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五首优美诗词(凭栏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
荷花虽然是夏秋之花,但是盛花期是在初秋。
随着仲秋来临,风露渐冷,水温降低,空气中的水分也减少,荷花荷叶开始进入收缩萧条期。荷叶先从叶子边缘开始发黄变枯,渐次花朵出水率降低,水面空阔起来。
然而喜欢荷花的人,却能分外欣赏秋荷,因为一种萧疏清丽之态,更能代表一种风露情怀。
“蒲茸承露有佳色,茭叶束烟如效颦。
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遗香愁向人。”唐 · 陆龟蒙《秋荷 》
仲秋的水面空阔起来,然而依旧有荷花,亭亭矗立在水中。和盛花期的锦绣绚烂相比,此时的荷花,萧疏摇曳,更能显出一花一叶的美感。仿佛繁华消歇之后,仍旧有佳人在水岸徘徊,她在等待什么呢?
这首诗是用对比的方式,描写这种孤花之美。
此时水岸,菖蒲翠深,上面缀满晶莹的露水。
此时水边,有芦苇矗立,风吹芦苇,仿佛白头佳人。
然而都赶不上此时的荷花荷叶,冷翠孤花,矗立在水面,风露中的冷翠红香,仿佛岸边临水遥望的佳人。
那么联系诗经,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实的秋岸浅水,或许难有丽人的踪影,但是荷花若在,那是日夜临水,那是自然界的红妆。
水面开阔起来,荷花挺立而开放,仿佛织女望向开阔的银河,思念等待对岸的情郎。
可是盈盈一水间,何以渡长河?
这首诗将诗经的蒹葭丽人之典,和七夕牛女故事结合起来,水边的秋荷是一朵相思之花,一朵彼岸花。
“城外秋荷一半黄,尚馀疏柳照回塘。
江南底许风光好,塞雁来时未有霜。”南宋 · 韩元吉《秋怀十首 其五 》
早秋仲秋阶段荷叶开始发黄。
在传统的中国审美中,黄叶向来赋予萧瑟的味道,但是独有荷叶,人们愿意赋予美感。
一种黄绿共存的秋叶之美,映衬秋天的阳光,有着一种绚烂清贵的暖色。
而这种色调在现代装饰上,也经常采用,比如客厅和咖啡厅,常用黄绿间色,沉稳优雅。
这种色调,代表内敛但还有旺盛气质的中年。
城市郊区有大片的荷塘,荷叶一半是黄的,在阳光下铺满巨大的水面。
我就喜欢这样的江南秋景,大雁从北方飞来,翅膀上带着夕阳的光彩,飞到这里,因为这里,虽然也有秋意,但是霜未来临,别有清暖。
半冷半暖的江南秋天,宜雁宜人,沉静美好,如同被拉长的尚有青春的中年,别有饱满秋色。
“芦花零落点汀洲,白鹭飞边泊小舟。
水落渔矶风露晓,残荷数点冷擎秋。” 宋末元初 · 黄庚秋吟 其一
荷花荷叶和其他的花木不同的地方是,它们的叶柄和花柄,都是出水向上生长,和水面地平线呈现几乎垂直的90度角。
直立,是人最骄傲的物种特征之一,也因此将这种直立之美投射在荷花荷叶上头。
这也是南宋周敦颐《爱莲说》里强调的荷花之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花像独立个体的人。
秋天深处,芦花摇曳飘散,水面上是白鹭翻飞,渔舟停泊,好个山乡野水的地方。
而这种地方看起来美,实际更考验人的生存能力。
有渔民不畏风霜雪露生存在此,也有像人的荷花,矗立清秋。
在风露的早晨,在水边,依然有着荷叶荷花,站在水岸,擎出花叶,仿佛托起秋意和秋天。
一个“擎”字,强调的是精神面貌和主动性,虽然写的是荷花,但肯定写的是人,征服自然,独立为人,甘于寒苦那种生命的坚韧和美好。
“持衣寄所思,欲寄不得远。
水国风露凉,徘徊九秋晚。”元 · 陈旅《秋荷图 》
那水中矗立开放的秋天的荷花,盈盈独立,独自在风露中久久。
看到的人,总会有所联想。
有人会想到荷花荷叶的向上的生命力,但是这首,别有人间的思念执着和苦辛。
荷叶如衣,荷花如人。
是哪位女子,托举着绿色的衣裳,站在水边,仿佛是要给远方的爱人寄去一针一线的温暖。
只是她仿佛等待驿站的车马,又仿佛错过了最后的驿船,焦虑站在河边。
风吹动她的衣裳,黄昏降临,她还在等待,她难道是要在这里过夜吗?
夜色来临,隐约间,依旧是那一抹憔悴的红颜,以及不离开手的绿色包袱。
多少不归人,就有多少闺中思妇的牵挂和等待啊。
从前车马慢,针线长,爱一个人就是一生,哪怕只活在相思等待里。
“柳外慵蝉噪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斜。
凭栏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明 · 黄淑德《秋晚 》
秋天是逐渐萧条衰减的阶段。
而人生的秋天,也有一种简约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骨子里,是不多不少的真,是为秋的人生或者人生之秋的气质。
花不在多,人不重繁。
仲秋时节,有最后的蝉鸣,有天边明丽的晚霞,晚风吹动着窗桌上的书,一种人到中年的从容,在炉香闲卷中度过。
抬起头来,看见窗外池塘的秋天的荷花,秋容明净而淡雅,池塘中的荷花零星几朵,摇曳在黄叶圆荷之间,不少也不多,恰如此时的心境,淡雅中的饱满。
让我数一数,还有多少荷花开在清秋,如同岁月之后历历的故人知己,不多,却照眼温润,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