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ashao 05-16 11:38 阅读 我爱育娃
导语:随着大英第二帝国魂断帝国坟场,失去英属印度支援的英控外里海临时政府不可避免地被苏俄灭亡。以此为基础,愈战愈强的苏俄不仅赢得了苏俄内战的最终胜利,更是反攻至波

导语:随着大英第二帝国魂断帝国坟场,失去英属印度支援的英控外里海临时政府不可避免地被苏俄灭亡。以此为基础,愈战愈强的苏俄不仅赢得了苏俄内战的最终胜利,更是反攻至波兰和蒙古等地区,从而再度恢复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两次国内革命爆发以来逐渐失去的世界岛霸权。苏俄及后续的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计划经济政策逐步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甚至一度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目录

  • 苏联陆上霸权的建立(1919年)
  • 苏联东欧霸权的建立(1920年)
  • 苏联西草原霸权的建立(1920年)
  • 苏联东草原霸权的建立(1921年)
  • 苏联陆上霸权的巅峰(1940年)
  • 苏联陆上霸权的瓦解(1941年)

苏联陆上霸权的建立(1919年)

1917年,当俄罗斯共和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同盟国发起的最后一次攻势——克伦斯基攻势最终失败之后,其国内的反战情绪彻底爆发出来。不久之后,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力量对圣彼得堡冬宫发起了进攻,成功推翻了穷兵黩武的俄罗斯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随即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和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史称“十月革命”。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圣彼得堡冬宫

新生的苏俄在建立之初只能控制圣彼得堡至莫斯科一带的东欧平原中部地区,不仅继续要在一战中面对大兵压境的同盟国联军,而且还要面对俄罗斯共和国残余势力(白军)、亲白军的割据政权、叛乱的同盟国战俘(捷克军团)以及协约国干涉军,就此引发了席卷全国的苏俄内战(1917至1922年)。而芬兰的独立并加入同盟国更是让苏俄雪上加霜,致使苏俄不得不将首都从德芬南西北三面包围的圣彼得堡迁至东欧平原腹地的莫斯科。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1918年,内忧外患的苏俄与德国等同盟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割让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至亚速海北岸一线的所有西部领土(今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从而提前退出得不偿失的一战转而全力对付白军、割据政权、捷克军团以及协约国干涉军。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18年3月3日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的签署

其中,英国干涉军是各协约国干涉军中最为强大的势力,英军分别从白海、高加索、中亚和远东四个方向发动入侵,同时资助亚历山大·高尔察克和安东·邓尼金等白军领袖,企图对新生的苏俄展开全方位围剿。在干涉苏俄内战的几条战线中最重要的是中亚战线,英国甚至扶持建立了傀儡政权——外里海临时政府。然而不久之后,连接外里海临时政府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英国附庸国——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就爆发了反抗英国的第三次英阿战争。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外里海临时政府首都——阿什哈巴德

1919年,刚刚继位的阿富汗新埃米尔阿曼诺拉汗决定倒向苏俄并收回英国的外交权,随即引发了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与英属印度之间的第三次英阿战争。双方在开伯尔山口、科哈特山口和波伦山口三条战线进行激烈交锋,最后一一陷入僵局。阿富汗乘机与英国和谈并签署《拉瓦尔品第条约》成功收回了外交权。阿富汗的完全独立和亲苏政策在客观上切断了外里海临时政府和英属印度之间的陆上联系,一度陷入绝境的苏俄就此绝地逢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苏联的前身苏俄间接瓦解和取代了大英第二帝国昙花一现的陆上第一强国地位。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19年5月3日至8月8日 第三次英阿战争

1920年,随着外里海临时政府的最终覆灭,英国四大干涉战线中最重要的中亚战线就此失败,其他战线的干涉军自然也逃不开最终失败的命运。受此影响,英国一度控制的波斯卡扎尔王朝宣布废除《英波协定》摆脱英国控制,并于1921年与苏俄签署《苏波条约》。至此,英国彻底失去了对整个伊朗高原的控制。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波斯帝国卡扎尔王朝首都——德黑兰


苏联东欧霸权的建立(1920年)

1918年,转攻一战西线战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随着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的战败、国内的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的退位以及《康边停战协定》的签署彻底走向覆灭。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18年11月11日 《康边停战协定》的签署

一战结束之后,得知德国战败的苏俄乘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收复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但是俄德之间依然形成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等独立国家。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不仅继承了俄德之间的大部分领地,更是加入协约国一方干涉苏俄内战。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波兰第二共和国首都——华沙

1920年,波兰联合拉脱维亚对苏俄发起了更大的攻势,一举拿下其西部重镇明斯克和基辅,俨然成为了新的东欧一霸。然而不久之后,苏俄对入侵的波兰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不仅收复了明斯克和基辅等城市,更是进一步攻入波兰腹地直至首都华沙城下,标志着苏联的前身苏俄就此瓦解和取代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昙花一现的东欧霸权。次年,苏俄与波兰签署《里加条约》正式结束战事,苏俄内战的西部战场就此平定。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基辅


苏联西草原霸权的建立(1920年)

1917年,也就是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不久,哈萨克人乘机建立了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并与白军协同作战。1919至1920年,随着第三次英阿战争的结束以及外里海临时政府的灭亡,孤掌难鸣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也陷入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甚至开始寻求与苏俄的和谈工作。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阿拉什自治共和国首都——阿拉什(今塞米巴拉金斯克)

1920年,攻入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苏俄红军不仅肃清了其境内所有的白军,更是进一步占领了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全境。不久之后,苏俄便强行解散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并成立新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前身),标志着苏联前身苏俄就此瓦解和取代了作为俄罗斯共和国割据政权之一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西草原霸权。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首都——奥伦堡


苏盟东草原霸权的建立(1921年)

从1911年博克多汗国“独立”、1912年《俄蒙协约》签署、1915年《恰克图协约》签署、1919年博克多汗国撤治到1921年白军占领库伦,作为东草原中心地带的漠北地区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被多方势力你争我夺。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博克多汗国首都——库伦(今乌兰巴托)

1921年,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苏俄终将目光瞄准了刚刚占领库伦的最后一位白军领袖格里戈里·谢苗诺夫。最终,苏俄工农红军第五集团军派出由康斯坦丁·纽曼和格利高里·切列米西诺夫率领的远征军与苏赫巴托的蒙古革命军联手攻占库伦,恢复了博克多汗国的“统治”,史称“1921年蒙古革命”。随着以格里戈里·谢苗诺夫为首的最后一支白军的覆灭,名义上仍存在的俄罗斯共和国彻底走向终结,标志着苏联的前身苏俄就此瓦解和取代了俄罗斯共和国的东草原霸权。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21年3月1日至7月11日 蒙古革命


苏盟陆上霸权的巅峰(1940年)

1922年,随着日本干涉军的撤退,苏俄获得了历时五年的苏俄内战(1917至1922年)的最终胜利。同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维埃联盟或苏联)正式宣告成立。此后,苏联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先后实施新经济政策和计划经济政策,不仅躲过了从美国开始席卷西方世界的大萧条(1929至1933年),而且在1934至1939年间一度成为了国际联盟(LN)的常任理事国,更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

然而,部分西方国家尤其是遭受一战失败和大萧条冲击的德国逐渐弥漫出了令人不安的气息。1933年之后,德国以“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名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在1939年闪击波兰就此掀开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的序幕。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 波兰战役

尽管苏联与德国早已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其依然担心德军闪电般地东进会威胁到自己,遂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不久进驻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同年,苏联也在苏日国界战争(1938至1939年)中击退德国盟友日本的入侵以稳定远东局势。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 苏芬冬季战争

1940年,苏联不仅以巨大伤亡为代价获得了苏芬冬季战争(1939至1940年)的最后胜利,而且进一步进驻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至此,完成防范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苏联也达到了其版图和势力范围的首次巅峰。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40年8月5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盟陆上霸权的瓦解(1941年)

1941年,苏联所担心的战火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联合匈牙利、罗马尼亚和芬兰等仆从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的爆发将二战推向了规模更大且更为惨烈的阶段。不久之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配合下成功攻陷了苏联西南重镇基辅,并进一步向苏联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进发,标志着苏联的东欧霸权乃至陆上第一强国地位就此被横空出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所瓦解和取代。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

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 第一次基辅战役


结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已经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不仅先后征服或控制了西斯拉夫国家、低地国家、法国、北欧国家和巴尔干国家,而且通过《反共产国际协定》和《三国轴心协定》以及暗中支持的各中立国收获大批盟友,更是兵分三路对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成为了继法兰西第一帝国之后又一个差点统一整个欧陆的庞大帝国。然而,拥有世界第二工业实力和视死如归战斗精神的苏联也将让骄傲自负的德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文章评论

苏维埃联盟从建立到瓦解,陆上强国苏联的历程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