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壮志豪情唯美古诗(道尽壮志豪情七首古诗词)
千秋家国梦,万里山河情。
金秋十月,致敬祖国!
愿青山妩媚,百川争流;
愿凡来尘往,人间烟火;
七首古诗词,品千秋家国梦,看万里山河情,家***怀,华夏魂。
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
也表现了词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即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可怜白发生”,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这是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气势磅礴,一腔家***怀,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正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
他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他的好友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词句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胸怀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 千秋家国梦,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❷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这首《春望》,杜甫作于公元757年3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诗人看着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兴衰之慨,他挂念亲人,心忧国事,他把一腔道凄苦哀思,赋予诗间,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诗人说,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一句“感时”、一句“恨别”,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不仅仅是忧伤于国事,更有,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一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一句“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
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 千秋家国梦,尽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❸
《关山月》
李白〔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
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这亦是,将士们翘首故里的“思乡”的情结。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李白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来表达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他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 千秋家国梦,尽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泰山最高,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也有人认为岳指华山,因为当时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泪尽”一词,千回万转,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
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
❤ 千秋家国梦,尽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❺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怒发冲冠,靠在栏杆处,一场急骤而来的雨刚刚停歇。
抬头望眼,向着天空大声呼叫,豪壮的胸怀激动剧烈,三十年功绩名位成了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
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耻辱,尚未洗去。作为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只想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的营垒。壮士们打仗饿了就吃匈奴的肉,谈笑渴了就饮匈奴的血。
我要重新,收复旧日国家的疆土,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中华***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以“凌云壮志、气盖山河、气势磅礴”来形容这首词,是再合适不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迥出意表,为之拍案叫绝!
它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这样的字句,需要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识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不仅令抚慰了自己,更是说与天下人体会。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 千秋家国梦,尽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❻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人笔下的将士们,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气馁,他们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千秋家国梦,尽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❼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诗人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他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诗人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诗人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与情怀,他说只要是关于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
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间疾苦,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
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诗人以四句诗,把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
❤ 千秋家国梦,尽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