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唯美古诗大全,绝美《红楼梦》诗词六首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咏白海棠》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❶
❤ 最孤傲的红楼诗词: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李纨评林黛玉的菊花诗:《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
但个人更偏爱这首《问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问菊》,妙在“问",是黛玉的才情和内心世界的完美体现。
第一问,孤标傲世偕谁隐?
风操独立,出众超群,与谁一道归隐?
林黛玉问的是菊花,实际上也是在问自己,更是用这一问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傲岸态度,高洁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第二问,一样花开为底迟?
问菊花为什么开得这么晚?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不愿争,更不屑于争,待百花萧杀时,它凌霜独自开放,灿烂从来都是自己的,与别人何干?
第三问,圃露庭霜何寂寞?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
世俗之人喜闹厌静,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寂寞。但真正的高雅之士,大都觉得安静是幸福的丰盈,反而觉得在一堆闹哄哄、不相干的人群中,非常寂寞。
第四问,鸿归蛩病可相思?
夏去秋来,大雁南飞,蟋蟀哀鸣,可引起你的相思?
秋天是最容易惹人相思的季节,那么问菊花可有相思?相思什么?寄人篱下又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会相思什么?有些问题不需要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偕谁隐?为底迟?何寂寞?可相思?连续四问,表明了黛玉的心迹和品格;
❷
❤ 最悲寂的红楼联诗: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林黛玉与史湘云中秋夜联诗,二人各有一句精彩诗句。
(第七十六回)
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
因对道:“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
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
当时年少,初读红楼梦,便对这一对句印象深刻,情有独钟。那是,一种深刻到骨子里的孤独与凄清。
“寒塘渡鹤影”,隐喻着湘云的命运。
史湘云在小说中是一个聪明、美丽但又命运多舛的女子,“寒塘”和“鹤影”都代表着孤独、清冷和悲剧,这与史湘云的命运也非常相似。
而一句“冷月葬花魂”,意境优美,宛若天成,甫出黛玉之口,便使得湘云认输,妙玉叹服。
“冷月”,不仅仅是月夜的清冷,更是黛玉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无论生前多么繁华,死后都只能独自面对这凄冷的月光。
“花魂”,是黛玉对自己才华和美貌的自诩,也是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冷月葬花魂”,不仅是潇湘妃子才思敏捷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影射,凄清而绝美。
这一句,被史湘云说成太颓丧了,又说它“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其实,每一个字句,无一不是在影射着黛玉最终的结局,想明白其中道理,不得不说曹雪芹的心思真是绝了。
❸
❤ 最悲叹的红楼诗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一首《红豆曲》,是黛玉与宝玉的情感世界的写照,生动而鲜活,悲切而情深。
从这些字字句句里,我们可以感知其中的深情与执着、悲叹与无奈。也许,只有宝玉,才懂得黛玉的忧愁。
《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黛玉是极重情之人,在她踏入贾府的那一天,她与宝玉的爱情开始之时,她的心便完完全全地交付给了宝玉,矢志不渝。
她甘愿将这一生的泪与笑,系与这一人。
而同样,黛玉给了宝玉一种别样的感受。
正是开不完的春柳春花花满画楼,才勾起林黛玉的伤春愁思,而有了“葬花”之举。她别致的心思,在他眼中是独一无二的。
与宝玉结为连理,终生相伴,是黛玉始终的夙愿。然而,命运赋予了他们一段浓烈的情感,时代却给他们制造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成了一种愁绪,旧愁未了结,新愁又染上心头。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这样一种忧愁,贯穿了整部《红楼梦》:
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三生三世的情债,今生皆以眼泪偿还。
曹雪芹的这首《红豆词》,假宝玉之口,在欢喜时写就,可却隐隐透着悲凉。
滴血的相思,绝望地等待,挨不到的天明,扭不转的天命!
在漫长无尽的时光中,她的思念,终于枯涸。
曾经的殷殷艳艳,变作一点赤红,紧缩成一颗滚烫的红豆,只有手指抚上去,它还残留一点温热的红。
❹
❤ 最冰洁的红楼诗词: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贾探春发起的海棠诗会。由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完成四首作品。其中这首《咏白海棠》,便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海棠诗会,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
与宝钗的字字斟酌不同,黛玉的这首《咏白海棠》,在沉思片刻后,一挥而就。
她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灵动、清雅俊秀,文如其人。
黛玉洒脱自如的性格,在诗中可见一斑。
别人是写白海棠的外在,黛玉却写出了白海棠的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没有直接点出白海棠的美,却用梨蕊和梅花形象地写出白海棠梨花般洁白无瑕,梅花般傲骨自尊自重。
黛玉无需刻意强调珍重芳姿,无需彰显昼掩门以示清高,她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就凭这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的咏白海棠便已傲视群芳。
更不用说,她在开头写到的把冰碾碎当做白海棠的土壤,用白玉做花盆。白海棠的高贵无需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身诗意的黛玉把自己与白海棠真正融为一体。
黛玉看似刻薄,实则活泼灵动、温暖真实。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喜好,从不刻意讨好别人。
白海棠的美为什么要关起来?她偏要半卷湘帘半掩门,要让白海棠的美绽放给更多人来看。
月中仙娥用白绢轻纱裁剪成白裙,闺中女子却在秋日因为孤苦无依用来拭去泪痕。
花与人自由切换间,我们仿佛看到失去双亲的黛玉一个人在大观园里的孤单,难以诉说的哀愁。
黛玉的惆怅、哀怨读来没有一点刻意,如此含蓄,如此浪漫唯美,又如此让人心酸。
娇羞默默的白海棠满怀深情,在黄昏里欲说还休。如此率真、可爱、纯情的岂止是白海棠?也是黛玉自己。
黛玉的优秀早已无需任何标签,无需别人口中的第一,她只做真实的自己,而宝玉真正喜欢的,也正是这样的林妹妹。
❺
❤ 最感伤的红楼诗词: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首《葬花吟》,是林黛玉在山坡后面哭泣时所吟,那天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节,春天将尽,祭祀送花神。
众人开心地过节时,却独少了林黛玉,大家都找不到她。只有贾宝玉知道,林黛玉可能去了前天和他葬花的山坡。前去寻找,果然,听到林黛玉在山坡后面,边哭边哀叹花的命运。
《葬花吟》节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在《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伤春感怀之下,是对生活的控诉,以及,理想的绝望,她的情感,层层递进,终发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之伤叹。
有评论家说:“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之妙,作者才思之绝。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过着什么日子啊?是刀一样的寒风,是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把花枝摧残。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到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就再也无处寻觅了。
花开时很容易看到,一旦花落便难以找寻,我站在阶前满怀愁思,简直愁坏了我这葬花人。
独自倚在花锄上,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上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啼尽了血泪,默默无语立黄昏,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在墙壁上,大观园里的人刚刚人睡,轻冷的春雨敲打着窗子,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冰冰的没有温暖。
人们责怪的问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感到伤神呢?一半因怜惜春光的美好,一半是恼恨春天的离去。
春天突然来临我很高兴,但它又匆匆归去让人感到郁闷。来临之时悄然无语,走的时候也一声不说。
昨夜庭外不知什么地方发出阵阵悲歌,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灵魂?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灵魂,都是不能长久的留在这里。问原因,鸟儿默默无语,花儿低头含羞。
这首《葬花吟》,不仅生动的塑造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性,而且它还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堪称《红楼梦》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❻
❤ 最伤悼的红楼诗词: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小说中,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
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
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
但也有读者认为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而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
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
《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