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是一句大白话,道理谁都懂,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大家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产生的分歧。谈到语文学科本质属性问题,实际上是大家对语文这门学科性质的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缺乏共识,使得历史上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论争总是比其他学科多,语文教学也最容易受到某种教育思潮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松涛用笔名洛寒,在《人民教育》杂志1961年第8期、1963年第1期上分别发表了《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作者在前文中认为,“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当政治课教”,教师应认识到要把语文课教好,关键是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训练,这不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基本训练是不可分割的”。在后一篇文章里,作者分析了当时社会反映语文负担过重的原因,认为既不是教材太深太重,也不能完全归之于教师水平不高,而“影响最深最广泛的是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刘松涛主要针对当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发出的呼吁,是在警惕语文教学被某种教育思潮引领走向极端,这些认识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如何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 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阐明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强调的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阅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理念,体现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课程观。它还体现在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强调的是语文学科逻辑和儿童心理逻辑的融合,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吸收与借鉴,特别是对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袁微子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2019年秋季全面推广使用以来,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现在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体意识和训练意识普遍增强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走上正轨,课堂教学回归到了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更应坚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首先,持续不懈地推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和文字体系等的贯彻落实;其次,增强对语文课程育人价值认识,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的关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两者的统一;最后,把握好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重视培养和提高儿童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思维,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