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泛葛衣轻,清风吹葛衣(端午葛衣九首诗词)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唐朝杜甫《端午日赐衣》
古人的端午穿什么衣裳?尤其是端午节左右,是从古到今开始正式过夏天的节点,古代的习俗是在这天用香草沐浴,正式换上夏天轻薄的衣裳。许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说,换上丝绸,棉布衣裳或者亚麻的衣裳呗,古代人没有化纤面料,棉麻丝绸总不会缺吧。
但是棉花是宋朝之后才开始种植的,明朝开始才有相对廉价的棉布,丝绸是许多普通人消费不起的,那么古人到底端午节和夏天穿什么呢?
这一首唐朝杜甫的诗,杜甫曾经在39岁写了一篇献给唐玄宗的《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将他留用在集贤院,等待分配官职,这一等就是四年,平常没有薪水,但是已经挂了号。那么他在端午节这天得到了皇帝的端午赏赐和福利,就是由宫廷制作并且分发下来的夏天的衣裳。是一件或者数件葛布制成的衣服,当然还有丝绸之类。
杜甫为什么感动呢,因为这是宫廷分发下来的夏衣,制作精良,且布料香软透气。且这种夏衣,还不是人人都有,只有近侍大臣才能获得如此对待。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唐朝杨巨源《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比如比杜甫时代稍微晚一点国子监司业,也在端午这天获得了皇帝御赐的葛衣,说这件衣裳柜子里清光清凉,夏天的暑气也因此消散,且这件衣裳非常薄,在风中就自然卷舒开,让上面的端午彩色的流苏配饰格外靓丽。
杜甫没有官职而能得到皇帝的赏赐,一是证明唐玄宗时代,宫廷物质丰厚,二是证明杜甫在唐玄宗心里很有分量。也许是唐玄宗的相对随意之举,却让深处贫寒困顿的杜甫有了深刻的记忆,虽然他没有机会做盛世的大臣,但他后来的举动确实忠君报国。
那么葛衣真的有那么贵重吗?答案是两个。一,葛衣不贵重,是平民衣裳。第二,皇帝的葛衣贵重,那是用了最好的原料最精致的做法。
但是葛布葛衣早已经从当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让我们看看它的前生今世。
用葛纺织应该出现在蚕丝之前,原始社会的人用树叶兽皮做衣裳的同时,不断寻求可以做衣服的原料,凡是能够用上的动植物纤维都努力用上,葛就是那个时候被发现的。这种藤状植物除了根可以食用,其藤本中的纤维不容易腐烂,所以就提炼其中的纤维用作绳子和纺织的原料。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葛纺织品,就是从考古得到的验证。1973年,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葛布的残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先秦 诗经《采葛》
这首至少距今2600年的古诗,记录了先民在山中原野寻找采集葛的事件。而且寻找和采集是花了整个白天的功夫,就是说对葛的需求是巨大的。因为葛根可以吃,而葛的茎和纤维是衣服日用的重要来源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先秦 诗经《葛屦》
这首诗经里的诗则明确点出了葛的重要作用,用葛丝做的鞋子,可以踩在霜雪里,而辛勤的女子,不断在动手缝制葛做的衣裳,这衣裳是给美好的女子做的,而她却在秋冬里辛苦。这个女子明显是另外一个女子的女仆或者奴隶。
有人会问,那个时候不是有丝绸吗?但是桑蚕的养殖是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从古到今,丝绸制品也是供应贵族和富豪,普通人或者无缘或者无钱。
那么贵族可以穿丝绸还有皮毛呀。这也是一个地域和气候问题。不产丝绸的地方,葛或者麻肯定是衣裳主要的原料,而动物的皮毛,贵族享用得起,但是夏天也不能把自己裹得北极熊一样吧?
所以葛布的特点就在这里,冬天没有皮毛保暖,但是春夏秋可以蔽体,且植物纤维透气凉爽,是居家必备的纺织品呀!
釆葛做丝和桑蚕取丝一样,需要大量的劳动,但是恐怕比养蚕更辛苦,因为要采集葛藤,进行捣烂,漂洗出其中的纤维,然后纺织成布。唯一就是比蚕丝廉价。古代的人,一吃一穿,就可能消耗人生大半的精力。
而这种原始织布的做法一直贯穿整个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普通的人穿得所谓布衣,大半是非丝绸的麻和葛制品。
其实皇帝贵族也不例外,无论是春秋时的韩非子,还是司马迁都记录了贵族的衣裳,冬天是皮毛,夏天穿葛。他们不是有丝绸吗?但是丝绸最大的特点就是娇气,不耐夏天阳光的暴晒和潮湿。当然贵族们的葛衣,自然品质优良。尤其是夏天的葛布衣裳,可以吸汗,清凉。但是这样的布料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因为粗葛布叫做“绤”,普通人因陋就简,穿得就是麻布一样的衣裳,粗粝,但比没有好。
而细葛布叫做“絺”,这个字就看起来轻薄透亮,给人愉悦。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夏歌》
南北朝时代,江南农业不错,养桑蚕。但是你看到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在夏天做些什么。养蚕的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仍旧在忙碌,仍旧在无法脱身的辛苦里。因为在热天里,她要织葛布做夏天的衣裳,给在外的丈夫寄去。
这首诗让我感慨很久。蚕丝是要卖钱的,她们养得起,却用不起,却还要辛苦用葛丝织布,而且给丈夫做衣裳的葛布是上好的,那么用在她自己身上的,只能是粗葛。
所以布衣服也有三六九等之分,辛苦的农村妇女往往是用最廉价最粗糙的。
这首诗让我感叹,甚至眼含酸泪。因为一千多年的诗仍旧会有共情感,那些做妻子做母亲的坚韧而善良的女人,这就是你们无怨无悔的夏天。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端午是重要进入夏天的节点,沐浴更衣,所谓普通人的夏衣,通常就是葛布衣裳。
而杜甫和杨巨源为什么感动?因为当时有一个地方的葛布郁林葛特别珍贵,只进贡给皇宫,这种轻薄透气的布料和衣裳,肯定和普通的葛布不同,以至于他们对皇帝感恩涕零。
但无疑,对于没有棉布大量出现的唐宋,所谓最好最实用的夏衣,肯定是葛布,不管粗和细,对付夏天的炎热,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端午有换夏衣的风俗,有钱无钱,一件葛衣好过节。
“江城五月雨,千里荷花香。
清风吹葛衣,铃斋有余凉。“宋朝王之道《追和韦苏州诗呈周守敦义》
在宋朝,家常的夏服就是葛衣,虽然无丝绸之华丽,但是这种衣裳相对凉快,所以清风吹葛衣,夏衣飘飘,在五月雨荷花香中别有一种萧然的夏天的朴素的味道。
而且宋朝注重农业,田园经济,丝绸之外,葛制品也非常流行,且比前朝更为精细。
“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
蛙声经雨壮,萤点避风稀。
尘念三生误,归心半世违。
残年端有几,可复负渔矶?”宋朝陆游《露坐》
这是写的端午沐浴之后穿新夏衣,迎接盛夏的感觉。虽然暑气还不算厉害,可俺夏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这么多年忙于仕途,没有好好的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现在我也老了,该穿着普通的衣裳隐居田园了。
我佩服陆游的是他身体力行,按道理他能够享受不错的退休待遇,但是他坚持回农村,在甘愿的田耕和读书间过着最清苦清淡的晚年。
“草木肥梅雨,江山快晚晴。
芳塘荷芰发,香泛葛衣轻。”宋朝 姜特立《晚晴》
这是五月初端午左右,梅雨霖霖,荷花初发,雨后天晴的黄昏,他站在水边,那葛衣都染就了一池荷叶的香气。
那么葛衣为什么后来就淡出了端午呢?
葛衣的特点是夏天凉快,但是葛的采集和纺织也非常艰辛。到了明朝,棉花广泛推广种植,成为廉价的日用品。而且棉布比葛布保暖,随着大规模推广种植,棉布取代了葛布。
虽然夏天棉布比葛布热,但是棉布吸汗功能好,且比葛布廉价,葛布就淡出了日常生活。
但是明清两代,物以稀贵。
葛布是作为重要的礼服用布,比如这首诗,写的朱元璋时代在端午节给大臣赐葛衣。
“去岁端阳直禁闱,新题帖子进彤扉。
太官供馔分蒲醑,中使传宣赐葛衣。
黄伞回廊朝旭淡,玉炉当殿午薰微。
今朝寂寞江边卧,闲看游船竞渡归。”明 高启《端阳写怀》
这是明朝立国,有心恢复汉族服饰礼仪,皇宫内,有仿照宋朝宫廷的端午帖子,有菖蒲酒,有葛衣。但是葛衣想必价值不菲。
朱元璋有多个面貌,比如最后赐死了高启,但是正是他大力推广棉花种植,要求达到人人有衣服穿,有被子盖,才提速了我国的棉花产业。
在孔府明朝的旧藏里,有一件葛袍,只是不清楚这是朝廷的礼服,还是他们自己的夏服。
直到晚清,葛衣以及葛麻纤维,才退出市场。因为逐渐被棉和化纤纤维的布料所取代。
当代的夏天仍旧有苎麻布料。但是已经很难看到葛布的身影了。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太多遗憾的,因为临风在夏日端午的荷花水边,我们的衣裳不是太少,而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