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走心语录大全(一场秋雨一场寒)
导语
国庆小长假刚刚结束,就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国庆期间淅淅沥沥的雨声诉说着“秋日私语”,深秋已来,情思绵长。”
寒露惊秋晚,豁达度秋风
回想一下,近来的雨真是多,天气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有怕冷的朋友已经穿上厚外套了。也对,寒露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在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时候“露凝而白”,而寒露的意思则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冬又将至,一年的光景又即将翩然飞逝了。
今生苦短,我们要怎么样概括时光改变的生命呢?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用一个意象——雨,概括出了自己人生的三个片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孟浪,在歌楼上点着红烛,一片欢洽,歌舞风流,能听到雨声中的什么真意?无非是心不在焉,有雨无雨都不影响眼前的欢情。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六个意象密密地排在一起,一叶小船中,远观是江阔,抬头见云低,耳听断雁在西风中声声哀鸣,再夹杂着秋雨淅沥,这是中年颠沛的心情。人至中年,漂泊客途,只有在大江的辽阔背景中,才能感觉到云彩低低地垂落下来;只有经历过风雨波折,才能体味到雨声中的悲凉,雨中有情,雨中含恨。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今到了暮年,鬓已星星,在僧庐下听雨。人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经历,一任阶前雨,点点滴滴到了天明。
少年时候听雨,不关于心,听不进去,耳中眼中都是莺歌燕舞;壮年时候听雨,深明于情,才会看到江阔云低。老年时候听雨,连那样的深情都已经远去,一任它秋雨自在滴了。这不仅是在秋风中的成长,这也是在秋雨中的彻悟。
所以,人在秋风中,不仅可以悲秋,还可以穿越悲秋,走到豁达的境界。
黄庭坚曾经写过这样自我调侃的词:“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喝酒吧,喝酒吧,喝酒可别迟疑啊,“酒味今秋似去秋”,酒是年年有,秋风是年年来,酒不变,秋不变,人已老去。老人还能簪花吗?“白发簪花不解愁。”这里用了苏轼的一个典故,苏轼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但黄庭坚把这句化用,成了一句调侃,自我解嘲,白首簪花,对酒对秋,不解忧愁。
无论今天是喜是悲,是失是得,明天必将来临,这样的春风,这样的秋月,从我们生命中走过,一直都在,无论我们在不在乎。人生苦短,有了豁达的心,就会更加从容,穿越春秋。
寒露有三候,秋光尽瑟瑟
俗语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就将寒露时节的景象与物候特点融于诗中:“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寒露时节有三候。
“初候鸿雁来宾”,从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南飞,到寒露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因此称初候为“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雀鸟在深秋感知寒冷后,潜入大海变成蛤蜊。古人认为蛤蜊的贝壳花纹与雀鸟相似,还以为是雀鸟变的。
“三候菊有黄华”,“华”即“花”,草木皆因阳气而开花,唯独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姿色正与晚秋之时相应。
暖心过寒露,应时好养生
寒露与重阳节相近,因此寒露时节也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在华南,人们除了赏菊花,还要吃螃蟹、钓鱼。有个说法叫“钓秋边”,到了寒露,气温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晒不透了,鱼儿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钓秋边”。
寒露还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也就意味着天气转凉变寒了,因此也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寒露时节还有“吃花糕”的习俗,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等。糙花糕,就是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三层、二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寒露到了,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寒露虽天凉,但也能在有趣有味的节气习俗中感受时令的馈赠。最夺目的秋色,不是落叶枯败,而是天朗气清,整理好一年的忙碌心境,在寒露给自己一个暖暖的拥抱。
- 上一篇:寒露节气说说文案(风凉露寒,成就深秋的美好)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