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谷雨时节四首饮茶古诗)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春深日暖、雨水充沛,恰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时节。
它也是春茶采制的最佳时节之一,谚语道“谷雨谷雨,采茶对雨”。
谷雨时采的鲜嫩茶叶,炒制之后特称“谷雨茶”,又叫二春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比起清明前采制的“明前茶”,更为温和清新。
而饮茶,自古便是刻在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风雅之事。
明代罗廪曾《茶解》中写道:“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伊听松涛,……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者。”
那么,当诗人遇上谷雨茶,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清·郑板桥《谷雨》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谷雨深春近,无风无雨、天气晴和,诗人坐在竹林之中,品茗画画,尽享人世清欢。
翠竹高耸直立,竹节交叉的枝茎在风中轻轻摇曳,日光从枝叶缝隙斑驳洒落,整个世界显得愈发安静。
诗人选择了来自黄山的松萝新茶,汤色绿明、香气高爽,入口甘甜醇和,带着点罕见的橄榄风味。
他铺纸泼墨,起笔勾勒出几枝清寂寥落的新竹叶;在以侧锋干笔,用淡墨涂抹出一带横皴春山。
茶香与墨香在竹林中的清风里弥漫,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散逸趣。
唐·齐己《谢中上人寄茶》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间,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前后,春山之中,茶农们忙忙碌碌地采摘着青嫩的新茶,那清新微甜的香气如烟飘散。
那鲜嫩的青芽并不好选,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傍晚,茶叶却还没有装满竹篮。
将它们炒制之后,数量更少更珍贵,可亲爱的友人还是从远方寄来了这样的礼物。
诗人满心欢喜,邀请挚友们一起用落花泉水烹煮新茶,品味这清醇的滋味。
这一壶茶,带着满满的情意,“礼轻情意重”的中华茶礼仪尽显其中。
清·林以宁《谷雨 两首》
镜台流影射窗纱,风到檐前柳脚斜。
竹架整书除脉望,春池洗砚乱蘋花。
桑浓蚕子犹悬箔,日暖蜂干早放衙。
童子佩壶寻涧水,涤瓯明日试新茶。
.
草草深闺度岁华,生平不解问桑麻。
沿篱野豆初牵蔓,绕砌山桃半欲花。
细雨渍成杨柳色,暖风催放牡丹芽。
村姬结束新螺髻,傍晓比邻唤采茶。
林以宁是康熙年间的江南才女,是著名的女子诗社“蕉园诗社”的重要成员,被列入“蕉园五子”。
她是进士林纶之女,监察御史钱肇修之室,自然是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日常便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所以,当她走入乡间,看到农家篱笆外缠绕的野豆藤蔓、含苞欲放的山桃花、鲜翠的杨柳枝条和待放的牡丹,当然是满满的新鲜感。
村女们清晨便早早地梳妆,呼朋引伴去山间,趁着谷雨好时节采摘最好的茶叶。
此情此景,引动了诗人的雅兴,她命童子去山涧中寻找清冽的泉水,准备试一试最新鲜的茶。
诗人笔下的谷雨风光,带着女子视角的细腻与浪漫,美不胜收。
宋·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箸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和松色劝三巡。
林逋,字君复,号和靖先生,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他性格恬淡,孤高澹泊,喜以湖山为伴,漫游在江淮之间,这首诗便是与僧人的唱和之作。
他喝到的这壶茶,便是江南的谷雨茶,出自白云峰下。
“两枪”乍读难以理解,事实上这是江浙一带绿茶的特点。人们将茶叶称作“旗”,将未展开的嫩芽称作“枪”,“两枪”便是两芽一叶。
茶汤浓绿到了发腻的程度,滋味鲜香绵长,一口饮下,宛如喝下了一口春天。
诗人独自静坐饮茶,“涧茶余爽不成眠”,心旷神怡的状态正如王子猷雪夜访戴时的心境一样,泛舟雪中、忘乎其形。
同时,他也渴望能和王子猷一样,驾一叶扁舟,到剡中与好友灵皎清话共饮。
这一盏谷雨茶,如此清灵美妙,令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