秋也正是商贸繁荣的时期。唐朝的水运在隋朝的基础上发达,长江,运河成为重要的运用物质的水道,但是也极其依赖季节。
此时虽然有西风,但是天气暑热,为了将货物及时传送,夏末秋初,就要拖船下水,以应对旺季的到来。
而此时天气炎热,正是江南热到吴牛喘月的时候。
而这个时候,船工在太阳和酷暑里拉纤行船,是何等辛苦。
“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台。
鍊多不信黄金耗,吟苦须惊白发催。
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燕歌别后休惆怅,黍已成畦菊已开。”五代至宋初 · 谭用之《寄王侍御 》
这是晚唐一位诗名不显的官员的作品,他写的是好友从高位上罢黜而归隐。
时在秋天。
鸟尽弓藏,才干被用尽,不合时宜就不再让你担任高官,这是件悲哀的事。但是好处在于你全身而退,可以悠闲隐居。
这世上,有众口铄金一词,我也知道你罢黜的原因,谗言太盛,虽然你一直挺立对抗。但是现在你真的岁月不饶人,是斗争也是折磨,让你头上都有了白发。
像对月喘气的吴牛,你知道命运的磨难会接踵而至,而你已经厌倦。
在这样的早秋,你心有忧患,担心边事,显示着你真挚的爱国情怀。
但是既然在这个秋天,将你从铁血为国的职位上罢黜下来,你也不用惆怅,因为人生的秋天是如此,但是家园的秋天正好,五谷即将成熟,菊花也在次第开啊。
这里的吴牛喘月,一声两意,是指的季节的秋天和秋热,第二是指的朋友仕途的艰辛,报国的压抑。
这首诗贴切应景,因为立秋是国家奖励将帅,调整用兵的时期,这位将军此时被退隐,有不甘,但是也有 谭用之的田园祝福。
“残暑何奸雄,酷烈不肯退。
稚秋太君子,敛避不敢对。
薰风来无期,民愠良愦愦。
吴牛方喘月,渴想蓐收代。
金行既用事,炎赫乃故在。
于今几何时,秋夏终晦昧。
畏热如畏虎,悸汗流浃背。
南山殷其雷,崛起云霮䨴。
谁当笺老天,与世思盥颒。
风雨一洗之,此热不可再。”南宋 · 方岳《秋热 其二 》
这是写夏秋交节,暑热旺盛的秋热时期。
那残留的暑气像奸雄一样占据高位,酷暑强烈不肯让位。
而秋天像弱小的君子君主,避开奸雄的盛气,不能针锋相对。
那温和的风,这里是指的凉爽的西风,到现在还没有来,老百姓的酷热郁闷,该怎么解决?
此时早秋,却正是热到极致的时候,那吴国的牛,刚刚见月而喘,谁都渴望能早些撤下凉席,不再忍受苦热。
属于金的秋天刚刚来到人间主政,但是酷暑炎热丝毫不退却。
这样节气交节的夏秋,如此晦暗不明,难以分别到底是夏天还是秋天。
人们畏惧这样的秋热,如同畏惧老虎,浑身上下汗流浃背。
什么时候,南山打雷,天上下雨,是谁能够上表老天,不要这样下去,让一场雨来,洗去炎热秋暑,让这样难受的热天,不再驻留。
写得非常生动。这里将秋天形容成没有长大的君主,被酷暑一样的奸臣挟持。而此时的热,如同老虎让人害怕。
所谓秋老虎,也是人们真实的体感,期待秋天快些成熟,凉风至,风雨来,扫除暑热。
“不教老子略眉开,夏热未除秋热来。
一夜凉风吹欲尽,半轮晓日唤将回。”南宋 · 杨万里《秋暑三首 其一 》
喜欢杨万里的诗,因为特别俏皮和接地气,看他的诗是一种享受。
老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自己老了的代指,是老头的含义。当然当代口语语境中,这是一个自大为老不尊的词。
这首诗说,不让老头我略略舒展一下眉头,好容易盼到立秋,秋天来了,结果夏天的暑热还没有出去,结果秋天的暑热叠加而来。
最恨人的是,立秋之后,半夜凉风,吹得人舒适,以为白天会温度降点,结果那暑热,太阳一出,立马回转,这还要不要人活呢?
将人们挣扎在暑热里,无法躲避的那种郁闷心情写的俏皮生动。
秋天也热啊,尤其是秋阳高照的早秋,明丽炙热的阳光,瞬间扔白天变得格外炎热漫长。
秋暑,是秋天的一个阶段,在漫长的夏天之后,人们还要忍耐一段时期,才能迎来天高气爽,风景宜人,凉风舒爽的真正秋意。所以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在初秋的暑热里,且行且珍重,等待最美清秋。
- 上一篇:杨万里的经典诗句(关于杨万里的著名古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