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经典诗词大全(白居易十首经典七绝)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主要描写了曲江池畔秋天的美景。当夕阳西下,一道柔和的余晖照射在江面上。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江水看上去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橘红,煞是美丽。此处的“瑟”与“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的意境极富色彩美感。仅仅十四个字,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莫名生出向往之情。可是在诗人眼里,最可爱的还是“九月初三夜”的江面,岸边草叶上的滴滴清露像一粒粒珍珠,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恰如一张精巧的弯弓,斜挂在天边。诗人用“露珠”“弯月”构成一种美丽的夜景,与之前的暮景相对接。暮色映照下的江面和夜晚的月牙露珠,同样美得令人心动。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写得意境深邃,极其富于情趣。
开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点明了诗人登山时春天已过,正是百花凋残、芳菲落尽的时候。但在高山古寺之中,竟遇上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灼灼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向人们宣告,不是所有的芳菲都已落尽,而这边的风景恰恰独好。接着,诗人以“长恨春归无觅处”句,暗寓了在登临之前,诗人就曾为春光的匆匆消逝而惆怅失望。所以当这始料未及的一片春景闯入眼帘时,顿时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欣喜。这里的“芳菲尽”与“始盛开”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写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跳跃,此刻正是由一种惆怅的惜春落寞之中,突变到眼前一亮的惊喜当中。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折射出这片才开始盛开的桃林,给诗人带来一种突然步入桃源仙境之中的那种特殊的错位感,是一种空前的精神享受。
后宫词
【唐】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曾蒙君王临幸恩宠的女子。也许是一次,也许是多次,总之皇帝曾经给过她温存和希望。可如今虽然容颜未老,却已被遗忘在深宫的角落里,每日望穿秋水,夜不能寐。多少个这样的寂寞深夜,她暗自悲泣。“泪湿罗巾”说明哭得悲伤,更说明哭的时间之久。正当她愁苦难禁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歌舞管弦之声,此时君王正在那边与新宠寻欢作乐,显然他已经忘记,这里还有一位女子在痴痴地等着他。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女子如花正盛,红颜未老,正是青春好年华,然而这种恩情却无端断绝。伤心绝望的女子,整夜以帕拭泪,还在期待君王在歌舞散尽之后会想起她来。于是,盛装打扮,浓熏翠袖,斜倚着熏笼,以期随时得到君王的召幸。然而,她一直等到天明,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从满怀希望,到苦等的失望,再到天明的绝望,一路柔肠百转。
这首诗细腻入微地表现了一个失宠的后宫佳丽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同时倾注了诗人对女子的无比同情。
紫薇花
【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这首诗的诗题又名为《直中书省》,白居易在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作于他赴任杭州刺史之前一个紫薇花盛开的日子。
诗中通过对丝纶阁、钟鼓楼的叙述,既表现了宫廷的景致特色,也暗示出了自己夜晚“独坐”的原因,原来是他正在宫中的丝纶阁值守。诗人因没有什么文书可写,也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就会觉得周围更加寂静,因而听到不远处钟鼓楼上传来的刻漏缓长的滴水声,就显得更加寂寥悠长。而在这静夜黄昏的寂寞中,诗人孤闲独坐,无人相伴,也只能空对着紫薇花细细端详。由此,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目前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心中的郁闷。
全诗字句浅白、叙事清晰,在表情达意中不失幽默,读来富有情趣。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独处时的所思所感。全诗不仅韵味含蓄,而且构思精巧别致,以十分奇妙的想象,表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愁和怀念亲人之情。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放假,民间穿新衣,互赠饮食,人们会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与元旦相似。但是在这万家团聚的日子里,诗人却在邯郸客店里形单影只,独自度过漫漫长夜。“抱膝”二字,体现出诗人的孤单和无助。灯影昏昏,影射出蜷缩的“影”。诗人抱膝枯坐,唯有自己的影子相陪,其深深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无须多言,早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瞬间将情感之线牵引到家乡。在这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没有正面去写“思家”,而是笔锋一转,来个巧妙的曲笔。想象此刻自己独在异乡,抱膝坐在孤灯前,深深地思念家人时,家人肯定也同样是深夜围坐在灯前,谈论、叨念着自己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诗人以猜想“家人”的活动,来反衬自己“思家”之情与家人高度契合。如此一来,不仅使这种思乡的情感扩大,而且更加真挚感人。全诗虽然没用使用如何绝美华丽的词句,但偏偏是这恰如其分、平实质朴的语言,更为深深打动人心,把那种羁旅之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闺怨
【唐】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在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中,兵士需要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的时间太长,衣物破损了,就要由家中人再寄去补充和更换,特别是御寒的冬衣。所以在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诗的首句“寒月沉沉”表明了时间正是深夜。此时深闺幽静,而且还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清冷。一个“静”字,让这本该是暖意融融的房间内显得十分冷清。接下来的第二句又将冷意继续延伸:只见珠帘外梧桐萧萧,在风中摇曳不停。这里的“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连下文“秋霜”,使文脉贯通,情感丰沛。第三句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她因手感到寒冷冰凉而知道是要下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行在外的夫君。可为什么是手先感觉到呢?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变得冰凉刺骨。秋霜将要到来则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天寒岁暮,秋霜欲下,可这冬衣尚未裁剪完成。她想到远方的征夫归来之日遥遥无期,天气转冷却没有棉衣裳御寒,所以愈加深深地担忧起来。于是,此刻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也传到了她心上。丈夫在外,不知近况如何?有无饥寒之忧?是否也如自己一样饱受思念之苦?诗人却什么也不提,只是写因手上的剪刀冰冷而察觉到天气的变化就戛然而止,剩下的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
全诗写得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含蓄地反映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深度影响。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里,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总是珊珊迟开。而等到牡丹盛开的时候,这一春的花事已将尽。所以历朝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人们喜欢花,但花期苦短,故而常常担心花落春尽,诗人犹甚。诗人在牡丹盛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惆怅”,或许是几天后的某个傍晚归来,发现刚刚有两枝牡丹花也即将面临凋残,便又担心起来,生怕明朝的风会把所有的花都“吹尽”,以至于红衰香褪。所以诗人秉烛照花,彻夜观赏起来。就此表现出诗人因为惜花爱花而变得细腻敏感的心思。
全诗紧扣一个“惜”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惜”的心态。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末句尤其深切,通过描绘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的情景,巧妙地刻画出一个多情的爱花人的可爱形象。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的途中。在这寂寞漫长的谪旅途中,诗人在灯下细读友人元稹的诗卷,越加想念谪居在通州的好朋友元稹,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字面上是在读朋友的诗作,实际上是在思念同病相怜的好朋友。“眼痛灭灯犹暗坐”一句,说明诗人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却还要“暗坐”,不愿意就寝,可见此时的他心潮翻涌,一方面怜惜友人空有才华却志不得舒,另一方面也是在自叹命运不公。然而在那权臣当道、仕途混乱的年代,除了听之任之,又有什么办法呢?这里的掌灯夜读、读至灯残、灭灯暗坐,都说明诗人对友人的思之深、念之切,含蓄地流露出思念之苦、悲悯之情。诗人用“诗尽”“灯残”“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渲染出浓浓的思念情境,以及静坐黑暗中的沉思与反省。诗人想念友人,更多的是想起了两人相似的境遇,因而心绪纷乱。而船下江中,巨浪翻卷,拍打着船舷,更让他无法安枕,只好在暗夜中静坐,以遣时光。尾句“逆风吹浪打船声”则描绘出一幅极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波涌浪急,逆风行船。“逆风”二字,别有蕴意,恰与诗人和元稹饱受贬谪的凄苦境遇相吻合,一语双关,含义深刻。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天的景物渐趋衰飒总会令人倍感忧伤,尤其是霜降过后,青草慢慢枯萎,秋虫凄切低鸣。已经是夜晚了,农人都各自归家,路上几乎没什么人走动了。“霜草苍苍”点出秋色的浓重,“虫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在这萧瑟的秋夜,无处不透露着孤寂和凄凉。
诗人漫步门前,遥望田野里一望无际的荞麦花,在秋月映照下,宛如皑皑白雪。本就凄凉的秋意,在雪白的荞麦花和明月的辉映中,令人眼前骤然一亮,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独出前门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也是两联之间的转折。在此将村夜萧疏黯淡的气氛陡然一转,镜头由村庄移向广漠的田野,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图景。这豁然开朗的清爽洁净的世界,与前面霜草苍白、秋虫悲鸣的萧瑟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内心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切换灵活自如、不着刻意雕琢的痕迹,给人一种朴实无华、浑然天成之感。
全诗于清新淡雅之中,间杂着又透露出些许凄清的味道,生发出一种不同流俗的格调。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以明快简洁的线条,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俗世纠缠,寻求退隐的一种淡然情怀。
首句点出了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诗人既没有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也没有描绘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彻,却着意描写白云的自在淡泊以及山中泉水的闲静无争,进而突出一种令人向往的淡泊明净的艺术境界。在诗人看来,晴朗天空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乃是心无所扰、无所束缚的表现;山间泉水淙淙流淌,自由奔泻,意为悠闲自得。诗人把白云和泉水拟人化,句句一语双关,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而惬意的情态,其实这也是诗人内心一直向往的生活: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这首诗最后两句略带疑问的语气,又恰似殷殷寄语,似乎在劝说清澈的白云泉不要急着“奔冲”下山,为本就纷繁的人间再添波澜,又或许还有被世俗污染的风险。“人间”二字,既是说红尘俗世,也代指官场仕途。“波浪”二字,既是说世俗纷争,也代指官场风云。
全诗采取象征的手法,于景中含情,寓情言志,意在象外,理趣其中,进而隐隐透露出诗人想淡然出世以及对宦海风浪和俗世纠缠的厌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