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十二首七绝(风格雄浑,格调高昂)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叙述了诗人贬谪吴楚的往事,绵延不绝的“寒雨”弥漫江面,“连”和“入”两个动词细致地刻画出寒雨的气势绵绵,以凄凉意象烘托感伤阴郁的心境;“平明送客楚山孤”叙写天明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城的情景,“楚山孤”既指此地荒芜楚山独自伫立,又指诗人送别时的孤寂心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友人送别将行的寄语,“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达意,“冰心”即为诗人坚贞不渝的人格,此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凸显虽然遭遇坎坷世事,仍然初心不改的坚定决心。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丹阳城南秋海阴”,开篇写送别之景,诗人与好友在高楼话别,远远望去丹阳城的南边丛云密布,秋雨未落,乌云像海潮般聚集翻涌,有深沉壮阔之感。“丹阳城北楚云深”,转头望向城北,楚地的上空云深雾重,迷离朦胧,亦是写阴云天色,通过云之深沉,烘托出压抑哀伤的气氛。在阴沉的天气里送别,诗人与好友的心情更添几分忧伤。
“高楼送客不能醉”,登楼远望,依依惜别之际,诗人与好友借酒消愁,希望在酒中减去一些哀伤。虽是筵席,但诗人太落寞了,以致席间全无欢乐的场面,而是欲醉不能,将别离之伤写得更加情意深重。“寂寂寒江明月心”,尾句寓情于景,秋季的萧瑟里寒江无声奔流,而诗人对友人的情谊也是不言自明,像是皎洁的明月一般,澄澈高洁。在诗人的描述中,情、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情感真挚动人。
出塞(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歌创作于盛唐时期,唐常年对外战争,虽屡屡获胜,但也使得百姓不堪重负。诗人早年奔赴西域,正是看到了此情此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出塞》组诗,这首诗歌便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边塞诗,是诗人《出塞二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歌通过对历史上抗击匈奴的名将的赞美与怀念,表达了诗人期盼良将再生,早日平息边塞战乱,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两句从秦汉时期的明月、边关写起,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塞的凄凉之景。“秦”“汉”、与“关”“月”互文见义,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从未停止过,突出了时间之长。“万里”虚指空间之广。时光流逝,朝代变迁,而边塞的战争却一直没有平息,连年征战给百姓和将士都带来无限痛苦。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及对边关将士、百姓的深切同情。
如何才能摆脱人民的疾苦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当年赫赫有名的卫青和李广都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度过阴山。后两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当今边帅无能的不满与谴责。
全诗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诗人简笔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的边塞景象,并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既有对常年征战沙场将士的同情,又流露出了对当朝不会用人的不满,以及希望早日平息战争的爱***怀。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当时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内心不舍,于是写下此诗为其送行。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却并没有写到离伤,然而正是这种写法,让人更能感觉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将“离伤”强压心底,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让人感觉江河相连,道无艰阻,一个“接”字更让人觉得两地距离不远,但实际上,龙标、武冈虽两地相“接”,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肯定和反诘的笔法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同时承接前面两句,表达出诗人的思念,既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鲜明的个性。整首词通过想象营造氛围,化“远”为“近”,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它所蕴含的是天各一方的两个人,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此后相思的因由,况且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所以那种宽慰和思念,早已浸润在字里行间了。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孤独的贵妇,当她看到路旁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突然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觉得打扮也没有什么意思,现在自己孤零零的,真是后悔当初让丈夫去从军了。整首诗的诗眼是“悔”字。
“闺中少妇不知愁”虽然写的是“闺怨”,却用了这样一个开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是为了描述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清晨,精心打扮的少妇为了观赏春色而登上高楼,然而“忽见陌头杨柳色”,看到路边的杨柳,她突然想到青春易逝,又联想到与自己千里之隔的丈夫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悔教夫婿觅封侯”,深深的悔意漫上了心头。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帝王锐意进取、卫边拓土,而那个时代的人也希望在这样一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争取建功立业的机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诗人的笔抒发豪情,谱写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写边塞壮阔之景,是对西北边陲景观的一个总体概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杀敌报国的坚定斗志与信念。“黄沙百战穿金甲”,极其概括地写了戍边的战事,“黄沙”写作战环境之恶劣,“百战”暗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频繁。“穿金甲”则写敌军之强悍,侧面烘托战斗之艰苦激烈。即使这样,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丝毫减损,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是一首描绘战场两军交锋的军旅诗,是根据唐军在洮河北与吐谷浑部的一次夜战创作。
“大漠风尘日色昏”,开篇的景物描写奠定全诗的气氛。“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造成已近日暮的感觉。但这又不只表现气候的恶劣,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自然对诗中的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险恶的自然条件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抢进,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箭在弦上。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读者的悬想和所有情绪都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军队还在中途,捷报便已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军首领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细思又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前文为后文张本,既从侧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长信秋词
【唐】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洒扫金殿的宫女在偷闲手执团扇徘徊时的瞬间思维,但却能道出一个失宠宫女的无限痛苦,反映了唐代宫廷妇女的不幸生活。
首句写她黎明扫地,已经暗示出了她的不幸——失宠当差。第二句,用班婕妤以秋扇见弃比喻君王恩断的典故,并把它化为宫女孤寂无聊的一个动作,不但自然和谐,而且有画龙点睛之妙。不言而喻,扫地宫女手持团扇徘徊,是因为她的遭遇与失宠的班婕妤相似。三、四句写宫女怨恨君王的心理活动。诗人并没有让她发哲理性的议论,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用如花似玉的容颜与丑陋的乌鸦作对比,表达了这位宫女此时此刻泣诉不尽的怨言:自己不但不如人,亦不如物。乌鸦尚能飞过昭阳殿,带来昭阳的日影,自己却得不到在昭阳殿内寻欢作乐的皇帝的一顾。
本诗无一字言怨,却写出了宫女万箭穿心的痛苦。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甚为恰当。这首诗是宫怨诗的上乘佳作。孟迟也有一首《长信宫》的诗与此诗极为相似:“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后两句也用了一个比喻:身在冷宫,不能再见君王之面,还不如轻盈的燕子,每到春天,总可以绕着御帘飞来。以燕子作比,显示怨情之深,也很恰切、巧妙。但就喻体(轻盈美丽的燕子和丑陋粗俗的寒鸦)来看,孟诗显然没有王诗寓意深刻。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作者所写的采莲少女们始终未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一、二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里,诗人运用比喻和铺陈的方法,以“荷叶”比“罗裙”、以“芙蓉”比“采莲女”,使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哪为荷叶,哪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样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正在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忽然感到采莲女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诗人没有让画的主角(采莲女)出现在画面上。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如此结尾,给人留下悠然不尽的情韵。
春宫曲
【唐】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首诗的题目是“宫曲”,但是全篇并没有怨恨之意,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
“昨夜风开露井桃”,一开始点明时令,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有棵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放着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未央宫的殿前月华满铺,好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睦的自然景象。“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后面两句写了新人的由来和受宠的情形,这个卫子夫原本是平阳公主的歌女,因为善歌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暖暖的春意中,皇帝担心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足以见得对其关心。但是从“新承宠”三字,读者不难想到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也许正站在月华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然后暗自伤心。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中,“橘柚香”点明了送别的季节是在清秋时分,“醉别”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感情之深。“江风引雨入舟凉”写送别的情境,江风吹过,带来了一阵秋雨。“凉”字不仅写下雨让友人感到凉,而且写出了此时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这两句是实写。第三、四句转入虚写:“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作者想象友人的船在湘江上航行时的情况,通过“潇湘月”的视觉描写和“愁听清猿”的听觉描写,写出了友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这幅想象出来的画面,因为月色的笼罩、梦中猿猴的啼叫而富有朦胧之感,也更加深了离别时候的伤感。诗歌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看似写安逸悠闲的生活,实则吐露了诗人被贬谪的愁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清朗的夏夜,凉爽的风,潺湲的溪流,三五好友带着美酒,相伴着走进溪边的竹林。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不要说我们纵酒高歌是倾诉被贬谪的哀愁,我们心中那美好的情怀与向往,就像青山明月,从不曾缺失过。
夏夜,溪流,竹林,美酒。好友聚会,纵情畅饮。幽雅的环境,魏晋名士的风骨。作者却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一个斗志激昂、情怀悲壮的边塞诗人;一个要建功立业却仕途坎坷的盛唐诗人,在这惬意、凉爽的夏日傍晚,有好友相伴,有美酒可饮,被谪的愁苦只是不说而已,终究是难以释怀的。但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