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longge 02-12 11:56 阅读 我爱育娃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诗人因参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诗人因参加革新被贬朗州,在此种境况下,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气势宏伟,意境壮丽,不仅表现出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用一首非同凡响的秋歌,歌颂难能可贵的精神,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首诗一开篇,就以一轮起笔,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诗人认为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这里选择了秋天的典型事物“一鹤凌云”,这种别致的景观,展现出秋日里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再加上凌云的鹤,更让人有秋高气爽的感觉。最后一句“便引诗情到碧霄”将诗人心中激荡澎湃的诗情爆发出来,直冲云霄。诗中没有悲凉的气息,诗人将自己的情志和想象驰骋于碧空,将“实”和“虚”融合在一起,收获了励志冶情的美感。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牡丹诗。题为“赏牡丹”,诗人却没有从正面来写牡丹的姿色,而是通过芍药、荷花的对比,以及观赏者的反应来衬托牡丹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芍药妖艳而品格有伤,荷花素净却少了风情。前两句采用衬托的手法,为主角牡丹的出场作铺垫。第三句“唯有牡丹真国色”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牡丹绝世独立的风姿,流露出诗人对牡丹的偏爱。“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虽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但可以想见其无与伦比的姿色,使得全京城的人们都为之轰动,竞相品赏。“动”字巧妙,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

其实,花木本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和烘托的手法赞颂牡丹,蕴含着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全诗短短四句,囊括了三种名花,并对其做了品评。为了突出牡丹的品格风韵,诗人不惜贬低芍药、芙蕖,使人印象深刻。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行人如织的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和野花,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一丝荒凉偏僻之感。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将目光转至承载了无限历史沧桑的乌衣巷。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再点上一个“斜”字,更凸显了日薄西山的寂寥、惨淡之景。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已经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的环境氛围,为后面感发历史兴叹做好了铺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两句将笔触从静止的景物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诗人由飞入百姓家的燕子,不禁引发无限历史怅想,今天的燕子也许是当年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旧燕之后吧,而如今的乌衣巷却已成为普通的百姓人家了。通过对比,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强调了历史变迁的不可捉摸。“寻常”二字,更是突出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抒发了诗人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含蓄蕴藉,富有历史的哲理,读来余味无穷。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回洛阳,途经金陵,写下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题为《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全诗描写了石头城山水明月和城墙的荒凉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人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江山如旧、故城荒废的画面,将读者置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中。江潮如昔,依旧寂寞地拍打着古老的城墙,那声音仿佛在哀叹已经逝去的昔日繁华,弥漫着浓重的历史感。“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夜色降临,秦淮河以东,那轮清冷的圆月虽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却依旧恋恋不舍地爬过城墙,窥视着昔日的宫殿。后两句描写石头城内所见的景象。横贯金陵的秦淮河,是六朝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娱乐之地,这里曾是纸醉金迷的不夜城。如今却唯有旧时明月还依恋这里曾经的繁华,给人以无限苍凉之感。

本诗写旧都的没落荒凉,借六朝繁荣富贵皆归乌有的历史现实抒发诗人怀古之感,并含借古鉴今之意。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竹枝词二首》其一,句句含情脉脉,极写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和隐隐担忧,以双关手法收束全文,意趣丰富。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运用起兴手法,描绘春意盛景,岸上“杨柳青青”而江水平静,勾勒一幅春江美景。“闻郎江上踏歌声”承接上句,妙龄少女踏青忽然听到江上男子歌声,“踏”字形象写出歌声从江上传来,在安静的环境中更加凸显。前两句一静一动,静景衬托歌声,烘托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后两句巧用谐音“晴”与“情”谐音,“东边日出”意寓天晴而“西边雨”意为天阴,看似说天气实则叙情,一语双关,含蓄表露男女情爱,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和乐天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是一首呼应白居易《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的唱和之作,约创作于唐大和三年(829)前后,也是通过描写深闺女子的愁绪,暗含对自身境遇的哀怨之感,但两首诗的表现方式却各有不同,值得玩味。

“新妆宜面下朱楼”写女主人公浓妆艳抹打扮一新步下红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讲究,因为心情好的时候才会认真梳妆打扮,所以这里也暗示了女主人公一丝喜悦的心情。“深锁春光一院愁”,第二句笔锋一转,是说下得楼来,满眼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大好春色无人同赏,更生出寂寞愁思。“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愁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排遣郁闷。就在她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沉浸在愁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也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同时,也意味着她的处境如深锁庭院的花儿一样,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情的蜻蜓。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唐永贞元年(805)秋天,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写下此诗。

这是一首咏叹月夜湖光山色的写景诗,情致清奇,诗风秀丽,兼得美景与雅趣。

开篇“湖光秋月两相和”,写夜晚时分湖面波澜微起,水波荡漾闪动着银光,与天上的明月相交融,安详静谧,充满和谐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此句写静景,无风的时候,水面平稳,像是还没有打磨好的镜子,朦胧缥缈。一动一静,洞庭的两种风貌纳入眼底,生机勃勃,相得益彰。

“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向远处看去,洞庭湖山水相依,翠色喜人,赏心悦目。“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白银盘中的一枚青螺。诗人以“白银盘”比湖水,以“青螺”比山之倒影,不直接写山水美景,而另辟蹊径写山水之影,清新脱俗。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浪淘沙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此诗为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九首中的第一首,借对黄河的描写,演绎了古代的神话传说。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蜿蜒前行,携带着万里的沙尘。“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涛滚滚如飓风掀簸来自天涯。开头两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写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神话观,也是诗人借景言志之语。牛郎星和织女星本是天上的星宿,正如诗人自己在朝中高高在上的地位,如今诗人被贬谪至此地,生活境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诗人内心的志向。诗人依旧畅游天地,以自己的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将“黄河”与“银河”作比,也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浪淘沙九首(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八首。在本诗中,刘禹锡充分运用了比兴言志的艺术手法,以浪淘泥沙喻人生境遇,又以沙底的真金自比,表现出勇者无畏、愈挫愈坚的英雄气概,更道出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切感受。通篇语言浅近,似随口道出,而又多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情辞慷慨,气骨凛然,是后世传诵不绝的名句。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贞元十一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重新起用他和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他从朗州回到长安后写下这首七绝诗,辛辣地讽刺当权者,后来,他和柳宗元均被派到偏远地区当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前两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写观花盛况。京城的道路,一路草木繁茂,尘土飞扬。烘托了一种热闹的气氛,我们可以联想到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看花人接踵摩肩的热闹场景。“无人”句子,写赏花回来的人。“无人不道”四字,反映了人们心满意足的心情和愉悦的神态。虽然没有一字提花,但从赏花人言谈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桃花开得美丽繁茂,写得非常巧妙。诗人表面上写赏花人,其实暗指那些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人,他们为追得荣华富贵,忙碌奔走于权贵之间,就好像人们热闹看花一样。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的桃树,在十年前诗人在长安时还没有,都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栽下的。而这千树桃花,代表了十年来靠投机取巧走上仕途的新贵们。不想十年光景,攀附权贵的人多了,投机取巧的新贵也多了,这表露了诗人强烈的嘲讽。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此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大和二年(828),由于裴度、段文昌等人的举荐,刘禹锡被调回朝中任主客郎中。其年三月,桃花盛开,诗人再次来到玄都观,并写下这首诗,诗前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将两首诗创作的前前后后解说甚明。字里行间,充满了触景生情的感怀之意,更寓有作者对昔年权贵的辛辣讽刺和始终如一的斗争精神。

上次“自朗州承召至京”到这次再来,其间过了十四年,世事已大变,皇帝就一连换了四个。宪宗、穆宗、敬宗先后为宦官所谋杀和挟持。打击政治革新派、培植同***势力的权相武元衡已死,当年红极一时的新贵们也纷纷“树倒猢狲散”。刘禹锡重回长安,官职虽稍得恢复,内心却积愤未释。他重游了玄都观,只见当年灿若红霞的桃花林,如今已荡然无存,“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于是写了这一继“前篇”的、讽刺更为辛辣的续篇。

“百亩庭中”,“百亩”虽非实数,但面积很宽广是肯定的,否则怎种得下“桃千树”呢?“半是苔”,可见已不再有游览的人了——人迹罕至处,才生青苔。“桃花净尽”,正面说出“荡然无复一树”。“菜花开”,这是兔葵之类杂生的野菜花。两句写出庭院中满目荒芜景象,今昔盛衰对比十分强烈。第三句,问得尖锐。很明显,这是借“种桃道士”讥讽培植***羽的执政者:如今你自己也“归”于地下了吧?而我这个屡遭打击的人今天却再度来了。感慨、快意、蔑视、嘲讽,皆蕴含其中。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竹枝词九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

这是一首带有民间色彩的情歌,是以女方身份来写的。前两句写蜀江一带春天的美好景色:仰望岸边山上,开满山桃红花;俯视江中碧绿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这当是女子对眼前所处环境的描述。后两句则写女子所抒发的情怀,那是恋情过后的怨恨:情郎对自己好时,浓情蜜意,就像怒放的山桃花一样,红红火火,只可惜开得盛也衰得快,热情一过,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自己由此留下的愁怨,却像这春水一样,无穷无尽,永远流个没完。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评论

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经典的十二首七绝)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