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10首禅意的古诗词唯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世上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高耸的山峰虽然一直立在那里,但山峰上生长的植物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太阳,但是每天在太阳上发生的事,也不是一成不变!
唐代龙牙禅师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早上,充满朝气的红花开满枝头,然而到了傍晚,它们全都凋零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那里。
人和花又何其相似!在时间的变化中,花开花谢,人来人往,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有一首远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诗人在滁州西涧游览时所作。阅读此诗时,可以感到浓郁的雅致遍及全诗,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情致悠然的画面。
幽草沿岸,黄鹂鸣唱,傍晚春雨,水涨船高,郊野的渡口上,有一只小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河里,随着河水的波动上下起伏。船上没有人,只有一只船桨闲闲地搭在那里。
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景象了,然而诗人简单的勾勒,一幅幽雅的景致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种看到了清丽的色彩、听到了动听的音乐般的身临其境之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雅致?
韦应物做过“三卫郎”,还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虽然他希望自己能为百姓做一些事情,但由于生性高洁,喜爱幽静,他不愿参与中唐腐败的政治,宁可安为小官。所以许多人认为他的诗中有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他在滁州任划史时,经常去滁州西涧欣赏那里的景色,一天,他在游解州西润时,看到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于是写下小诗一首,以情写景,借景抒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鹤林玉露》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为了寻找春天的气息,离家远行,翻山越岭,可是却始终没有发现春天的痕迹。一双鞋已穿得破烂,一双脚已走得生疼,却还是不肯回头,仍然相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找到春天。
一路上,满怀希望地到达一处,再满心失望地离开,不知不觉竟走了一大圈。回到原点时,心中满是遗憾,却发现枝头的梅花已开。轻轻地一嗅,清香扑鼻。原来,春天就在这里。
很多时候,当我们踏遍千山万水,回到原地时才发现,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其实一直都在身边,只是自己忽略了而已!
这首诗是一位尼姑悟道时所做,却不知这位尼姑为何人。或许,她也曾经经历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或许,她也曾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迷失过方。但是最后,她发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就在那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今日所见之花并非昨日那朵,今日所见之雾也并非昨日那场。半夜时分,它悄悄地来了,没有一丝声响;日出之时,它静静地走了,不留一丝痕迹。像是一场春梦,梦中所见之人之物,无论是美好的,伤感的,梦醒时分,它们都会悄然消失不见。无论你如何寻找,它们都不会再出现。
美丽的朝阳只存在于清晨,满树的桃花只开在初春。
夏季的花草丛中,随处可见翩然飞舞的彩蝶、辛勤劳作的蜜蜂、嗡嗡恼人的蚊虫,然而一入深秋,它们就寻不到了。
细雨中的小路变得湿润,空气变得清新,然而一旦乌云散尽,太阳复出,城市里便不会再留下它曾来过的痕迹。
光明不是永恒的,若干小时之后黑暗就会笼罩整个大地;黑暗也不是永恒的,若干小时之后就会迎来美丽的黎明。
生活中,许多事,许多人,都如梦一场,梦醒后留下的只有送蒙的感觉,却没有真实的痕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寂静的春夜山涧中,桂花纷纷飘落,使这原本寂静的山涧更增空寂。静心来感受桂花的飘落,更别有一番韵味。
明月升起,皎洁的月光突破云层洒向林间,惊起林间鸟儿偶尔啼鸣。静谧的空山春夜也因这时时的啼鸣而显得更加幽寂。
此情此景亦诗亦画,一幅完美的春涧夜景图展现而出。
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含诗,给人留下无限回味与相像的空间,他这首《鸟鸣涧》亦是如此。在诗中有一个宁静画卷徐徐展开,使人观之而宁静,赏之而心幽。
诗中的“人闲”并不是人们闲来无事,而是指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也没有物欲的困惑,也是只有真正地远离这些功名利禄,世俗荣辱,才能真正地给自己内心留存一份宁静,才能从这春山月夜中觉察到这桂花纷纷飘落的细微之景。
心空则境空,只有像王维这样放下心中种种杂念,远离俗世的喧嚣烦扰,才能达到这种内心的宁静,使自己的精神之境达到佛家所讲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无欲无求的空寂之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根缠绕的枯藤,一棵孤单的老树,一只怪叫的昏鸦,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在读者心头裹上了一层浓重的忧伤。一件又一件象征着萧瑟之情的景物接连而至,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一座小桥,一弯细细的流水,一户平凡的人家,又让我们心情突然间变得舒缓,那是怎样一幅平和安详的画面啊。
在萧瑟的场景的映衬下,那种与家人相伴的简单田园生活,让作者和读者的心中都不禁泛起了一丝感动,那样的生活,不正是人们期望的幸福吗?
自己一生追求功名,到头来又拥有了什么?自己的身边,除了一条荒凉的古道,一阵瑟瑟的西风,一匹疲惫的瘦马,没有一样是温暖的,没有一样是美好的。即使自己不喜欢,仍要继续在江湖飘荡,这又是何苦?连自己今夜会在何处落脚都未曾知晓,又如何断知遥远的明天会是什么样?
他开始怀疑自己年少时的抱负,心中却仍有不舍。两种念头折磨着他,让他的心里越来越迷惑,越来越痛苦。终于,在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中,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不再对功名抱有幻想和期望,并确定了退隐林泉的念头。身居林间,不问世事,便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
情感丰富的人容易伤春悲秋,而秋景,更是容易勾起人们伤情的画面。深秋的黄昏、残阳、落叶、枯枝,无不给人一种冷落、萧瑟、凄凉的感觉。
有些人看到深秋会感叹好景不能长久,感叹失去和离别,惜花开花落,叹人世无常。有些人会叹秋景太伤人,太伤情。其实,所有的风景都是静默的,真正影响我们心情的,并非风景,而是我们的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生于唐代的长安,他在开元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又在天宝年间升为盱眙尉,然而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利。经历了几次波折后,他决定归隐,定居在鄂渚的西山。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决心远离尘嚣之时所作的。
那一年,日益失意的仕途让常建感到越来越疲倦,于是他决定暂别闹市,去山水中让内心的郁闷得到一些舒缓。他走了许多地方,看过了许多风景,而这些风景却如走马灯一般从他的脑中经过,并未留下太多的感触。
一天清晨,他来到了破山寺,他刚一踏入这片净土,便看到树林在朝阳的照耀下,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诗人被眼前秀丽的山光迷住了。他想不到曲折的山道竟能通向一处幽静的处所,在花卉缤纷的地方竟能隐藏着一座禅房。他将双眼望向一池碧潭,清澈见底的潭水使他感到自己的心得到了净化一般。
此时,钟磬声响起,如同一声声来自内心的召唤,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刹那间,世界安静了,诗人的心也安静了。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召唤他,让他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让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
突然间,诗人感到自己之前为了仕途所郁闷是如此不值得,名利皆是身外物,何必为此苦苦伤怀,忽略了身边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不如抛却,放自己的灵魂一条生路,还自己一身自由。刹那间,一种遁入空门的情怀浮现于诗人的心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题胜业寺》宋·文政
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
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
寂静中的山林中,鸟儿在自由鸣唱。碧蓝的天空中,白云不断地变换着形态,诗人被这些美好的景物吸引,时常倚着藜杖观赏。
此诗名为《题胜业寺》,是文政出家之后所作。文政生活于北宋时期,是湖南衡阳南岳僧。进入胜业寺后,他主要负责胜业寺的寺务。
由于他勤于寺务,刻苦经营,让寺庙的香火空前鼎盛。后期,文政年事渐高,便退居后堂,过起了优游自在的生活。
禅修余暇,他便用一些诗句记录下自己在胜业寺的生活状况。他的诗虽然不多,也很少流传,但是每一首诗的诗风都很简淡,直抒胸臆。
他在作此诗时已年过花甲,此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前后不过二十个字,却透着古朴苍劲和无尽的禅意。
前两句中的“无凡”和“无俗”,既烘托出了山寺的超凡脱俗,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清虚无为的心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老僧陶然于山水,怡然自得的心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答张五弟》唐·王维
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王维写这首《答张五弟》,为的是引起友人的兴致,使他来与自己相聚,共同湖边垂钓,把酒畅谈。
诗中将诗人的隐居之所描绘成一处清幽之地。虽是只有几间简陋的茅屋草舍,茅屋的对面却有着美不胜收的山色,只要一打开门,就可以欣赏到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
隐居的生活没有拘束,没有忧虑,没有打扰,这才得了满室安逸,一心悠闲。没有人来,便不需要有心计,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勉强。在这样清静的环境里,杂念也是无从而生。
终年无客,于是门虽设而常关。那终日紧闭的房门,隔开了复杂的尘世和简约的生活,如同诗人心中的大门一样,隔开了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平静。寂寞虽然有一点,却不是因为门可罗雀,而是因为对友人的思念。若是有好友相伴,这寂静小屋便成了乐土,这深山便成了天堂。
一颗寂寞、清闲的心,就这样在山中轻轻起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得半生闲。任凭时间一天天流逝,任凭世外纷扰杂乱,诗人的心地却始终散淡、安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读禅经》唐·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晚年时喜欢研究佛法,他经常去拜访一些高僧,向他们求禅问道,并且依据佛法进行自省。这首诗,就是他结合自己所领悟到的禅意而作的。这两句诗中透出的禅意,其高深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无数,然而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讲经说法时却说,他一个字都没有说过。这样的境界便是“言下忘言一时了”。说出的话,讲过的经,都是由人口而出的,其实,说即是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