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longge 03-25 14:14 509 阅读 我爱育娃
刘长卿(约709—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诗以五言诗见长,自称“五言长城”。诗作内容多写政治失

刘长卿(约709—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诗以五言诗见长,自称“五言长城”。诗作内容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摹自然景物,风格简约恬淡。有《刘随州诗集》。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旅行在途中的游子,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途上,那种夜无归宿的焦虑感可想而知。自诩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而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他五言绝句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标题,结合着前两句的内容来理解,很令人玩味。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走了一天的路,现在已经是日落黄昏之时,可要去的目的地却遥遥在苍茫的芙蓉山之处。就在这途程迢迢,夜无归宿的情况下,天气骤变,下起了大雪,这就是标题中的“逢雪”。诗人在这千岩万转的山路上落寞地行走着,风雪中突然出现了一户人家。不用走进家门,单从茅草盖的房屋就知道,这是一户清贫的人家。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是欣喜?终于有投宿的地方了。是失望?这样清贫的人家,会接待一个外来的陌生人吗?在诗歌的后两句能够找到答案。

第三句是叙述白屋主人听到柴门外的狗在叫,连忙出门探望。第四句写诗人的感受,他进了主人的家,不像是个寄人篱下的旅人,倒觉得是在大风雪中终于到家里的主人了。两句之间,省略了很多内容,但是,将前一句与后一句结合起来,不难想象,当主人看到站在风雪中的诗人时,没有多问,就连忙邀请诗人进了自家屋里,然后又是斟酒,又是备饭,也许并无好菜,但在男主人的陪同下,诗人吃得舒心,甚至还可以想象,女主人还特地为诗人烧了热水,让诗人烫烫疲乏的脚,然后将家里最暖和的被窝让给了诗人……如果不是这样,诗人是难以用“夜归人”来形容自己寄宿芙蓉山主人家里的感受的。

诗人为了表现芙蓉山主人的好客与热情,采用了两大手法。一是反面衬托:诗人一方面写自己在途程中的落魄,另一方面写白屋的清贫,为的是更好地反衬主人的好客与热情。二是在表达情感上反客为主: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家,而且是个清贫之家,只有主人把自己当成自家人来关怀,才能获得主人归家般的感受。这首五言绝句,把诗人在旅途中从落魄到温暖的所有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刘长卿一生不幸,他经历了从盛唐的繁华到中唐的战乱。对于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作品里交织着各种感情,尤其是他曾两次蒙冤被贬的遭遇,还曾经无罪入狱,为他的诗歌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与复杂的感情因素,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感人。

从这首七律的标题上,就知道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作品。“古”是指“长沙”“贾谊”二词体现的典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被权贵诽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在此期间,贾谊为抒发自己遭贬谪的愤懑心情,写了《吊屈原赋》,因为屈原被贬时也来过这里,于是用屈原的遭遇来自我安慰。本诗首句中的“三年谪宦”说的就是这件事。后来,贾谊虽被召回京城,但仍不得重用,最终抑郁而死。

刘长卿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不一样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遭遇,这怎能不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万古惟留楚客悲”中的“楚客”,本是指流落在楚地的客子,但这里所指范围更小,明指贾谊,也暗指自己。“悲”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喻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从首到尾都笼罩在浓重的悲情之中。第二联写景,“秋草”之衰,“寒林”之凉,“人去”之寂,“日斜”之暗,无不渲染出贾谊故居的萧条凄清,第二联第一句中的“独”字,说明诗人去拜谒贾谊故居时无有相陪,于是,古迹的凄清与自己身世的悲凉就自然相融在一起了,说明诗人拜谒,不只是一种景仰与向慕,更是在孤寂中寻找知音。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刘长卿在第三联中,依历史的评价称汉文帝“有道”,但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情寡恩,对汉文帝的批评为的是引出后一句当朝皇帝的“无情”。不过,毕竟是本朝本代,诗人没有明确点出是当朝皇帝“无情”,而代以“湘水”,这样写,既能避讳,又能体现诗歌的含蓄之美,而“有道”与“无情”不是反衬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儿能知道百年后,贾谊会来湘水之滨吊念自己后写《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来凭吊自己后写《长沙过贾谊宅》?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处诉、徒呼抱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真切。诗人在贾宅前徘徊流连,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一阵秋风掠过,残叶片片飘零,枯草摇摆不定,此时此景,诗人感觉到江山更加寂静苍凉,这幅荒村日暮。最后一句的“怜君”,与其说是对贾谊的呼告,不如说诗人在自怜,“何事到天涯”?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责问,更是对挤对他们的奸佞小人的控诉。可是,面对一座古宅,面对满面秋风,这样的责问是多么的无力呀!

这首诗是泄愤之作,但又不是一般的感怀诗,而是借助于对古人的凭吊来抒怀,从贾谊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又从自己的身世去感怀贾谊的遭遇,诗人痛彻心扉的感情在古今穿梭汇织,显得极为凝重浓郁。诗中几个词的运用,更增加了这种悲情。比如第四句的“空”字与第三句的“独”字相对而出,描绘出了诗人孤寂无助的处境与贾谊一片凄凉的景象,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诗人在用典,但又不是普通的用典。因为诗人自己有过两次被迁谪的经历,所以,在这首诗里是借古讽今,借贾谊的不幸来浇自己心中不平的块垒。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唐】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唐玄宗末年(755年)至唐代宗初年(762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性质是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战争虽然平定了,但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还处处可见,朝政的腐败,国力的衰弱,藩镇的割据,军阀的嚣张,不但不能让人民从战争的创伤中复苏,甚至有的地方灾难愈加惨烈。刘长卿在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时,曾往来于湖南、湖北等地,一路上,满目疮痍,一片凋敝的景象,让他痛彻心扉。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在经过穆陵关北时,遇到一位陌生的路人急切向北赶路,得知他是外逃避乱后返回渔阳的行客。诗人在与路人的攀谈中,不禁悲慨万分地把自己满腹的忧伤告诉对方,然后,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首联写得很普通,就是交代路遇行客的地点,与行客回“桑乾”(即桑乾河,今永定河,诗中指代渔阳所在的方向)的事。但其中的“匹马”说明行客孤单一人,定然是在外漂泊了很久,因为战争平息,这才赶着回家乡去与家人团聚。可家里怎么样了呢?烽火中可能早已是“亲朋无一字”。第二联看似在写山水时令,可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南北形势,尤其是后一句的“寒”字,表面写北方气候比禁地寒冷,却是喻示着北方形式的严峻恶劣,也暗示行客此行前景未必为佳,表达了对他的担心。第三联是对“幽州白日寒”的具体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也凋残不堪,更何况普通百姓人家呢?第四联,继第三联而进一步描绘北方景况,战乱后,到处是长满荒草的废墟,不忍目睹。每每有回乡的人,无不悲痛伤心,掩目而泣,不敢面对如此残损的家园。

诗人与行客聊起“安史之乱”的灾难,对行客归家的前途充满忧虑。但是,诗人没有直接这样说,而是通过讲述自己以前耳闻目睹的惨状来间接表达这一情感。最后一句的“归人”一词用得很考究,它并非单指行客,而是所有战后北归者的统称,说明面对惨状的不是个别人,也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归人”,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路遇的行客。如果诗人把“归人”换成直指行客的话,其主题思想就显得逼仄了。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馀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诗人刘长卿曾寄宿在馀干旅舍里,看到门外秋风瑟瑟,草衰木落的景象,顿生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抒发乡愁的作品。

诗歌的前两联是写眼前之景,这与别的乡愁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独自伫立在旅舍门前,向远处凝望。在秋风中,映入眼帘的,都是凄凄衰草,飘飘木叶,整个世界显得那么清冷寥落,无尽的萧瑟铺展开去,直到天际。曾几何时,茂密青翠的枫树,却被风吹霜打,零落无几,一片残枝败叶。暮色更加深重,临江的城门也关闭起来了,此刻,这座余干城突然似有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就是飞鸟也转身向远方的鸟巢飞去了。前两联,描写出了一幅冷落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图,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浓浓的愁意,暗传出诗人在面对孤城时那无比孤独之心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轮新月从渡口冉冉上升。望着新月,诗人联想到了老家的邻居,按他们作息的习惯,此刻,他们的渔船应该还没有归家吧。这里写邻家是个艺术性的曲笔,诗人连邻家都想起了,自然会更思念着自家,这样写,更能表达浓浓的乡愁。写到此,诗人觉得还没有将自己的故乡之思表达完满,在最后一联,再次掉转笔锋,从回忆到现实,写捣衣声来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最高潮。第七句“乡心正欲绝”,意思是诗人本想努力压抑、克制自己的思乡情,可是不但没有办到,反而被突然传来的捣衣声给搅得更加凝重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这两次曲笔之中,不但表现出了诗人诗笔的灵秀婉转,而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层次和变化,又写得自然而不露痕迹,这不但需要对生活细心的体味,更需要诗人一腔深厚的情愫。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诗题“重送”二字,暗含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这首诗写作之前,诗人与裴郎中曾经遭受过一次贬谪,并有过一次送裴郎中的经历。而这次,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然后又再次一同遭贬,对于一对好友来说,自然会生出同病相怜之感,作为诗人的刘长卿,借送别之名,大抒被贬之愤,既是为好友抱不平,又是感伤自己的遭遇,读来确实动人至深。

同时“重送”在全诗中起到了感情定调的作用。本来“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次送别又与别的送别不同,甚至与他们上次的分别也有所不同,所抒发的离愁自然也不相同。首句描写景物,“猿啼”“暮江”对于两位即将天各一方的“客”来说,渲染出了一层深沉凝重的氛围,而“江头”预示着离人即将登船远去,两位同病相怜的朋友,从此就会是一样的逐臣,却要天涯两分。送裴郎中来到江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诗人觉得那江水不是在河中流,而是在自己的心中流,第二句,将自然之景与人之心情结合起来,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令人黯然神伤,有着情景相生的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后两句。承第二句中的“伤心”两字,在第三句中道出了“同作逐臣”的遭遇,但诗人伤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君更远”。本来自己被逐已经够令人伤心了,可相比之下,裴郎中被贬谪到吉州更在远处,诗人觉得他比自己更加不幸,因而这已经不只是同病相怜了,而是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牵挂与不平。其实当年刘长卿被贬睦州,裴郎中被贬吉州,相对于京都长安而言,两处都是相当僻远之地。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诗句中,诗人没有为自己而伤心,却对朋友充满了担忧,这份真挚的情谊是何等的珍贵?正因如此,诗人看到裴郎中孤身一人登船而去,走上万里贬谪之路,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就比普通的离愁更深几分。

读此诗的关键,就是感受刘长卿与朋友在患难中惺惺相惜的真挚友情。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酬李穆见寄

【唐】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

这是刘长卿写给女婿的一首诗。标题中的“酬”本为“答谢”之意。李穆曾自桐庐到刘长卿所在地新安郡去拜谒岳父,其间写过一首《寄妻父刘长卿》一诗,“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刘长卿便写了这首诗回赠给他,这是诗友之间经常会有的创作方式,称为“应和”。由此看,刘长卿虽为岳父大人,但在创作上,却把女婿当诗友了。

此诗的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说的就是李穆去新安拜见岳父之事。这本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但是下笔着一“孤舟”,让人想象着李穆此行并无快乐,倒有一种凄楚之意味。然而,上句写的还只是“至天涯”遥远程途的艰辛,下句用“万转”的夸张说法来形容“云山路”的曲折难行,把途程的艰辛再推进了一步。

前两句是从李穆的角度来写的。后两句则转回笔锋,从自己这方来写。李穆虽为女婿,不是外人,但从桐江到新安,路途迢迢,一路风波一路颠簸来探望自己,这份心意无缘厚重,所以,听说女婿要来,准备好了要把房前屋后好好地打扫干净,收拾整齐。但也只能如此,因为,屋里院内,除了青苔黄叶,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招待远客。

因为是酬和之作,刘长卿的前两句,与李穆的前两句在内容上相得益彰。“天涯”和“无尽”,“参差”和“万转”。这样便两相应和起来了。但李穆的全诗都在写路途之艰辛,他的后两句突出了滩多水恶,行船迟缓的实情。刘长卿的后两句则写自己家贫不足迎客的内疚与歉意,这也是一种酬和,是“客”与“主”之间“访”与“迎”的呼应。可见,这首酬和诗与原诗单从艺术上来说,相映成趣,值得玩味。



文章评论

刘长卿六首诗词赏析(意境深邃,格局高远)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