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longge 03-25 12:42 506 阅读 我爱育娃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寻常的莲花到了宋代周敦颐的笔下便显出不寻常的风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寻常的莲花到了宋代周敦颐的笔下便显出不寻常的风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雍容富贵的牡丹相比,莲的清幽、高洁、雅致和遗世独立的个性,更见细水长流的君子之风。周敦颐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融合在其中,表面是赞颂莲的清香,实际却表达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人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正是古人历来所推崇的。

当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人们就很容易与自然惺惺相惜,休戚与共。哪一朵花正巧绽放了心中的情怀,哪一声虫叫唱出了曾经的忧伤与暧昧,那些潜藏在草木中的声音,似乎与人类的心灵达到了某种共鸣。鸟语花香,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人们心声的外放。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名作。写作此诗的时候,骆宾王因得罪武则天被收监下狱,故而此诗名为《在狱咏蝉》。秋蝉声声,骆宾王在监狱里听得阵阵心寒,一个“客”字意味深长。骆宾王觉得自己本不属于此处,却被关在牢中,所以他把自己当成客人。如此的心境,更禁不住蝉鸣。看到秋蝉黑色的羽翼,想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人无两度少年时,自己也曾和秋蝉一样高声鸣唱,可如今却被囚禁在狱中,一事无成。

这里的“白头”语意丰富。汉代卓文君因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写下“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骆宾王在此用“白头”,写出了自己不足四十岁鬓发花白的忧虑,也写出了为情所伤的惨痛,可谓一语双关。而这种黑与白的对比,不但令他伤感,也令闻者为之叹息。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第五、六句写的依然是蝉。说露水很重的时候,蝉因为蝉翼沾了秋露,所以没办法振翅高飞;风声呼啸时势力很大,那么小小的秋蝉,再大声的鸣叫也很容易被风声淹没。所以,骆宾王不禁对蝉感叹:“浊世昏昏,无人相信你的高洁,除了像我这样的人之外,还有谁能够知道你的心意呢?”此话似在对蝉低语,实则也是在安慰自己。蝉的心事没人知道,难道骆宾王的志向就有人明白吗?由蝉到人,层层递进,最终将蝉的处境与人的心境合在一起。诗作结尾丝毫不见浅浮之意,反而顿挫有力,沉思哀婉,可见功力深厚。

骆宾王写作此诗后不久便被释放。但他出狱后继续反对武则天当政,写下著名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人群起讨伐武则天。武则天看过他的檄文后,非但不怒,反而大赞其文采斐然,并感叹这样的俊才流落在朝堂之外,甚至成为逆贼,实在是宰相的失职啊!可惜的是,骆宾王投身反叛军,最终兵败身亡。但也有传闻说,他逃到山里隐居,九十岁大寿而终。不管身后传说有多少种,他生前并没有得到重用。当然,若是愿意服从武则天的统治,以骆宾王的才学,自是不必只让秋蝉来听他低吟浅唱的。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但其实“咏蝉”也是一种文学传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古人常说“餐风饮露”,正是用蝉的清高,传达做人的风骨。而在唐诗中,最早诞生的一首咏蝉诗,不是骆宾王的作品,而是出自虞世南之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緌”是古人帽带下垂,结在下颌的部分,类似于蝉的触须。垂緌是官宦、显赫人士的一种身份象征。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蝉垂下帽缨般的触角吸饮清甜的露水。第二句说,蝉长长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叶里飘出来,非常响亮。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两句给了合理的解释:只要身居高位,并不需要借秋风吹送,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虞世南的意思是:一个人志存高远,其人格魅力显著,自然不需要靠权势、地位来树立自己的声望。只要立身高洁,必然声名远播。

这首《蝉》被唐人列为“咏蝉三绝”之一。骆宾王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一种不得志的抱怨;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却显示出淡定的气质、自省的精神。难怪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认为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等方面均是上品。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所谓“诗言志”,正是这个道理。古人咏蝉、咏春、咏梅,其真实意图都不是为了描写单纯的自然,而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大自然的世界里,山川、江流、万物,都奔腾出一种永恒的气度,树木、虫鸟、花草,也都派生出无穷的理想和志趣。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是灵魂纯净、人格高尚的代表,“蜡炬成灰”常被用来形容无私的奉献,“落叶归根”则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在这些咏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陶渊明开创的“咏菊”诗。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菊花,没有牡丹的华丽,兰花的名贵,却常常以迎风傲雪之姿态,独得文人的喜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诗人从比喻入手,将菊花与陶渊明的气质迅速对接。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谧的菊花小院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象征,也是他躲避尘世烦恼的栖息之所。元稹说,绕着这个院子走了很久,这里菊花盛开,仿佛是陶渊明的住所,环境非常清雅。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还是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并不是因为我偏爱菊花,而是因为一旦菊花凋谢,自然界也便没有别的花好欣赏了。只此一句,便点出了元稹爱菊的原因。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

菊花历尽风霜,通常是百花中最后凋落的一种。许多温室里的花朵早早凋谢,唯有菊花,可以迎风傲雪,守候最后的绚烂。也因此,在百花凋零的季节,人们会偏爱依然绽放的菊花,欢唱她的风骨,颂扬她的坚强。而元稹在这后凋的菊花中,参悟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哲理,还有人生的操守和坚持。

可见,元稹虽是咏菊,却与骆宾王、虞世南他们一样,都是透过对吟咏之物的称颂,来寄托自己内心的理想与感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唯有准确捕捉到诗人的真实用意,才能真正解开咏物诗的谜团,打开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章评论

草木心声,志士情怀(三首经典情怀唐诗)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