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方法分享 >  当前文章

方法分享

写作方法技巧(用词“四最”文采飞扬)

pangzhenyu 04-10 15:51 阅读 我爱育娃

写作方法技巧(用词“四最”文采飞扬)

用词“四最” 文采飞扬

一、训练目标

(一)能够明确记叙文写作中的用词特点,初步掌握炼词技巧

1.目标描述

能够通过咬文嚼字品鉴精彩用词文段,明确记叙文写作用词的特点: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并能通过分析其用词之规律总结出炼词的一些技巧。

2.目标解读

写作记叙文,重在描写,描写重在精雕细刻,要精雕细刻则需在用词上追求“雕塑感”。精彩文段往往在用词上精心锤炼,从众多可用的词语中,选用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的那一个,力求一字传神,把所要刻画的形象、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精彩用词文段,在某种程度上能为我们的写作打开一扇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达到在明确记叙文写作中用词特点的基础上能根据写作对象特点选取“四最”之词刻画其形象,传递其意蕴,表达真实情感。

(二)能够精心锤炼词语,彰显个性,写出文采

1.目标描述

能够在掌握记叙文写作用词特点的基础上,抓住特定情境下所写对象的特点,精心锤炼词语,选取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的词语,让所写对象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使文章文采斐然。

2.目标解读

人各有异,要写出其个性,就要在仔细观察挖掘出其有别于他人特质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事件,运用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的词语来表现,如此,才能使其既活灵活现、合情合理,又生动感人。此外,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除了形象感人、真情动人、情节引人之外,必然讲究“文采照人”,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文采”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语)。要做到文章有“文采”,必得锤炼词语,讲究用词,使表达精准、生动、形象、自然。

(三)能够融情入叙,自然表达感情或抒写感悟

1.目标描述

能够恰切地选择有内涵、有张力、有情感的词,既能恰如其分地彰显人物之个性,又能表达真实情感,做到词词含情。

2.目标解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会具有内在的魅力。在记叙文写作中,写人也好,记事也罢,归根结底,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或抒写感情。如果说,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用词则是情感表达,感悟传递的依托。用词充满情感,才会将人之形象、文章之意蕴“烙”在人们心间。

写作方法技巧(用词“四最”文采飞扬)

二、写作指导

(一)用词“四最”之境界

用词力求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其实就是指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以增强感染力;把所抒写的感情表达得恰切真挚以引起共鸣,打动读者;把所抒写的感情表述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讲究:

(1)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

(2)讲究词语丰富,同义词使用准确,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

(3)讲究用词自然、优美、不造作、机智幽默、充满情感。

(二)用词“四最”之作用

1.彰显个性风采

笔端之人物,或胖或瘦、或善或恶、或勇敢或懦弱、或善言或寡语等,总有其异于他人的个性神韵,要突出“这一个”而非“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最具表现力的莫过于其个性化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这些都可借助最精准、最生动、最形象、最自然的词语来描绘,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

2.能把情感写鲜明、生动

叶圣陶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感相对于人、事本身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是比较虚化难以直接描写的,往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或人、或事、或景。但是,不少记叙文却写得有事而无情,或者说情感表述过于粗糙、肤浅,甚至有点刻意而显得不真实自然,这就使得文章的可读性不强,感染力不够。要写出真情、传递感人至深的情绪,同样可借助“四最”之词语。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描绘“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其中“我”“突然”地“砸碎”玻璃的举动,“猛地”“摔”东西的动作与文中母亲“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母亲时刻在关注着我,为我操心、难过,讴歌的是深沉无私的母爱,也为下文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热爱和怀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用词“四最”之方法指导

写作中,塑造个性形象,表达情感要选取“四最”之词很好理解,但是,真正动起笔来才发现做到并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确保所选之词属于“四最”之词呢?不妨试试下列方法。

1.替换联想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表现同一意思的词语可能有一连串,但是符合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只有一个,辨别的方式之一便是替换联想,通过联想将同义词一一罗列出来,根据所写对象之个性特征将其替换对比,便可知其中韵味,同时,要毫不留情地删掉那些可有可无的赘词赘句,要仔细揣摩,选出最符合人物身份,最有表现力的字,力求一字传神。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这样富有表现力的精准的动词,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删减对比

用词之最高境界是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要做到恰到好处绝非易事,以比较思维也能辨别用词之高低。

如,朱自清的《背影》删改版:我看见父亲走到铁道边,吃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给我买了一堆橘子。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动得哭了。

原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对比删改版和原文,发现,原文中的外貌描写,色彩词“黑”和“深青”写出了父亲服丧的大背景,用词精准,“蹒跚”“探”“穿”“爬”“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爬月台艰难吃力的样子,自然而感人,给人一种画面感。

另外,一些叠音词的使用,也饱含韵味。如《回望》原文:

父亲是不易被察觉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一天下棋时,父亲借口悔棋,我不快,便与父亲闹翻了。从那以后,我尽量避免与父亲说话,直到那天晚上。那几天,母亲出差,去辅导班的路途遥远,“护送”我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上了公共汽车,我故意与父亲背对着,沉默不语。我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似乎并不在意我俩目前正处在“僵持阶段”。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身后似乎并没有父亲跟随的脚步声,虽然看不清父亲回望我的眼神,但我分明感觉到那目光是温暖的。我站起身来,心中的暖意又加深了,心潮澎湃地走上了通往教室的路。从此,我发觉父亲的爱就像回望一样无处不在,只不过需要用感受爱的眼睛去观察,用体谅父亲的心去感受。

修改稿:

……我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偶一侧头,竟发现父亲慈祥的眼神静静地注视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眼里充满了关切,似乎并不在意我俩目前正处在“僵持阶段”。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身后似乎并没有父亲跟随的脚步声,但在拐弯处,我回头一望,正好与刚过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相碰。我不禁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了起来,一股怦然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看不清父亲回望我的眼神,但我分明感觉到那目光是温暖的。我顿了顿,假装蹲下来提鞋,又朝父亲回望我的方向看去,发觉父亲仍在看着我。我站起身来,心中的暖意又加深了,心潮澎湃地走上了通往教室的路。……

“静静”地注视着我慈祥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本体、喻体中两个叠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切与深沉的爱。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此种情感。

3.追问丰富

写作,本身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活跃的思维,如此文章才有个性。步步追问能激活思维,放飞想象,引导进入深入探究阶段,才能放大细节,凸显形象。如《又是秋风起》中描写父亲给钱的情景“父亲拍拍手站起来(怎么站的),微倾着身子(什么姿势),从怀里掏出一只破钱包(什么样的钱包),取出三十元(多少钱),在粗糙的指间摩了摩(什么样的指间),递给我说‘天冷了,你娘身子不好,眼也花得不中用了,不再给你做棉袄,你就照城里人的样儿买件儿算了。’”通过一系列追问,一个勤劳简朴且爱子深切的父亲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1)追问能将单一的动作放大,将特写镜头定格

用词,除精选动词外,如果能将表现个性的修饰语附着在动作细节前,便会锦上添花。例如:读到《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走了”时,不妨问一问:胡屠户怎么披着衣服,怎么走的?可能胡屠户那酒足饭饱、教训完了范进后得意洋洋的神情就更加鲜明突出了。又如朱自清《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括号里的词,如果转为问题,可用一连串的怎么构成——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使用修饰语细细地如实写下,合力打造了一个身体微胖、衰颓、行动艰难且对儿子饱含深沉而真挚的爱的父亲形象,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2)追问能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抓取有代表性的瞬间分解大动作,运用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形成动作群,放慢动作过程,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能更好地表现场面,画面感更强。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场景描写“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扫”“支”“撒”“捧”“系”“牵”“拉”等一系列精准、形象、自然的动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又如,朱自清《冬天》中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站”“仰”“觑”“伸”“夹”“一一地放”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让寒冷的冬天没了寒意,完全融化在温馨的父爱的光辉下。

(3)追问能调动多种描写方法,合力打造个性风采

追问不仅可以使用在描写动作的词语上,也可以融通在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词语上,同样能精彩地展现个人风采。如,多大年纪?穿戴如何?怎么想的等。阿累在《一面》中第三次描写鲁迅外貌时写道“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脸的颜色,头发的长度及形状,长衫的颜色质地,胡须的形状等一系列精准、生动、形象的词语写出了一个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为革命鞠躬尽瘁、顽强、坚毅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萧乾《枣核》里写道:“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殷切”即深厚而急切,这种问法与后面的动词“托”一起写出了枣核在朋友心中的分量极其珍贵。鲁迅《孔乙己》中酒店揭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说话的声音、样子、内容、神态等具体的用词描写,精准、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虽不争气,爱卖弄斯文但尚知羞耻的可怜形象。

4.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汉语中,很多词语富含感情色彩,如“英明”“英雄”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奸臣”“腐败”等词含贬义,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是固定的,带什么感情色彩,常常取决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词,恰当地使用这些词能够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个性神韵,表达喜恶之情。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描写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盘着长发辫浪费时日的丑态时写道:“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一词,本指姿态、容貌的美丽,而在文中应理解为“丑恶”“令人作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又如,魏巍《我的老师》描写老师假装发怒的场景:“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如果按此义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在这里的意思应是“机灵”“调皮”,写出师爱生、生爱师的浓浓师生情。

5.旧词新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语言也随之变化,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便是旧词新用,这在生活中很常见,如“菜鸟”“路过”“踩一脚”等,这种语言现象也越来越被运用到写作中,因其格调清新,意蕴深厚。如舒乙《都市精灵》中最后一段:“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了,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与狼共舞”在这里是指与鸟鱼兽共存的代称,似乎荒诞但寓有深意——优化生活环境质量,倡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总之,借助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将用词做到“四最”,如此,所绘之形象才能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所表达之情感才能从平淡走向深刻。当然,用慧眼去观察生活万象之特征,要用心灵去触摸大千世界之丰厚是前提。

文章评论

写作方法技巧(用词“四最”文采飞扬)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