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心得分享 >  当前文章

心得分享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longge 04-17 20:44 阅读 我爱育娃

据某调查机构在全国70多个县、市调研及问卷抽样统计测算:

全国小县城体制内的未婚女青年多达1500万人!

与1500万小县城的体制内未婚女青年对应的,是小县城的体制内男性婚配率远高于全国男性婚配率平均水平,达到89%。

同样是小县城,同样是体制内的工种,但很多女青年不好找对象,而男性却成为“香饽饽”。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小地方体制内女性婚配难的背后,隐藏着四个深刻的原因。

————————————————————

小地方体制内女性婚配难隐藏的第一个深刻原因:体制内男女比例失衡

从近五年的公务员事业招考可以看出来,真的是女多男少。女性整体招录比例比男性高出三成。在基层的体制内单位,女性的比例更高。

据抽样调查测算,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单位和教育单位,体制内的女性整体占比超过70%。

大量的女性考进了基层的体制单位,让体制内男女的比例整体失衡了。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女性更多地考进基层体制内单位有三大原因:

(1)体制内单位是彰显男女就业公平最明显的地方,所以,除警察等特殊岗位可以限制男女比例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岗位,都不允许限制男女比例。

(2)体制内单位给女性带来的安全感,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女性拼命的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能自食其力,找稳定的,有尊严的饭碗,所以,女性大学生对于考碗这件事更用心,更坚定,更执著,有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可以连续四五年备考,参加各种公考培训班,专心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直到考上为止。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3)体制内单位无论是申论考试,还是综合基础考试,还是行测考试,说白了,都考察思维方式和熟练程度,女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更能长期专注于枯燥的刷题,只要足够多的时间静下来心来刷足够多的题,考上的概率大大增加。面试环节,女性会表达,重视形象,所以,女性往往能最终胜出。

有了上述三大原因加持,女性更容易,也更多的考进体制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小地方体制内女性婚配难隐藏的第二个深刻原因:小地方比较优秀的男性越来越少了

从各个地方来看,目前在县级及以下生活着年轻男性其实就只剩五类男人。

第一类男人:幸运的考进体制内的少数年轻男性。(占10%)

第二类男人:家里在县城或乡里有各种产业继承的小地方年轻小F二代。(占5%)

第三类男人:在各种公职单位当临时工或者在国企当职工的年轻男人。(占20%)

第四类男人:干着各种各样临时工作,做各种小生意的年轻男人。(占20%)

第五类男人:躺平的男人。(占45%)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因为各种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持续向大城市集聚。

优秀的男人如果考不上小地方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他很难在小县城待下去。

因为小县城企业少,理念相对落后,创富的机会很少。

基于小县城的特殊生态,根本留不住三种优秀男人。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小县城留不住的第一种优秀男人:高学历名校毕业的男人,因为县城很难有让他们发挥的空间。

小县城留不住的第二种优秀男人:高技能型,科技型男人,因为县城没有适合他们的土壤。

小县城留不住的第三种优秀男人:有创造力,会折腾,能吃大苦,也能享大福的创业型年轻男人,因为小县城的人际生态很难容得下他们折腾。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所以,小县城的优秀男人在持续锐减,通过很多网络数据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论断。

说白了,在女性的公务员或者事业人员眼里看来,能和她基本匹配的小县城男人其实就只有两种(上面已经分析了):

第一类男人:幸运的考进体制内的少数年轻男性。(占10%)

第二类男人:家里在县城或乡里有各种产业继承的小地方年轻小F二代。(占5%)

总体上只有15%的相对优秀男人在小县城呆着,如何能满足大量小县城体制内女性的婚配需求呢!

——这种婚配条件的错位,当然也就让小县城体制内未婚女青年大增了!

并不是说小县城体制内的女性不香,而是她们想嫁的男人实在太少。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小地方体制内女性婚配很难隐藏的第三个深刻原因:小地方女性和大地方女性对配偶的标准其实是一样的

无论是大城市的女人,还是小县城的女人,只要是女人,其实她们对自己配偶的要求是一样的。

在当今以物质为先导,综合实力为支撑的择偶观主导下,全国的女人对未来配偶都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城里的房+车+存款是标配

第二:家庭负担轻+男方老年人身体还算健康能帮忙带小孩

第三:男方收入稳定+有一定社会地位+发展前景较好+身体康健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无论这个女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无论这个女人是干什么工种,无论这个女人自身条件如何,她们内心对未来配偶的基本门槛都是上面三条。

上面三条都达到的,只要人不是太难看,没有明显怪脾气,都可以嫁。

上面三条达到了两条的勉强可以考虑交往,如果男人脾气很好或者长得帅,就弥补了差的条件,也可以嫁。

上面三条只达到一条这个事情就很悬,除非男的长得特别帅气,也有戏,但结婚后看腻了被绿帽也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上面三条一条都不占,即便这个男人帅破天际,女人也不过是和他玩儿玩儿而已,嫁给他,呵呵,还是算了吧!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女人在选择终身伴侣这件事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这样现实过!

毕竟,这个世界,真的是面包必须现有,才能谈其他的!

所谓的有爱就有家,一切皆可奋斗得来——这是40年前的信条了。有些东西,天生没有的,再怎么弄,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基于全国女性择偶基本标准的一致性。

我们试看一下,能在小县城,达成女人三个基本标准的男人又能有多少呢?

估计也就只有小县城前面那15%的男人了吧!

如果男人达不到她们的基本要求,她们也就宁愿不嫁了。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进入体制,有一个体面饭碗的女人,她们就更不愿意自己掉价去找一个比自己条件更差的男人了?

难不成,找个男人,比她们自己弱很多,还要她们自己养不成?与其将来自己受累,还不如干脆单身,有稳定收入,想干啥干啥,其实也挺好的!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小地方体制内女性婚配难隐藏的第四个深刻原因:女性考进基层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但大多不愿往前再进一步到大地方工作

女性不喜欢太大压力。

而男性,尤其是优秀男性,其弹跳空间很大。

笔者身边的一帮80后,85后青壮年男性,初始工作岗位都是乡镇,但几年之后,他们都通过各种途径考出了县里到了省里工作,即便没有考到省里,他们也因为在基层得到锻炼成长,被省里某部门看中,直接调过去或者先借调过去工作了。

反观身边的一帮80后85后青年女性,初始工作岗位在乡镇,现在大部分依然在乡镇,有少数通过各种县内遴选进入了县城,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更上一层工作的女性不太多。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每年省级遴选比如给20个名额,其中19个都是男性,女性被遴选上的只有1—2名

其实笔者也曾经观察和询问过这些在县城或者乡里工作的体制内的女性。

她们的统一回答归纳大概是三点: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1、已经有个工作了,再往上爬又怎样呢?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好,没必要把自己搞那么累呀,又不求升G发财的。

2、找到体制内工作后,最忧心的其实就是找对象结婚成家的问题,至于体制内发展事业,没有多大的欲望,一切看缘分。

3、遴选的考题有时候比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难多了,涉及很多实际场景题,场景题,处理复杂问题和扛压力,男性略有优势。在实际场景中,大部分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女性,都是以坐办公室为主了。能风餐露宿在外面拼打的女性其实是不多的。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其实就更进一步佐证了,为啥基层体制内单位的男人比例越来越低,女人越来越多。

因为一方面女人考进基层单位的比例就很大,另一方面女人考进了基层单位就比较满足了,不愿接收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而基层的男性却想着跳到更高层面去发展。——这一进一出,基层体制内的男人可不就越来越少了嘛!

基层体制内的男人越来越少,体制内的女人可以寻找的匹配婚配对象可不就更少了嘛!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

总之,1500万基层体制内女性单身,造成的原因是系统性的,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小问题,这需要逐步纠正资源的配给,纠正发展机会的倾斜状况,纠正女性的择偶观才行。

一方面,让县级及以下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青壮年优秀男人。

一方面,让县级及以下体制内女性能够适当降低择偶基础条件,差不多就嫁了吧。

如果不从这两方面着力,在未来,基层体制内单身未婚女青年只会越来越多啊!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

文章评论

为什么体制内的未婚女多(详解四个深刻原因)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