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首苍凉悲壮的边塞古诗经典)
唐代的诗人里面,王翰的名气也是非常之大。尽管现在看到的《全唐诗》里面,只收录了他的14首诗歌,但是这一首《凉州词》,就足以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是并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人。据《唐才子传》记载,王翰年轻的时候豪放不羁,生活非常的奢侈,喜欢狂饮,家里面养了很多的名马,同时蓄养了很多的歌伎。王翰平日里出言不俗,常常自比王侯。张嘉贞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对他很好;张说任宰相的时候,也很欣赏他,特地把他从并州召到了朝中做官,后来张说不做宰相了,王翰也被贬为仙州别驾。仙州在今天的河南叶县,仙州别驾也就是仙州刺史的佐官。后来因为在仙州同朋友一起饮酒取乐无度,被别人告发,又被贬为道州别驾。道州在今天的湖南永州境内,这个地方在古代非常偏远,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柳宗元也曾经被贬谪到永州,他所说的那句“永州之野产异蛇”中就是这个永州。然而,王翰还没有到道州就死在了途中。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了一幅与中原完全不同的风物,一是葡萄酒,二是夜光杯,三是琵琶,这些都不是中原的物产,而是全都来自西域,这些物品新鲜而奇特。更重要的是,这几种物品的排列体现了王翰的一腔豪气。
诗人却抓住了将士出征前的瞬间,用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来展示一场壮行的酒宴,可是酒宴还没开始,马上的军乐就奏响了,催促战士们尽快出征。
此次出征,谁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那么就索性醉上一回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万不要笑话那些醉卧沙场的战士们,自古以来,战争无数,有多少战士浴血边疆、长眠沙场?这两句,延续了诗歌头两句纵情豪饮的豪放,但是情感无疑变得慷慨、悲壮起来。
的确,自古以来,战争无数,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多少能够称得上正义的战争呢?很多封建统治者打着开疆拓土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一已私欲,这包括历史上号称最为强盛的汉朝和唐朝。在数不尽的战争中,最让人伤怀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们常年驻守边疆、行军打仗,很多人最终战死疆场。杜甫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这是对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最直接的控诉。无疑,这首《凉州词》中也有这样的讽谏意味,只是更加的含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玄宗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就让管理音乐的官署——教坊把它们翻唱成中原的曲谱,而且给它们配上新词,重新加以演绎,于是就成了别具风情的一种新曲子。
这首诗歌一入题,就展现了一幅苍茫壮阔的雄伟景象,“黄河远上白云间”,目光顺着黄河向上游望去,黄河一直通向遥远的看不到头的天地相接之处,就像是从天边飘来的一样。
“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写山、写城,镜头逐渐拉近了。
在崇山峻岭之中,一座城池孤零零地矗立着。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把万仞山和一片孤城作对比,高高的山峰更加映衬出这个边关重镇的孤单,由此引出在这里守关的将士。他们是怎么样的呢?因为常年在外戍守边疆,有家难回,所以只能借助当地的乐器来纾解一下想家的痛苦。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是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这种产自西北少数***的乐器声音比较哀伤,孟浩然就说:“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凉州词》)李益的一首边塞诗也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杨柳,就是“折杨柳”曲,古代北朝的乐府,因为“柳”和“留”同音相谐,所以古人常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于是产生了《折杨柳》这样的曲子。
羌笛啊,你不要再吹那让人伤心幽怨的《折杨柳》曲子了。这是为什么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玉门关太过遥远,春风是吹不到这里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双关语,表面的意思是边关比较寒冷,春天来得比较晚,因此杨柳绿得也迟,这和上一句中的杨柳有所呼应。另外一层更要表达的意思是,边关路途遥远,皇帝的恩宠是不会到这里来的。因为,“春风”这个词,在古代的时候也经常被比作恩泽。
作为一首边塞诗,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一是独特的边疆风景,一是感人的思乡之情。从边塞荒凉悲壮的景物,写到了那些常年戍守边疆的将士,他们独守孤城,悲凉之感让人落泪。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生活非常困顿,为了改变命运,他漫游西北,奔赴边塞,曾经到过玉门关一带,希望在边疆建立自己的功业。《出塞二首》,就是在西北边塞写下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照耀着遥远的边关,自秦汉以来,好像一直都是这样。
“万里长征人未还”,在万里之外,守卫边疆的将士们还不能回还。
千百年边关战事不断,有多少人长久地镇守边疆,无法回家和亲人们团聚。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名将在,那么北方的少数***就不会度过阴山,侵犯中原。
后两句是王昌龄的所思所想。边关战事不断,李唐王朝虽然屡战屡胜,但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战士为了戍守边关,有家难回。因此,他多么希望有一位能征善战的英雄能够一战定乾坤,彻底解决边疆问题。
这两句诗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洋溢着诗人豪迈而深沉的情感,同时也带有作者对朝廷的不满。朝统治者所用非人、边关将帅无能,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这也是王昌龄的感慨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成年之后,大多数会选择入仕这条路,盛唐时期的诗人更是这样,包括醉心于佛教、喜爱隐居生活的王维。
王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当然,和大多数诗人一样,王维的仕宦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王维向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献诗,为张九龄所赏识,被授予了右拾遗这样一个官职。
拾遗是个谏官,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职,虽然官小但是权力不小,王维还比较满意。但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这样一来王维的仕途之路必然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王维任为河西节度使判官,在任命的路上,王维到肃关的时候,看到眼前景色,情思涌动,写下千古名篇《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语言接近口语,意思是经车前往边喜去慰问边关将士,千里迢迢,路过了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表面来看是写景,而且写的是西北边塞地区特有的景象。飞蓬飘出汉塞,大雁朝翔云天,实际上是以蓬草和孤雁自比,王维是说自己就像这蓬草和大雁一样,无依无靠,写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被认为是千古名句。在浩瀚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冲云天,在无尽头的黄河上落日浑圆。这两句将塞外风光的那种奇特与壮美描绘了出来。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走了那么久,终于到达了萧关,这时恰巧碰到了候人,他告诉诗人,守将还在前线呢。“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燕然”,是指燕然山,也不是王维此行的目的地,诗人借用了汉代一个著名的地名,东汉窦宪带兵追击来犯的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在此地刻石纪功。这里的燕然,代指前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是一位出生于盛唐时期,而后经历安史之乱的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诗坛的十位诗人,这十位诗人创作风格相近,又在长安参加了许多重要的诗歌唱和活动,所以在当时声名远播,卢纶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卢纶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最后在朝中权贵的帮助下,才做了几年小官,所以从他的经历看,他的一生很不如意。但是,卢纶用诗歌证明了他的才华,以文名流芳于世,其豪放的气概光照千古。
《塞下曲》为组诗,共有六首,分别描写了发号施令、将军射腊、率兵追敌、凯歌庆功等军营生活,诗歌写得豪迈雄壮。这里要品读的是这组诗中的第二首,这首诗讲述的是西汉李广将军的故事。
汉代的李广将军又被称为“飞将军”,他勇敢刚强、身先士卒、体恤部下,是一位非常令人信服的将领。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毅然从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立下了军功,就被升为中郎将,跟在皇帝身边保护皇帝。他曾经多次跟随文帝射猎,击杀猛兽,汉文帝亲自见证了他的勇猛,不由得慨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这样的武艺与勇气,一定能跟随高祖南征北战,立下功勋,做个万户侯都不在话下,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李广的赞赏与惋惜之情。除此之外,为了表现李广将军的勇猛,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件小事,原文是这样写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链。视之,石也。”意思是说,李广外出打猎的时候,见到草丛里好像埋伏着什么东西,他以为那是老虎,就拉开弓箭直接射了过去,一箭过去。整个箭头都没人其中了,走近了一瞧,原来是一块石头。
卢论将这个故事援引入诗,昏暗幽深的山林中,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草丛随之起伏抖动。恍惚之间好像正有一只老虎藏身于草丛深处,所以将军拉起了弓箭,锋利的箭在夜色里直奔那模糊的身影而去。等天色已亮,将军顺原路寻找昨夜射出去的箭,却发现那箭头射进了一块巨石的石棱之中。
历史上,李广的确忠勇无比,“飞将军”之名就是匈奴人对他的称呼。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还曾慨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后人对李广将军的敬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