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作文(分享优秀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和”文化。2022年冬奥会,向世界呈献出一场和而不同的文化盛宴。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用“和”作纽带,谋求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文明新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凸显了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义利观、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持久繁荣的道德情怀和大国担当。
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建人类和谐共生的栖息地。
中国历来崇尚和谐,这是华夏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从孔融让梨的礼赞到六尺巷的美谈,从将相和的谦和兴邦到楚河汉界的相安无事,从孔子泛爱众的精神美德到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周易》有言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古人认为和气能带来吉祥,乖张则会导致祸殃。对人和颜悦色,一团和气,就能化解矛盾。若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则会让人敬而远之。今人认为,“和为贵”,须以人心和善为前提。和,亦不应是一味迎合退让,更要保持一份人格的独立和遗世的清醒,才能在和而不同中和谐共处、行稳致远。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绘出世界多彩而和谐的美丽画卷。
今天,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的局面。无论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有不同才能的人,可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翻开历史的长卷,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发现,无论是先秦的百家争鸣,还是从外邦传经入国的佛教;无论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周恩来总理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立场。我们追求的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在不断磨合中,通过交流、对话、包容建立共识,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坚定信心、加强沟通、平等协商达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乃是福泽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
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一直是刀光剑影与和平交流的横向互动。穆斯林的“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至今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心理阴影;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打造的“大东亚共荣圈”,带给我们的伤痛亦未完全褪去;旷日持久的美苏冷战,又将世界撕裂为对峙的两级。在文化排异、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治只会让孤芳自赏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无知与疯狂。回溯纵横捭阖的历史,我们尝够了血腥的热战、冰封的冷战。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那就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车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比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以和为贵,世界多美好。和而不同,和谐共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全球化的大潮已不可逆流。躬身入世的我们,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博大的胸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才能告别偏执的“民族精神”,走出狭隘的“爱国情怀”;才能免陷极端的“宗教信仰”,盘活僵化的“意识形态”;才能拨停强强争霸的战争,实现协和万邦的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发展孕育的中华文明,延续着炎黄子孙的思想精髓、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富矿,处处彰显着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思想理念。比如,中华文化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等。
这些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家的文化价值和永恒魅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更加熠熠生辉。
- 上一篇:《为人当似玉》作文(分享优秀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