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经典的十五首七绝(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一首广为传唱的名作。李白与汪伦相交甚笃,汪伦隐居在泾县桃花潭畔,李白常常到此访友。一次送别,李白写下这首简练质朴的小诗,情感真挚,语言巧妙,传唱至今。
历来称颂友情的诗篇甚多,此诗能够广为流传,在于手法巧妙又不失真挚动人。寥寥几句间,友情之真、相交之深、相见之喜、分离之憾尽在其中,浑然天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人本已行船离开,忽地听到岸上传来好友汪伦的歌声。不见其人,其情意却已传入诗人耳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诗人采用夸张手法,写桃花潭水之深有“千尺”,状似离题且无理。直至尾句,以此水“深”衬托情“深”,才让人恍然大悟。情之深重如水一般,恰到好处,可见诗人丰富灵动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为李白青年时期经过天门山时所作,时间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初次见到天门山,诗人兴致勃发,留下了这首豪迈壮阔的诗篇。
雄奇壮丽的天门山,在诗人的笔下更多了几分豪迈气概。全诗以“望”为诗眼,句句都是“望”之所得,却不显“望”字。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拥抱着奔涌的滔滔江水,像是江水将一座山撞开了一般,以“山”衬“水”,江水之浩荡汹涌跃然纸上。而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其道行之,以“水”衬“山”,水波遇到阻碍不得不掉转方向,将山之雄浑奇绝凸显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三四句分别写“青山”“孤帆”,青山静立巍峨,孤帆飘荡渺小,动静对比,大小对比,景致的空间感、层次感由此产生。尾句一叶小船袅袅行来,又展示出悠远含蓄的意境。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为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时偶然听到笛声,触动思乡之情而作。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与“暗”字合用,生动地描写了笛声隐约,不知自何处悄然而至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惘然静寂的气氛。笛声微弱,本是不可能“满洛城”的,但诗人全身心地沉浸于笛声当中,用主观感觉夸张了笛声“散入春风”的悠邈不绝,侧面烘托了诗人静听笛音时的满怀思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一曲,自古即为伤别之作。此外,古人送别时也有折柳的习俗,以“留”“柳”之谐音寄托别情。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此夜”“何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本诗约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秋,是李白早年初出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在犍为县清溪驿,正准备顺江东下。此诗即为怀念亲友并向朋友告别。
此诗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千里长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而无堆砌之感,浑然天成,最后还融入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不愧为“千秋绝调”。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写诗人眼前的秋日晚景。首句以仰望视角写静态景物之美,次句则以俯视视角写江水动态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为全诗描绘出明朗优美的意境。从峨眉山月到平羌江水,秋月扬明辉之景跃然纸上。“月”虽只有“半轮”,却勾勒出一种青山吐月的美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从远景写至人物出场,描绘出一幅青年辞亲远游的画面。诗人乍离乡土,乘船沿江而下,不免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事,被唐肃宗拘捕治罪,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适逢朝廷宣布大赦得以免罪,诗人心情由悲转喜,放舟东下江陵途中创作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从白帝城乘船顺江而下,通过三峡后直达江陵的情景,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记录了沿途三峡的奇丽风光,表现了诗人遇赦之后的欢欣喜悦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首句描述诗人从白帝城出发时所见的景致,情景交融,将诗人遇赦之后愉快心境和江山壮丽山河融为一体,有种流丽飘逸之美。其中以“彩云间”衬托白帝城地势之高,以“千里”“一日还”形容江陵路途遥远与舟行迅速。诗人通过夸张的笔法将内心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描写了轻舟于三峡万重山岭间飞速行驶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轻松畅快的境界。沿途两岸猿声不绝,而轻快的小船却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耳目所闻所见浑然一体,诗人的畅快兴奋之情洋溢其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30)的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叙谈。孟浩然乘船东下后,李白伫立江岸,望着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写就这篇名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好友即将远行,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扬州,也多少透露了诗人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之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三、四句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而诗人仍望着帆影余波久久伫立,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及其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全诗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气势宏伟壮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为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身处扬州无法相送,从而遥想寄送之作,表达了对好友的同情与关心。
首句从眼前景色起兴,“杨花落尽子规啼”,暮春时节的杨絮飘飞殆尽,子规鸟声声哀鸣,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漂泊之感。“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好友被贬,心中忧愁思虑与杨花鸟啼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片“愁”意。五溪一带当时尚属荒蛮之地,而“过五溪”则更加突出了好友贬所的艰难境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诗人身居扬州,无法与好友相见送别,只好将对友人的关心与慰问托付明月。明月仿佛邮驿一般,可以寄送诗人的情感,同时月随人走,将一路伴随好友前行。风与月都不再只是眼前之景,而已成为情感传输的通道,传达着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因此,全诗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再局限于对谪宦生涯的同情,更多是友谊的光辉散发出的温暖慰藉。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首句写香炉峰美景。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长练一样悬挂在山的前面。瀑布是动态的景象,但诗人的“挂”字,以静态写动态,远望仿佛静止了一样,与“遥看”的视觉角度相呼应。
“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瀑布水势浩大,仿佛有三千尺的水流飞流而下。一方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山峰的陡峭,从不同角度突出了瀑布的壮观。“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像是天上的银河落下了山崖之间,这句比喻看似夸张,实际又符合瀑布的种种特点,以“银河”作比,更加深了景色带给读者的震撼。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本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李白奉诏作诗赞美贵妃的容姿,获得了玄宗和贵妃的赞赏。
首句以云霞比衣裳,以花比容貌,把杨贵妃描绘得宛如身着霓裳羽衣的仙子。“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写因受春风露华润泽,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此处暗喻贵妃爱君王的恩泽之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句,诗人的想象更升腾至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看似一种选择,实际上十分肯定,意为如此美艳绝伦的花容,恐怕也只有在仙境才能看到了。诗人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十分精妙。
清平调(其二)
【唐】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专门描写杨贵妃之美,仿佛是特写镜头。起句用暗喻将杨贵妃写成一枝带有香露的牡丹花。杨贵妃体态丰腴,容貌艳丽,身上有浓郁的香味,因此这种比喻很有神韵。次句用对比的手法强调唐明皇和杨贵妃是在现实中享受风流情爱,而楚王梦中的寻欢作乐是无法相比的。后两句再用历史上著名的后妃美人赵飞燕来比拟杨贵妃。而且赵飞燕还必须借助精心的化妆打扮才勉强可以,更突出杨贵妃之美貌无与伦比。
清平调(其三)
【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首诗将牡丹和杨贵妃以及君王相互糅合,融为一体,第一句将名花牡丹与绝代佳人相融合;第二句写君王的欢愉,用“带笑看”三个字贯穿三者,将牡丹、贵妃、唐明皇合三为一。第三、四句描写君王在沉香亭与贵妃共赏牡丹,胸中忧愁全无,人倚栏杆、花在栏外,这种优雅的状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可以说每个字都很金贵,这在当时,也深受帝王和贵妃的欣赏和喜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江城时游黄鹤楼所作。
“一为迁客去长沙”,说的是西汉的贾谊受到权臣的诽谤,被贬官到长沙,而李白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此句是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暗指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辩白之意。尽管政治上遭受打击,但诗人仍然心系国事。“西望长安不见家”,在流放途中,诗人也不忘西望长安,表达了他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被贬之人来说,长安十分遥远,望而不见。此时,满心惆怅的诗人听到黄鹤楼中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又备感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品。此时社会一片繁荣昌盛,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比较昂扬振奋。李白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诗的前两句,点出作客之地,即“兰陵”,把它跟美酒联系起来,一扫令人沮丧的异地他乡的凄楚之感。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香加工浸制的,带着醇浓的芳香,盛在晶莹剔透的玉碗里,看起来就像琥珀那般光艳。诗的后两句,可谓是既在人意中,又在人意外。它与前面的描写遥相呼应,也是情感发展的自然趋向,乍一看是写愁客的题目,可诗人却将它描绘成另外的一番景象,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那思乡之情已经被兰陵美酒冲淡了,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这是此诗不同于其他羁旅之作的地方。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诗当是李白隐居安陆(今属湖北)时所作,表现其爱好天然环境和自由生活的天性。
诗从有人询问李白“栖碧山”的原因开端。所谓“何意”,大概指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因而要隐居。李白觉得自己的志趣,别人很难理解,何必多费口舌,所以“笑而不答”。“心自闲”,是说自己并非故意遁世,也无俗事牵念,心境十分恬静安闲。那又为什么要山居呢?后两句算作回答。“桃花流水”,说山间春景之美,用语十分自然,又切合居处有“桃花岩”地名。“别有天地”,说这里恍如仙境,无世上之尘杂嚣闹事,简直就像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写来颇自得其乐,全然不管旁人怎么看。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叙述诗人和隐士在山中对饮的快活景象,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狂士与 “幽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
全诗彰显着李白特有的直率天真,一句“一杯一杯复一杯”,几乎写活了自己与友人对饮时的恣情欢纵之态,只是一杯酒,便足以映衬出诗人的热情、大方、率直、爽朗的个性,其意之真,其境之趣皆跃然纸上。而最为后人称道的,更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我现在喝醉了要睡觉,你先回去吧,明天如果情味犹在,不妨抱着你的琴再来举杯对酌。这样的话怎么听也不像一个成年人,但在诗仙这里却活脱就是他真实性情的展现。都说李白狂傲,不拘小节,只此一句诗便可深知其真了。
这首诗本为古代歌行之作,但奈何李白从不局限于某种诗的形式,作诗如做人,意之所到,兴之所起,他所享受的就是这种大气飞扬。正因这样的事实,李白才胜于脱口而出、率然天真,才能诗兴超脱,诗味出众,使得这首诗成为后人眼中意味神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