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longge 02-02 15:28 阅读 我爱育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是初唐时期一位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是初唐时期一位天才诗人。

王勃出生在绛州龙门的望族,爷爷王通是隋代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哥哥王勵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难易程度、还有录取人数都有区别。相比较而言,进士科比较难,在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如果三十岁考中了明经,那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了,如果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算是比较年轻的了。如此看来,王勃二十岁考中进士,那真算得上少年天才。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影响下,天赋异禀的王勃当时很快名声鹊起。

《王勃传》记载,他六岁就能写出文辞俱佳的文章,相当于小学一年级就能写出高考优秀作文了。九岁的王勃已经熟读《汉书》,阅读之余,他对《汉书》研究专家颜师古所作的注解有许多不认同的地方,数日著了《指瑕》10卷,来挑颜师古书中的错误。大约十六岁时可能因为他“神童”的名声太大,朝廷特别准许他参加制点考试。

根据资料记载,制科是一种不定期的考试,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中大臣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亲自主持面试,这是专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

王勃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收到任命文书后,王勃从老家龙门来到了帝都长安。刚到没几天,他就被沛王李贤召到府内做修撰官,其实就是皇子的“秘书”,是个美差,年少的王勃满心欢喜。可是,天才的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王勃因文采成名,也因文采遭祸。

当时,长安的年轻人流行玩斗鸡游戏,沛王和他的弟弟英王都是斗鸡好手。一天,两人约好大战一场,比个胜负。赛前,沛王让王勃写一篇文章助威,挫挫对手锐气。王勃欣然接受任务,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就是给英王下战书,这篇战书效果很好,沛王很高兴。可是没承想,王勃引以为豪的这篇战书却触犯了当朝皇帝唐高宗的敏感神经。在这位皇帝父亲眼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小孩子游戏中的戏谑之说,而是挑拨皇子关系的文章。当即,王勃就被逐出了王府,不久之后,长安也待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十九岁的王勃背起行囊,离开了伤心之地长安,到四川、重庆一带漫游,之后辗转南方。这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应该作于在长安的这几年,这一段时间是王勃人生最为顺利的时期,因此,诗歌虽然写送别,但并没有哀愁和伤感。

诗题中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题目的意思是,一位姓杜的好朋友要离开长安去西南地区任县尉,这一别不知有没有再相见的机会,王勃以诗赠友,祝福、激励好友。

“城阙辅三秦”,“城阙”指的就是帝都长安,“三秦”是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一带,秦末时期的项羽曾把这一带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其为三秦之地。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城,我在这里送别好友。

“风烟望五津”中的“五津”指蜀地的五个渡口。易地之远,迷漫着风尘烟雾,极目远望也看不清楚蜀地在何方向。

杜少府到蜀州去做官是背井离乡,王勃留在长安任职也是离乡游子,两人实质上都是为了工作、为了理想而“宦游”。王勃以此来宽慰即将远去的朋友,以减轻他的离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景也带来了淡淡的离别伤感。颈联笔锋一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领联的伤感,用昂扬的诗句展现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鼓励好友乐观面对人生,不必在分别时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指的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庭兰,“董大”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用他的姓加上他在家族中的排行形成的一种称呼。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告别,对于古人而言,每次告别都意味着空间上的隔山隔水和时间上的相见无期,所以,那种离别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放眼望去,只见离天的乌云遮蔽着天空,太阳也只剩下一个昏暗的影子,激列的老风呼啸而过,南下避寒的大雁匆匆而去,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天地一片幽暗苍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路漫漫,生死未卜,诗人却说:不要担心前方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这是诗人对朋友最好的祝福,也是深沉的勉励。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考中进士,然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官职,主要的工作就是校期书籍、订正说误。这当然不是王昌龄的理想所在,而且考中之后的几年内他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于是在七年之后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考中之后,改授汜水丞,这也是一个小官,记水在河南荥阳,现在只是河南荥阳的一个镇,汜水丞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的副县长。

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之后,因获罪被降职发配到了岭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赦免,第二年回到了长安,当年的冬天又被任命为江宁丞,江宁位于现在的江苏南京。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王昌龄在江宁送好朋友辛渐回洛阳的时候写下的。

“寒雨连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雨就像诗人心中的愁苦,连绵不断,凄凄冷冷。诗人送别朋友,看到山也是孤独的,就像自己孤身一人客居他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原来辛渐此行的目的地是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王昌龄这次来江宁之前曾经在洛阳逗留了很长时间,迟迟不肯赴任,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和怀疑,恰逢老朋友要回洛阳去,那就托他给洛阳的亲友带个信吧,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那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这一句出自南朝诗人鲍照的“清如玉壶冰”,经过作者化用,变成了千古名句。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二十四岁的时候离开了四川老家,顺着长江东下,开始了他的游学求官生涯。在湖北安陆一带,李白一住十年,就是在这十年期间,李白结识了襄阳人孟浩然。在《赠孟造然》中,李白表达了自己对这位诗坛前辈的崇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当时的李白看来,孟浩然就像一座挺立的山峰,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让他顶礼膜拜。

这首诗作于李白在安陆的时候,公元730年,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扬州,就约孟浩然在今天的湖北武昌相会。临别时,李白写下了这首诗,送给他的偶像孟浩然。

对李白而言,即将东行的孟浩然就如同古代那位驾鹤的仙人,具有让人崇拜的风骨。

在湖北安陆寓居的十年间,李白曾多次与孟浩然游处,甚至亲自登门拜访,所以这里说是“故人”。因为要沿江东下,所以是“西辞”。

三月,孟浩然要去风景绮丽的扬州。

孟浩然这一次去扬州,正值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州的美景或许也使得诗人李白心向往之。

老朋友即将远行,李白的心中充满了不舍,老朋友乘坐的那条小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天的尽头,他还是不肯转身回去,看着看着,只剩下那滚滚的长江向遥远的天边自流淌着。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天,二十四岁的李白出川,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沿长江东下,经重庆的巫山、湖北的荆州、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西的庐山,在这一年秋天到了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第二年春天,李白离开金陵,准备前往扬州,这首《金陵酒肆留别》就是作于这一次离开金陵的时候。

李白生性豪爽,轻财好义,一掷千金,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所以朋友遍天下。从头年秋天到这个春天,也就半年的时间,李白已经在金陵结识了很多朋友。临别之际,金陵的朋友们都赶来为他饯行,这首赠别诗就是写给他们的。

江南春光让人陶醉,不忍离去,金陵酒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更是让李白流连忘返。

风光大好,人又美丽热情,这露能让人忍心离去。

送行的和被送的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南京下临长江,他们离别的小酒店或许就在江边。长江之长,众所周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非要问一问东流的长江水,那离别的情意和它相比,到底哪个短、哪个长。这看上去有点不可理喻,长江又不是人,怎么作答呢?情意本来不可以量化,把二者放到一起,却又分明让人能够感受得到那离别情意的绵长。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朋友大多都是诗人,只有一位比较特别,他就是汪伦。汪伦是什么人?古书上说他是泾县的一位“村人”,即乡下人、农村人。

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到泾县游览桃花潭,当地人汪伦热情招待,不但陪同游览,而且把自己家酿的美酒拿出来款待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又来送行,这让李白大为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感激之情。

我李白坐上小船,正准备出发,忽然从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这歌声是谁唱的呢?又是为谁而唱的呢?原来是汪伦赶来为李白唱歌送别。

桃花潭是李白这一次泾县之行的游览对象,在泾县县城西南一百里,古书上说,桃花潭水深不可测。李白在这里说它“深千尺”,是形容非常深,桃花潭的水已经够深的了,但是如果跟汪伦对我的深厚情谊相比,还是比不上的。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的送友之作,数量不少,这首《送友人》到底所赠者何人?诗里没有交代。据明代人曹学佺的《蜀中广记》记载,这首诗应该是赠给四川内江人范崇凯的。

这个范崇凯又是什么人呢?据资料记载,他是开元年间的状元,特别有文学才华,他向唐玄宗进献的《花萼楼赋》被誉为“天下第一赋”,他的家乡人以此为荣,就把家乡的一座山改名为“花萼山”。他的弟弟范元凯也有文才,当时兄弟二人被称为“梧冈双凤”。

除了这首《送友人》之外,李白还曾经为范崇凯写过其他几首诗,其中有两首叫作《赠范金卿》,诗里表达了自己对花亲凯的崇敬之情。

青山横卧在城的北面,白水流淌在城的东面,一个城市,有山有水,于是便有了灵气,这样清明的风物,本应该让人流连忘返、深深地陶醉,可是让人伤怀的是老朋友即将离去。

老朋友从这里离开,从此踏上了万里的征途。

被送的人,就像那漂浮的白云一样,心神不定;送行的人,则像那薄幕时分的大阳,迟迟不肯落下。

尽管不忍离去,但是离别已经势在必然,所以挥一挥手,从这里走吧,但是马儿也好像不忍离群,所以萧萧长鸣。马都这样,那人呢?更是不忍离别了。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两京已经收复,但是社会局势依然动荡不安。经此巨难,国家元气大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短短数年,竟不知有多少生离死别在不断上演,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杜甫在这一年的春天,从洛阳返回华州,在途中与自己昔日的好朋友卫八重逢,悲喜交集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卫八处土》。

“处土”指的是隐居的人,那么诗人的这位朋友应该是隐居不住的,只是他的具体身份现在已无以每知,只知道他姓卫,在兄弟当中排行第八。

“参与商”指的是天上的两个星宿,参、商二星,一在西,一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我们的一生中多有离别,而一经离别,就像参、商二星,难以相见。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今日的重逢才这样难得。

数载未见,如今二人皆是鬓发苍苍。战乱更迭,最关心的便是亲友的安危,当问及老朋友的现状时,却听闻有大半都已不在人世,这样的消息让诗人顿感沉痛灼心。

友人半零落,天人永隔,而今日之重逢真的是让人在沉痛之余也充满庆幸,所以诗人感叹道“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思是:怎么会想到二十年后我还能再次来到你家做客呢?

“普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想当年我们分别时,你还没有成婚,候忽数载,如今却是儿女成群了。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友人的儿女彬彬有礼地询问自己从何处而来。

卫八让自己的孩子准备好了美酒;卫八冒着春雨剪下鲜嫩的韭菜作为菜肴;新煮成的掺着黄米的米饭。有酒有菜,饭香缭绕,这样的招待,自然而又周到,体现了二人友情之深厚。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因为感慨于会面的艰难,所以二人并没有浅斟细酌,而是一口气喝了十大杯酒,主客二人内心的激动可见一斑。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从前与现在的一切,好像都在一瞬间交会于眼前,这中间的倏忽数年,诗人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看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如今与自己的老友把酒对谈,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最后两句写得低回婉转,让人感同身受。适逢乱世,零落辗转,期待再见,却不知人事起伏,再见何期。“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两句可谓千回百转,蕴纳无限感伤。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图师的六世孙,可谓出身名门,虽然到他的先祖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但许浑始终追求建功立业,具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史料记载,他“幼颖悟,善诗词,顷刻千言,出人意表”,自小便具有过人的才能。

少年时代的许浑因为家境艰难,还曾经“隐读”于苏州洞庭西山,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读书不辍、壮志不已,为以后的文学创作与仕进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晚唐,科举黑暗,吏治腐败,许浑屡试不中,直到年届五十,才勉强得了宣州当涂县县尉这一官职,所以才会有《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中的“一尉沧州已白头”之语。

晚唐时期的朝堂环境非常黑暗,许浑也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实现经世济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官场的黑暗又让他失望至极,所以许浑几次归隐又几次出仕“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的“谢亭”又叫“谢公亭”,位于宣城北面,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宣州担任太守时所建。因为他曾经在这里送别自己的朋友范云,所以自此以后,谢亭便成为宣城的送别之地。李白曾经在《谢公亭》中写道:“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而且他曾多次登临谢亭,并在这里为自己的叔叔李云饯别,写下了为我们所熟知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歌第一句“劳歌一曲解行舟。”写友人乘船离去的情景。在古代,离别的时候,有以歌相送的习惯。送别之歌一曲方罢,友人就解开缆绳,登上了远行的小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友人登舟而去,诗人的目光也随着友人题向远方,只见两岸青山巍巍、红叶如灿,这样亮丽的颜色在眼前铺展开来,本是乐景;江水浩荡,水流湍急,那小为行得迅疾,友人因此渐行渐远,却为哀情。

“日暮酒醒人已远。”送别友人以后,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在谢亭之上,独酌独饮。就着满怀悲伤,诗人很快一醉不起。直到太阳落山,诗人才悠悠醒来。此时此刻,天空飘起了雨,江面上一片迷蒙,自己的朋友也早已行至远方,踪影全无。

“满天风雨下西楼”秋雨淅沥,秋风寒凉,亭下是滔滔江水,身旁是茫茫江雾,一天一地的凄清中,只有诗人自己黯然神伤、默默无言。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章评论

适合离别的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