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唐宋诗词中元月5首)
在当代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在民间传说里,此夜鬼魂出没,尤其是恶鬼,到处游荡,所以有烧纸钱,放河灯的习俗。家家户户烧纸,顺带也烧给一些无主游魂。正是这些传说和迷信,七月半的夜晚,除了佛教和道教必要的法事,很多人夜晚都不出门。关于鬼神,宁信其有,而错失了最美的月色。
实际这是民间迷信对节日的误读。实际七月十五,最初是食品祭祖的日子。先民感天地之馈赠,又到秋收,思先祖之辛勤劳碌,以最新鲜的食品,祭祀天地先祖,表示不忘。到了唐朝,尊崇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位中元节,此时地官巡游地狱,赦免鬼魂的罪过,道教举行豪华法会,为亡魂超度。唐朝道教和皇家的仪式具有观赏性,更像是迎仙会,皇帝率领百官,道家模拟百神,一时间,旌旗招展,仙袂飘飘,隆重而盛大,神之庇佑,大于对鬼的强调,更象是对人间的安抚。
而佛教则具体一些,并有故事,说目连的母亲在鬼道饥饿受苦,所以七月十五这天,要供奉佛祖,让受苦的魂魄出脱苦海。但是在唐朝是以供奉佛祖为主要方式。
唐朝和唐朝之前,这三种方式都充满祈祷祝福之意,并没有过分和鬼联系在一起。
唐朝中元对道教的恭敬,以仪式感和美丽感为重。
“上界秋光静,中元夜景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唐朝因尧龚。
7月是初秋,云少天澄,青天碧海,正是道士和仙人魂魄相通,可以神秘沟通的好日子,可以看到这个秋月之夜,道士们踩着轻灵的步伐做法,以唐朝歌舞之成熟,这夜晚的音乐和歌舞一定飘飘若仙。
此时江南有风俗,都去寺庙过中元看月亮。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看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唐朝李郢《中元夜》
那么这个月娥,是指7月15的皎洁的圆月,天上一个,水中一个,这时有道家女子扮做嫦娥,在水中船上,引起人们的观望和遐想,如此美的仙女,如此漂亮的月色,她怎么舍得回到遥远的凄冷仙境?
唐朝的罗隐,倒没有后世中元节,怕这怕那不让出行的忌讳,有些忌讳是后人越活越胆小的自设牢笼。比如这个中元节,他就在淮口的船上。
“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中元夜泊淮口》
三两落叶飘在平静的水面上,我的船三更还在水上。这时候秋雾已起,听得见水中鱼群戏水游向岸边的声音,此时正准备做诗,听见岸上隐隐传来笙箫的声音。要是杨广知道这情形这么的美,他的魂魄一定得飞回来,看看这扬州此时的月明啊!
这说明7月15的月色非常的美,这也说明在唐朝,人们并没有太多关于鬼的忌讳,而却愿意在这一夜以开放的心态,良辰美景与魂魄共享。这是唐朝人的胸襟和阳光,自有仙气和人气,天地灵魂,无需避之。
唐朝的李白有很多秋月秋水的诗都是七月所作。豪情与天地月光一体,从未看过他怯场。
那么到了宋朝以后,中元节和盂兰盆节才发展出主要超度亡魂这个重要的民俗。或者因为宋朝在金蒙外力的压力下,死哀之感多于唐朝的生乐,又或者文化繁荣的民间化,让普通人更注重每个节日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宣泄。
但是仍旧会有中元夜看月亮的好诗,那通常是达观派的诗人所做,超脱了民间的忌讳。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從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宋朝范仲淹《中元夜百花洲作》
未到中秋先赏月,可见在宋朝,7月的赏月,尤其中元节的赏月,是受到民俗和心情制约的,但是。做实事的官员是不在黄道黑道的,所以范仲淹的这首七月十五的月亮,写得特别的美。
首先以“清狂”开篇,表示此事难得。正是因为难得,他看到了七月十五最美的月亮。在百花洲上,绿梧无声,那天就像碧海一样吐出了月亮,月朗星稀,仿佛人间都装在青玉壶里,这种景致让人逸兴遄飞,载歌载舞。这是我看到的最美的写七月十五的月亮,回到了自然本身。
那么不得不谈一下宋朝的另外一个诗人杨万里,他当然也是以豪爽著称的。他也写下了中元夜的月亮。
“杂碎轻云白锦鳞,十分圆月湿银盆。
锦鳞散尽银盆在,依旧青天无点痕。”宋朝杨万里《同子文、材翁、子直、萧巨、济中元夜东园望》
而且他看到了月亮和云彩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有鱼鳞一样的云彩,但是不多久,那些云彩就消散了,剩下青天无痕,十分圆月,清辉人间。
那么宋朝之后,七月十五有很多忌讳,比如不宜夜行,烧完纸后赶紧回家,避免撞鬼,倒也让这一夜分外的安静静穆。从进步的意义上来讲,至少让这一夜的空气都因人类活动减少而干净许多。
但是,七月十五其实是个美丽的日子,就凭那天空一轮皎洁圆月,也让我在阳台上站立许久。如果有灵魂,它们绝对不是鬼魂,而是透明在月下的各种精灵,翩翩自舞。它们要的不是香灰纸钱,是临风而驭的那种自在吧。
与月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