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教育孩子的方针(三字经分段原译文学习)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出生之初,秉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训诲一个人循着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的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诲孟子只有日积月累的学习,方能进步。
典故
1、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2、断机教子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都科举有名,美名远洋。
典故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
传说窦禹钧少年行恶三十而无子。其父送梦给他让他“速要悔过迁善”“改过呈祥”。他将梦中之言谨记于心,于是周济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后生5子,后五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
生养了子女却不加以训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不读书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美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打磨雕刻,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弟,当少年之时,应当亲近明师,交结贤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
- 上一篇:三字经第一节原文及解释意思(三字经阅读学习)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