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longge 03-25 13:28 阅读 我爱育娃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当写于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时。韦应物爱幽静,在工作之余,他时常独步郊外,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当写于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时。韦应物爱幽静,在工作之余,他时常独步郊外,观花赏景。在滁州西面,有一条涧水,便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对这里的自然风物大加吟咏歌颂的作品。这首诗与韦应物别的诗不同,诗中除了能见诗人是抒情主人公外,别无他人,所以,是一首纯粹歌咏自然的山水名篇。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诗人处理完政事,独自朝滁州城外的西边走去,来到了这条他十分熟悉的涧水边。春天早已来临,近处水边的小草一丛丛、一片片,长得繁茂葱郁,远处山上的树木也长得苍翠茂密,一对对黄鹂鸟儿在树叶间飞来飞去,不时传来悦耳动听的鸣叫声。再看看涧水里,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涧水突然涨得很高,流水哗哗,奔腾湍急。诗人来到这里时,天色已经晚了,涧水的渡口平时就少有人来,现在,连船工也收工回家了,只有一只渡船很随意地被系在水边,在流水中任意漂荡。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古今的读者之所以认定这是描写山水的名篇,除了诗人所表达的对幽静之境的喜欢,表现他能从官场的繁杂中抽身,暂且寻得一方宁静的好性情外,更主要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赞叹。从对景物的观察来说,先写近处的幽草,再写远处的山林与黄鹂,然后收回视线,写近处的春潮,以及春潮冲打着的渡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的观察过程,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视线在不断变化,在这美好的春日晚景中,似有目不暇接的兴奋感。

此外,诗里运用了一组动词,幽草之“生”,黄鹂之“鸣”,春潮之“急”,渡船之“横”,所写景物全都在动态之中,奇妙的是,当诗人把这些带着动态的景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时,却构成的是一幅幽静的图画。“幽草”之“幽”,不但说明草之茂盛,而且给人感觉很幽静;远山上的黄鹂的叫声都能听到,只有在很静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在微风细雨中,只见涧水急流,不见人影行踪,突出了诗人正是独处在涧水边;渡口加上“野”的修饰,更是说明了这里人少,而“舟自横”的“自”进一步渲染了渡口的宁静无人。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除了它所营造出的宁静之意境外,前一句的“急”与后一句的“自横”形成对比,使画面的动态感、缓急感都在其中,给人很丰富的审美享受。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写给一个在全椒山上做道士的朋友的,所以诗题为“寄”,因此这是一封并不能寄出的诗信。

为什么诗人想起要写这首诗给朋友呢?首句道出了缘由。诗人曾在滁州做过刺史,此诗当是在那个时候写成的,所以第一句说“今朝郡斋冷”。这一天,诗人独坐在滁州郡的居所里,一阵秋风吹来,让他感受了刺骨的冷意。于是,他“以己度人”,想起了深居山中陋室的朋友,天气骤变,他一定会比自己更感到寒冷。

山中的朋友生活极为简朴,常常在山上找来一些柴薪,背到山脚的茅屋,用来煮一些野菜充饥。不可想象,在天寒水冷山寂的环境中,朋友该多么需要友情的帮助与温暖。于是,诗人突发奇想,准备带上一壶酒,远足进山去与朋友一起好好地畅饮,借热酒为朋友驱寒。可最终他没有成行,因为他又想到,那么大的空山,在这萧索的秋风里,断然有落叶满山,但朋友是位道士,他来无踪去无影,能在哪里找到他呢?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此诗的前六句,让人感觉诗人是一个看重友情、顾念朋友的人,诗歌是在表达自己对朋友的那片温暖的情谊。但读了最后两句才知道,诗人表白自己的热心肠只是一个幌子,最终要称赞和羡慕做道士的朋友。因为朋友深居山中,远凡俗,超红尘的人生境界,他生活在神行之中,自得其乐。如此看,诗人倒觉得自己对朋友的担心与牵挂是一己之念,是一厢情愿,甚至是多此一举。

这首诗除了表意上曲折迂回婉转外,在意象的选用上也特别讲究。为了表现道士生活的清贫简约,只用了“荆薪”和“白石”两个事物。对于一个生命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是吃,道士连吃的都无所追求,仅野菜充饥足够,他还会对别的有什么追求呢?再如最后一联,为了说明自己无法在山中找到道士,诗人用了“落叶满空山”来描绘道士生活的环境。“落叶”与第一句的“冷”呼应,说明这是在秋天里,“空山”有双重意思,一是从本句内容来说,树叶掉光了,山上的树木自然显得稀疏了,便给人“空”的感觉;二是这满山都是落叶在飘,但要找的道士却不见人影,这个“空”字,与后一句“何处寻行迹”相呼应。而“满”与“空”同在一个诗句里,将落叶之多,与人迹渺无相对比,更体现了道士隐居山中、行踪不定的生活习惯。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朋友重逢后的感慨。

诗人与老朋友在汉江时曾经是好朋友。这一别就是十年。十年前,他们在梁州江汉一带交往甚密,交情很好,每一次相逢都要对酌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后来二人像浮云一样,各散一方。别离后,就像流水一般,再也没有回头相见过。没想到,十年之后,能够在淮水上邂逅,真是令人喜出望外。老友重逢,自然一如早年一样叙旧谈笑饮酒,只可惜,二人的毛发都掉落了不少,两鬓出现了白发。朋友问诗人,为什么滞留在淮水上,不再回梁州去了呢?诗人说,这里的秋山是他很欢喜的地方。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诗题上有“喜会”二字。诗人与故人的重逢之喜体现在哪里呢?分别之久,十年后的重逢自然会令人喜。然而这喜悦,只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读完此诗,就会发现洋溢在诗句中的,未必是喜,而更多的是悲。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一悲十年前分别后,二人一如浮云四方飘零,或如流水东去不复回;二悲岁月的无情,十年的时间,让二人毛发稀疏,两鬓斑白,在欢喜中,更流露出二人对时间如流水和岁月无情的感叹。如此看,这首诗的感情不只是悲喜交加,更是感慨万千呀!

绘画艺术讲究“密不通风,疏可走马”。诗歌艺术也是可以借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有些内容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可不写,或者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作诗的中心,就应详写特写,使之细密。这首诗的创作可以说做到了疏密相间。二位朋友分别十年,时间可不算短,但诗人没有去讲述分别十年之间二人的境况,只是概括地交代了这件事,因为这只是为后面抒发他们重逢的感慨作铺垫而已。在写重逢的时候,诗人就不惜笔墨了,先写他们相见时的欢笑,再写他们发现彼此的面容相貌已经衰老了,再写二人相互关心以后的生活……这在读者看来,似乎很自然随性,但对于诗人来说,如果不懂得选材剪裁,断然是做不到这般详略自然的。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是一首写思亲之情的诗。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全用景物烘托,气氛渲染,从而达到间接抒情的目的。

诗人在秋天里,要离开广陵顺运河而上,渡淮西行。来到渡口之时,天色已晚,在一片茫茫暮色中,不见渡船来。诗人急着要渡过河去,可是有谁来为他撑船呢?这时,远处传来了寺庙里的钟声,悠远而孤寂;楚地的天空下起了细雨,茫茫沧沧的,似乎与海天连成了一片。诗人悲叹自己一生多在外漂泊,经受了太多的风波曲折,此情此景中,他心中全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时间过得真快呀,这好像才隔了一个晚上,就发现镜子里的容颜已衰,两鬓已白。诗人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失群的独鸟,孤苦伶仃,希望朝着自己巢穴的方向飞去。可是,鸟儿能够归巢,而诗人觉得自己还没有获得归家的良机,只好继续怀着思乡之愁,在异地他乡做游子。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前舟已眇眇”的凄迷景物,“秋山起暮钟”的孤寂暗淡,“楚雨连沧海”的混沌渺茫,“独鸟下东南”的羡慕嫉恨,所有的景物都承载了抒情的任务,诗人将所有情感都给予了各个景物。此外,诗人还在最后一联运用了反衬手法,即将自己与独鸟作对比,独鸟可以下东南而归巢,诗人自己却还不知何时是归期。这一对比,将诗人有家难回的悲伤情绪渲染得更浓了。“广陵何处在”一句,并非是诗人不知道广陵在哪里,自己的故乡怎么会不知道呢?而是指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回到亲人的身边。可见,诗中的一景一物都弥漫着思乡之情,都浸透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本诗具有含蓄而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是韦应物用诗的形式写给朋友李儋的信,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在花开时节与朋友相别,至今已经整整一年了。花谢花开又一年。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可是,没有一件是能够意料到的。这一天,诗人真想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向朋友诉说,可是,朋友在远方,根本听不见,诗人只好独自上床入睡,可是,辗转反侧,哪里能睡得着呢?近来身体越来越不好,所管辖地也没有治理好,百姓不能保温饱,常常有人为了活命背井离乡,到处流浪,想到这些,诗人心里万分愧疚,真对不起朝廷给自己的俸禄呀。与其这样尸位素餐,到不如干脆弃官归田,在隐居中度过余年。有人给诗人传话说,朋友李儋非常关心牵挂他,还说有机会会特意来拜访他,为此,诗人感激万分,天天盼望着李儋的到来。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朋友,感激朋友对自己的关心问候。可是,最为难得的是第三联所写的内容。这一联是诗人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从这一联的内容可知,前面的“世事茫茫”不只是诗人个人的境况,身体病弱等私人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但治所的生产经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百姓朝不保夕,这让他除了自责之外,又一筹莫展。虽然这两句是从反面来写自己的政治无业绩,但诗人有这样的反省与自责已经很不错了,比那些不但不作为,反要鱼肉百姓的官吏的境界要高得多。

诗歌最后一联最见友情。一是朋友李儋对诗人的关心慰问。虽然是间接写的,只是把他关心慰问诗人的事从传话人的角度转达的,但这个人物友爱、真诚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二是诗人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希望朋友能早早地来看他,好向他讲述自己满腔的愁苦。当自己最痛苦时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那么,李儋在诗人的心目中,正是这个最值得信任的朋友。诗人希望朋友早点儿来看望自己,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借月亮来表达的,诗人说自己经常登上西楼去望月,不知过了多少个圆月之夜,但是朋友还是没有到来。用圆月来反衬诗人与朋友尚未重逢的失落与惆怅之情。这真是写景明丽,而抒情婉曲。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寒食节时思念诸弟所创作的作品。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但是,寒食节是一个禁烟冷食节,不算是一个“佳节”,在冷斋独坐时,思念亲人就更是在情理之中了。

思亲的作品很多,从主题上来说,韦应物的这首诗并不见得新奇。那么,它能成为佳作,有什么理由呢?

首先,诗人善于为抒情创设充分的环境氛围。如果一个人日子很充实,生活得很快乐,精神很愉悦,一般是不会去思考较远的一些事情的,比如想家、思亲这一类的事情。平时可能诗人的事务比较繁忙,也无暇顾及想家这样的事。可这一天不同,这一天是寒食节,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见不到炊烟,再看看自己的居所,不但没有烟火,而且独自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再加上窗外春雨如绵,缱绻不尽。在这样的境况里,诗人百无聊赖,便拿出酒来自斟自酌,赏花观景,却不觉思念起远方的几个弟弟来。如此,客居他乡之情,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百无聊赖中,诗人只好一个人来到江边,去到杜陵,看鸟儿飞来飞去,听鸟儿哀婉的鸣啼。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

诗人还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前三句写寒食节这天自己的所处所见所闻所作,这些都是实写,而最后一句却是虚写。一年一度春光好,这本是一个游春赏花的好季节,诗人把酒壶带到花丛边,一边赏花,一边斟酒,可是,举杯邀兄弟,见花不见人。这时,诗人的想象中,在故乡杜陵,诸弟一定也会在青草蔓长的野外,举目四望,在思念着远在他乡做异客的兄长。这想象中的情景则属于虚写。这样的虚写很有必要,如果只有诗人对诸弟的思念,感情是单向的,加上诸弟对兄长的思念,这亲情的传递才会有来有去,才能交换流动起来。

此诗在表意上也具有曲折婉转的特点。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孤独无聊的生活,而是说在过节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江上看流莺飞、听流莺啼,如果有家人在身边,就会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怎会如此寂寥呢?再如最后一句,为了写诸弟对自己的思念,诗人却完全没有直写诸弟,而是写故乡杜陵之景象“草青青”。这蔓长的青青野草,有绵长之情的意思,诗人用了此意,借“草青青”来间接表达诸弟对自己的思念。读来形象明朗,但意味含蓄,令人玩味无穷。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评论

抒情婉曲,韵味无穷(韦应物经典的六首古诗)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