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光的经典诗词古句(描写春天阳光的诗句)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十国】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是南唐后主,作为亡国之君,五代十国的纷乱,也铸成了李煜的悲剧。作为词人的李煜,以词雕花,以文琢情,潇潇然织成了另一番文字的繁华。《清平乐·别来春半》一词是李煜思念被扣留汴京、有家难回的弟弟李从善所作。词风柔和婉约,格调清新别致,触景生情,忧思难禁,是难得的佳作。
上阕以“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起笔,毫不掩饰地直抒胸臆,道出了兄弟分别之后的抑郁与离愁。“别”既是起意之处,又是落笔之处,一向含蓄的词人竟开门见山的以“离别”来点题,足见其离愁之强烈。“触目柔肠断”,春光已逝过半,每每掠过这些春景,便会想起远在异国、羁留难归的弟弟,瞬间便会柔肠寸断。“触目”一词,在这里用得极为精准。离愁满腹时,静静地站在花树下,不染纤尘的白梅花落了满身,亦落了满地,阶下的白梅如飘雪般零乱,身上的落花刚刚拂去就又落了一身。“乱”之一字,淋漓地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忧思与烦乱,“拂”与“满”的连续及对照则生动地刻画出了思念之深刻。
下阕紧承上阕,以鸿雁归无凭,路遥梦难成,离草无尽生,将原本虚无的离愁描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鸿雁本为传书来,但仰头望去,横飞的鸿雁脚上却不见信函,弟弟并没有从汴京传讯来。故国与汴京相距遥远,山水迢迢,想要在梦中相见都难以办到。怀着这样的忧思,词人举目远望,只见春草连绵,无穷无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慨叹。离愁别恨就如这连绵的春草,无论走到何处,无论走多远,都近在眼前,难以摆脱。春草如离恨,绵绵无尽,这样的比喻浅显直白,让整首词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意味深长、余韵无穷。尤其是下阕三句,“信无凭”“梦难成”“远还生”之间的层层递进,更将如春草般的“离恨”渲染得恰到好处,无形之中便照应了上阕的“离别”之思、之情、之恨。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春天登超然台时所作的一首词,当时正值春末,烟雨蒙蒙,眺望远方之景,不由触动思乡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思乡词。对此,苏轼后来在《超然台记》中这样解释:“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苏轼“放意肆志焉”为谦语,事实上,苏轼年轻时多豪迈,但至中老年之后已经变得越来越超然、淡泊,所以在这首词中更多的是婉约之语,其情细腻,用语婉转,别富清丽之美感。全词情景交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富喜乐,情含哀愁,充分展现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词人在描写景致时用语极优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一句将暮春的和风融融之态进行了传神的表达,而“烟雨暗千家”则将自己居高临下,放眼城内雨中之景讲得逼真形象。且有着转变氛围之意,为后面铺下诉情基础,自然贴切。借由烟雨之凄清,自然过渡于寒食节的思人怀乡之情,这种站于细雨扑面的烟雾之中,独自凭高思远的悲凉氛围使全篇沉浸于一幅怅然若失的情感之内,让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在词的最后,词人才慢慢道出超然之语,“诗酒趁年华”同时暗合开篇的“春未老”之句,俨然首尾相合,意境全出,使得景致之中渗透情感,情感之中浮现景观,可谓情与景相结合,不但浑然天成,而且意味深长。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题材的词作,刻画了一个独守深闺的苦闷的思妇形象,词意委婉含蓄,曲折跌宕,显示了词人善于结撰、精于构思的功力。
词以一个疑问句开头,叠用三个“深”字,开篇便透出深重的哀怨,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深深”本已强调了庭院构造的幽深,后接“深几许”的疑问将庭院与外界的隔离更推进了一层。“杨柳堆烟”是春天独特的景色,柳枝柔弱,绿意盎然。“堆”字表示杨柳之多之盛,也暗指离别之久,相思之深,哀怨之切。“帘幕无重数”,层层帷幕,数也数不清,遮住了外面的世界。幽深冷寂的庭院,堆着迷雾的杨柳,重重叠叠的帘幕,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隐在世界的背后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词的上阕的最后,这个深闺中的女子终于以一种眺望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她是一个眺望被高楼遮住的“章台路”的女子,一个试图看到流连在外面“游冶处”的自己所想念的人的女子。
短短十四个字,却层层深入、步步开掘,因“无计留春”而落泪,即其泪为春天将逝、为情人远走、为迟暮零落之感而落;落泪而只能“问花”,深闺女子的孤独和寂寞只能投注在似乎有着相似命运的春花上,于是她向花倾诉;花却“不语”,花也无法给她想要的安慰,她的倾诉毫无用处,孤独和哀怨依然存在;最后,“不语”的花“飞过秋千去”,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狂风暴雨中只能凋零,这也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命运。在这一句中,作者的构思可谓千回百转,却以平常语道出,毫无刻画费力之迹,无怪乎被历代宋词选家所钟爱。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宋】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晏殊是北宋词坛大家,尤擅小令,文风婉丽,含蓄优雅。这首词,上阕以景衬情,下阕蕴情会意,借描摹杨柳春风,衬比女子闺怨,景与情谐,缠绵动人。
上阕初起笔,便绘出了一片明媚春光:东风微微,杨柳轻拂,柔柔的柳枝在风中愈显春意袅娜,虽未青青成荫,但新雨过后,晴岚如画,柳烟疏淡,却别有一番迷蒙逸趣。如是春光,原应令人满腔钦慕,但下一句,词人却笔锋斗转,一个“恼”字,点睛传神,道出了春闺女子被啼莺惊梦之后的无限恼恨与幽怨,以乐景衬哀情,对比尤其浓烈。
下阕承上,“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既绘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又写出了闺中女子的窈窕纤丽,咏柳的同时写人,两者互相叠印,互为晕染,美人若柳,柳肖美人,淋漓再现了柳的风姿与人的意韵。但美人如柳,面对烂漫春光,却懒于梳妆,一句“宿妆成”,以含蓄的笔法表达出了深沉的哀怨。而最后一句,则以“牵系人情”正面点题。全篇以柳始,以柳终,前后相合,又巧妙地以牵系的柳丝暗喻人繁杂缭乱的闺中怨思,物与人相映,情与景相谐,别有一番风致。
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作为宋代三大女词人之一,朱淑真与魏夫人、李清照鼎足而立。后人谭蔚评价道:“《断肠词集》,名声不在李清照之下”,有人以过誉视之,实非过誉。朱氏虽然身世无考,看她所写的词,凄切哀怨,别有一番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苦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这首《减字木兰花·春怨》就是朱淑真词中的代表作。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词的上阕一开始词人便连用了五个“独”字,新词自铸,全然是前人所未道者。对于情感丰富,喜欢游览的词人来说,写出这样的句子,无疑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往事的一声喟叹。词人用“独”字层层推进,推波助澜,将自己的茕茕孑立、形影相依的生活困境变现得如此隽永而真实。“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在这样的孤独、无聊的生活中,词人忧怀难遣,面对已经到来的春天,只能独自伫立阶前,黯然神伤。春天虽然来了,但是料峭春风让词人感受到的却是春天的凉意。这料峭春寒似乎故意要和词人为难,不住地撩拨着她。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春风,反衬出自己在这样孤独寂寞的环境中心绪是何等的零乱,自己心中压抑着的感情无处得到抒发。上阕造语空灵,情感细腻,取得了令人叫绝的艺术效果。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词人的孤独寂寞在上阕已经描写得淋漓尽致,在下阕词人对自己的孤独寂寞作了进一步的渲染烘托。词人的孤独寂寞,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此外,还有谁能理解这种孤独,还有谁会看到这种寂寞,想到这里,词人不由得泪流满面,这滚滚珠泪将词人脸上的妆粉竟然冲洗得一丝不留。“残妆”二字说明,词人沉浸在寂寞孤独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心情去梳妆打扮,而这潸潸泪水竟然将剩下的妆粉也洗刷掉了,此情此景,发人深思,词人心中的悲思跃然见于笔端纸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忧愁烦闷,郁郁不乐本来就容易让人生病,而病中的烦闷忧愁则会让病情进一步加重,何况这“愁病”在词人的身上接连袭来呢?词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如豆青灯,更是难以入眠了,只能把那灯芯拨了又拨,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纵观这首词,情绪是那样的低沉,曲调是那样的悲凉。对一个孱弱的女子来说,在自己的诗词中诉说孤独是最好的遣怀之策。语意低沉可以说是朱淑真词的主旋律,其中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字里行间全是对自己人生遭遇的诉说,正因为如此,朱淑真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