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系国开盛世,万里长安照月明(四首盛唐气象古诗)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看过《长安三万里》的朋友,不知道多少人被这句话破防。我上周末就和女儿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过去整整一周了,一直不敢下笔,怕才疏学浅,怕纸短情长,怕再多再美的语言也描述不出我心中的那个盛唐,属于诗歌王国的盛唐。
我一向感性,泪点极低。许是知道历史上李白与高适知交并不深厚的缘故,对于这种改编的故事情节,并没有那么动容。二人唯一的交集,不过天宝三年,与杜甫这个迷弟,同游梁宋。
直到“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从年迈的高适嘴里说出来,我才开始双眼湿润。而结尾彩蛋里那一幅诗歌长卷里由不同人吟诵的经典长安诗句,又让我泪水涟涟。
年幼的女儿一脸懵懂地望着我,或许这也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一种情景解读吧。
但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诗在,书在,她就总会有懂的一天,以其该有的方式,唤醒血脉相传的基因与记忆。
而此刻的我,只想在诗词海洋的一抹流光溯影里,重温那个长安,那个盛唐,三万里追寻。
1.长安月,玉关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余光中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成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即半个盛唐。
这世间没有人能比李白更懂得明月的浪漫,尤其是长安明月的浪漫。但在诸多明月诗歌中,这一首最为清新自然,也最能代表盛唐气象。
这种盛唐气象,不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浑开阔,让人读了立马就感觉到慷慨激昂。而是,在皎洁柔美的月光里,将盛唐沙场与闺房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深情开阔。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长安明月仿佛是李白家里的,俯首即是,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照耀到千家万户。而月色下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又将视线延展到沙场。
因为这捣衣声,是思妇在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体现,是那个功名只在马上取时代的常见现象。
这很自然得就会让人想到那些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片”对“万户”背后,蕴含盛唐了的开拓进取,也饱含了个体的慷慨悲壮。
只不过,这份悲壮由思妇的捣衣声与玉关情来体现,明月浸透了思念,秋风吹不散眉弯。
而这不只是一座京城的思念与哀愁,而属于天下所有思妇与征夫,蔓延在玉门关内外。
而被这份秋风明月同样撩拨得无法入眠的,还有李白,他听到了这些捣衣声背后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就像王翰以征夫的视角所写,“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这又不只是思妇征夫的心声,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心声,有国才有家,有家更爱国。
而这种胸怀,盛唐的诗人从不缺少,以边塞诗出名的王昌龄,他的笔下也从来没缺少对闺房思妇的书写,“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而最悲凉的,莫过于陈陶笔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正因为这些诗人能看到盛世背后的牺牲与疾苦,深怀悲悯,才是真正的盛唐。
2.长安酒,醉风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有人说,要是把唐诗宋词拿去压榨,至少会淌出半斤酒来。
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就是最好证明,描绘出长安城酒中八仙的潇洒饮酒图,极其风流。
这八个人,从王公宰相到名士布衣,嗜酒如命,又豪放旷达,足见开元太平人物之盛。
除了我们熟知的状元贺知章、诗仙李白和草圣张旭,还有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名士崔宗之和苏晋,还有一个布衣焦遂。
他们身怀绝技,醉酒之后也不忘各自的看家本领,将自己的本性展露无遗。有人挥毫泼墨,有人高谈雄辩,有人玉树临风,有人傲视王侯,有人则落水安眠。各有风情,各自迷醉。
但杜甫作为资深迷弟,把最浓墨重彩的篇章还是留给了李白,成就了世代相传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
对于李白来说,酒是美人汤,饮多就癫狂。一斗酒就足以让李白吟咏出佳诗百篇,一醉酒就在长安城里酒家眠。纵使天子来呼叫,李白也敢称臣是酒中仙,不行礼也不搭理。
如此豪放不羁,也的确只有李白做得出来,难怪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玄宗为之调羹,贵妃为之研墨,高力士为之脱靴的风流轶事。
也只有这样的李白,才能成为盛唐明月那抹最明亮的色彩,为后世留下无数瑰宝,让李白自己也深深留恋,“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也只有这样的李白,能让杜甫一生膜拜,仰慕他的诗才,“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深谙他的孤独,“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同情他的遭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也正因了这些诗坛巨匠的惺惺相惜,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星光璀璨的盛唐,永远再也不能忘记。
3.长安花,思无涯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元代陈草庵曾云,“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这寥寥数字,道尽了长安对于古代读书人的重要意义,就连李白也一生回望: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
长安,是唐朝读书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圣地。那里有富贵迷人眼,有繁华美如梦,有盛世凌云志。
而这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科举考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当时唐朝平均每年进士录取数不过二三十,可想而知有多难。
而孟郊也是历经三战,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一扫平时苦吟作派,写下平生第一快诗。
从昔日龌龊,到今日放荡;一个不值一提,一个扬眉吐气,这期间的悲喜转换如此鲜明,也如此自然,
尤其这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让人看到了进士及第后的狂欢景象:在新科进士中推选两位年轻俊秀到长安各大名园采摘新鲜名花,以供欣赏,被称作杏园探花。
此等热闹景象,《长安三万里》里也有展现,由新科进士常建作为代表游园探花。
此外,进士及第后还有曲江宴、雁塔题名等活动,白居易进士及第后曾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意之语。
而围绕科举考试的行卷之风,不仅流传下前辈提携后生的千古美谈,还为诗坛留下华彩篇章。朱庆馀为了给张籍行卷,“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千古流传。
这样的一日看尽长安花,背后隐藏了读书人的十年磨一剑,彰显了大唐人才济济的盛况和非凡气度。
4.长安城,绣成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长安历来不缺乏美女,但没有哪个女子可以和杨贵妃比肩,集万千宠爱在一身,风华绝代。
就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也曾一气呵成地为其写下《清平调·三首》,极尽赞美之词。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也正是因为唐玄宗后期耽于享乐,才让盛唐急转直下,迎来了安史之乱。
晚唐的杜牧回望这段历史,充满哀痛与愤恨。这首诗截取了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欢心,从南到北风驰电掣数千里运送荔枝的片段,不见悲愤讽刺之字,却尽是悲愤讽刺之意。
这样的帝王与后妃,一个荒淫误国,一个恃宠而骄,让人痛心,也让人无必怀念曾经的盛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那样的壮观气势,本应为八方进贡、万国来朝存在。
可从安史之乱之后,这样的盛景再难呈现,深沉的杜甫颠沛流离在外,也只能慨叹,“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李白登临金陵凤凰台,也只能不断沉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啊,长安,终究成了古代文人墨客不能再回去的地方,永远魂牵梦绕,永远深情回望。
可当下的我们足够幸运,这盛世终究又如卿所愿,大唐不夜城依然灯火璀璨,九万里大鹏正在翱翔翩飞,你们心中的一团锦绣,也早已在我辈心中脱口而出。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华夏就在。
- 上一篇:月满西楼三更窗,斜倚清秋一段愁(推荐六首情深古诗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