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独立性(5种方式来培养)
独立性强又充满自信的孩子,往往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事物,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
而缺乏独立性格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遇事就胆怯、退缩,不想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
因此,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独立的个性,但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所谓独立性,是指一个人敢于自我抉择,并实施行动。对于孩子来说,独立性的表现就是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脱离父母,独自生活。
孩子一岁后,独立性就开始萌芽了。三四岁时,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家长,自然不能忽视孩子早期独立性的培养。
3-4岁:放手让他发现
3-4岁的孩子,会逐渐表露出独立的需要。
这种需要通常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孩子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是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于是,孩子就要迫不及待地发表他的“独立宣言”。
爸爸妈妈在此时应该顺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更多的耐心。放手让孩子去发现、去观察,此时的孩子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越多,以后孩子就会越自信。
5-6岁:进入集体之中
孩子在幼儿园开始学着如何与人相处,开始逐渐掌握以后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条件。
所以,爸妈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机会,要有规则的引导孩子,去适应和参加群体的活动和游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与人相处的方法。
学龄期:要有锻炼独立性的目标
6-10岁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爸爸妈妈可以借助孩子兴趣的增加,帮助孩子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制订一个实施计划。
这个目标不必很大,但孩子必须每天坚持。比如,每天坚持晨练20分钟,临睡前看半个小时书等等。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真正的自我独立不仅是孩子行动上的独立,也是孩子思想精神上的独立。
父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孩子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不良性格。
怎样对孩子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呢?
教你5个有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
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尊重幼儿情感,对于孩子的“大惊小怪”,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嘲笑、呵斥孩子,不能对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顾,要给予孩子真诚的关注,与孩子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和轻松的氛围。
父母不能把成人的意见和情绪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情绪污染”,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这会让他无法拥有其独立的情感世界。
2.珍惜孩子自我独立意识
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我的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否则就出现消极的态度。
3.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人格独立与父母的爱息息相关,孩子与父母的爱连接越紧密,孩子人格的独立性就会越强。
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过早和孩子分床睡,很小就把孩子放在外地上学,这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的抛弃,孩子会因为这些事情而缺乏安全感,在面对外在环境时会自卑,孩子独立的人格也无法建立。
4.提出任务,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家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孩子自己搭积木 、修补自己的书、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独自购买小商品、取快递等。
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现困难,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孩子完成时,父母赞许他的成果。另外,任务一定是孩子力所能及的,要让他经过努力能够成功。
5.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让孩子接触人、事物以及不同的环境。比如参加集体活动、爬山、旅行,在这些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家长不要立即去帮孩子解决,而是可以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
当孩子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后,就会促进自己做进一步做出努力,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显然,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孩子就会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
孩子真正的独立,是父母从小培养出来的。赞赏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并信任他,只要孩子有了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就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追寻属于他自己的天地。
- 上一篇:如何培养成孩子的独立(学会3招孩子越来越独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