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经典诗词鉴赏(刘禹锡八首七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官,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白居易赠给他一首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于是他写了这首诗酬答白居易。
这首诗是诗人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同时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人以酬答白居易的名义,描写了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因此他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23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达自己既惆怅又达观的心态。“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自己并没有消沉下去,还劝慰和鼓励白居易。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经湖北时所作,全诗借古讽今,意在警告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不要破坏百姓的安定生活和国家统一。
本诗前四句记咏西晋郭濬征讨东吴的战绩,后半部怀古讽今,即山川形势不足以凭恃,国家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全诗开篇即以郭濬“楼船下益州”的史事写起,画面雄壮开阔,长江上浩浩荡荡的战船与石头城黯然失色的王气形成了鲜明对比。益州金陵相距甚远,“下”字表明速度之快,渲染出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的情势。颔联是对战事经过及结果的进一步描写,想当年东吴为了阻挡敌军,即使在江面连起百丈锁链,也难免被融化沉入江底和最终投降灭亡的结局。诗人在前四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战事的前因后果及战争情况,虚实相间、气势恢宏。
后四句抒发对现实的无限感慨。安史之乱之后盛唐的荣光已逐渐褪去,统一的唐王朝正遭受着藩镇割据的威胁,诗人内心忧虑,在眼前景色的感染下,追忆过往的历史,不禁感叹人间的兴亡盛衰。“依旧”二字更是强化了江河如旧、人事全非的历史感。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而诗中的“君”,指的是诗人。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看黄菊”和“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铺垫,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也就尽在不言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诗人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喜爱,也映衬出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平蔡州(其一)
【唐】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唐元和十年(815),淄郓藩镇李师道派人在京城刺杀宰相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结果武元衡死,裴度重伤;唐宪宗对藩镇的猖獗行为勃然大怒,开始着手大力平藩。元和十二年(817),由宰相裴度主持,唐军在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李愬的率领下雪夜奇袭蔡州,活捉割据抗命的藩帅吴元济,一举讨平淮西。这次大捷使远在连州的刘禹锡喜不自胜,立刻向朝廷上了《贺收蔡州表》。他意犹未尽,又一连写了三首《平蔡州》诗来歌颂唐朝军队将士们的胜利,这是第一首。
刘禹锡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极为深远,即便是身遭贬谪,也一直心系庙堂。早在“永贞革新”之时,他就坚决主张削平藩镇。平定蔡州之胜利使诗人狂喜不已,更是视本诗为其得意之作,他甚至罕见地表扬了自己,将《平蔡州》三首与韩愈的《平淮西碑》、柳宗元的《平淮夷雅》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可以并传不朽。诗人远在连州,自然无缘亲睹被收复的蔡州的情形,因此诗中所写情景多借助于想像;又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以村夫野老代言,既通俗流畅,又精炼传神,富有乐府民歌风味。虽然并非即目实录,诗人那种真诚的喜悦之情和拥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却纯粹出于自然,绝非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可比。
松滋渡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刘禹锡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贬连州刺史出京,到宝历二年(826)冬应召还京,共计二十二年。其间曾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这首诗应是长庆元年(821)冬末春初赴夔州仕途中所写。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
“渡头轻雨洒寒梅”,先写松滋渡头的景色。细雨霏霏,洒落在寒梅之上,虽然美但不免使人产生凄迷之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迷惘的气氛。“云际溶溶雪水来”,积雪消融,雪水从云间奔涌而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缅怀秦楚旧事,并写所见陆上之景。“楚望”,扣紧诗题“望”字,写小洲上青草生长繁茂,模糊了诗人的视线。诗人在此并不仅仅是追叙史事,而且以山川为见证,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写巴蜀道路之幽险,旅客之哀愁。“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以写景句作结,其实是对前途的展望,蕴含深刻。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写景入手,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汉寿城春望
【唐】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本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诗人面临古城荒凉破败的景象生出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
本诗写诗人春天游览古汉寿城时所见所感,虽写春景却并未过多着墨于春天繁荣清丽的景象,而是着眼于荒祠古墓,刍狗石麟、断表残碑等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凄冷的春景,表达了世事变化无常的主题。
首联写汉寿城的总体观感。春天到来,古城周边野草丛生,荒祠古墓前长满荆棘,当年风光无限的楚平王与伍子胥葬身之地如今却如此破败荒凉,令人唏嘘。颔联写人的活动。田里的牧童正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看着墓前的石麟,议论纷纷,仍是一派凄凉景象。颈联细致刻画古城中的断壁残垣,经过长年累月的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只有碑文仅可辨认,给人以沉重的历史兴亡之感。面对如此荒凉破败的情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不知什么时候又将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也许又将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吧。诗人因改革失败被贬,但从末句所表达的情绪来看,并未丧失信心,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事的变化,改革的事业终会出现转机,在凄凉黯淡的氛围中流露出一丝积极昂扬的精神,呼应了“春望”的诗意。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唐】刘禹锡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刘禹锡送好友李播赴蕲州(今湖北蕲春)任刺史时所写。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楚国境内的蕲水县路途不是很遥远,登高远眺,青山白云,傍晚的景色非常秀丽。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用薤叶编织的凉席能照见人的影子。满满地斟一碗松花,尝尝新茶的味道。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在楼中酒兴大发,是因为明月当头;在江上诗兴大发,是因为晚霞满天。
“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有北地的朋友引领着,早早地将年轻人带到京城。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夏初。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首联叙事,介绍诗人与友人因贬谪相遇相别的经历。“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颔联以典故入诗,以典明志。西汉贤相黄霸出任地方太守而誉满天下,自己与之境遇相异,表达诗人的自嘲与无奈,而柳下惠三次遭贬的处境又与柳宗元相似,此联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颈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大雁归去,猿啼断肠,以“雁”和“猿”的离别意象,突出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和屡遭贬谪的愁肠百结。“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尾联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深稳绵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