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经典诗词鉴赏(白居易4首古诗)
#记录我的2023#
相对于宋词艳词的低吟浅唱,唐诗大量的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个人生活。你问我,我最喜欢哪个诗人,白居易为榜一大哥。他既没有李白的“飘”,也没有杜甫的“沉”,他在中间,一切都是刚刚好。
白居易的童年也正是唐王室由盛趋衰的年代。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战争频繁。
白居易十一岁便随父离家避居越中(今浙江一带),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饿并至”。年纪稍长,又流转四方,“常索米丐衣”。正是这种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人广泛接触到民间疾苦:“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
离乱的世事,民众的苦难和诗人的痛苦遭遇交织在一起,给诗人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奠定他在政治上始终关怀人民,在诗歌创作上坚持实现主义的思想。
这就是我喜欢百居易的原因,他的行为,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放到今时今日也不过时。
假如,社会多一些“白居易”这样的官员,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或者又是另一种风气。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人人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
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男颠女狂、笑语欢呼,忙于“买花”。这时的人声拥挤,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出。
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以此类推,那些无异珠宝,价格也就不言而自明了。
家家以买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白居易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
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农户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
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
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02——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凊,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宅》
唐代中期,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竞尚豪华,营造私邸之风盛行,营造园第。而平民百姓居所简陋,甚至无室可居。
哪一家盖起了豪华的宅第?红漆的大门开在大道回边。高大的房屋梳齿般排列,高高的围墙在外面曲折回环。六七处堂屋一座挨着一座,梁栋和屋檐相互连接伸延。
造一这样的堂屋费钱上百万,那郁郁勃勃的气象上凌云几。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即使严寒酷暑也不能侵犯。高大的堂屋宽敞亮爽,坐着、躺着,都可望到南山。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回有红芍药的花栏。攀下树枝来采摘樱桃,带着花去移栽牡丹。
主人在这所华屋中安坐,一连十几年都做着大官。厨房里有出不完的腐败肉,库房里有用不尽而绳串朽坏的钱。
啊,哪一个能传达我的意见?问一个问题,在你们一家人中间:难道社会上没有贫穷卑贱的人?怎么能忍心不去救济饥寒。为什么只图供养自己,就想保住富贵千年?你可曾见到昔日马家的住宅,如今已成为废弃的奉诚园!
《伤宅》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揭地露和抨击。
作者对这种行径给百姓造成了灾难,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取的。
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
——03——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
诗中一方面重笔勾勒出一幅宦官骄纵奢侈,荒淫无度的行乐图。另一方面用两句诗揭露了“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社会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当时社会的阶矛盾。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形象生动。意气风发、骄纵满路,鞍马的光华照尘,这不能不让人惊奇。正因为如此惊奇,才会疑惑地发出“这是什么人”疑问,从而引出了“这是内臣”的回答。所谓内臣,就是宦官。
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最后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据史***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春,江淮一带大旱,衢州,发生了百姓以吃人肉为食。这么一对比,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04——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歌舞》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揭露了官吏们寻欢作乐,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腐朽生活:另一方面又反衬出他们对百姓穷凶极恶的残害。诗中所指虽说是阌乡的情况,但在当时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秦中一年时光已将尽,一场大雪落满了长安城。大雪中退朝回家的官员,都是身穿朱紫官服的公侯。
权贵们有赏风雪的兴致,富豪们没有饥寒的忧愁。需经营的唯有豪华的住宅,忙碌的只是成群结伙,追逐游乐。
车马纷纷来了许多贵客,唱歌跳舞红烛照耀着高楼。喝得痛快忘形地紧坐在一起,醉得发热脱去身上的皮裘。
秋官是宴会的主人坐在下首,廷尉是客人坐在上头。从中午起摆开筵席张乐饮酒,一直闹到半夜还不能罢休。他们哪里知道阌乡的牢狱,里面有冻死的冤囚。
阌(wén)乡:旧县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北。诗人在《秦阌乡县禁囚状》中写道:“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系,其妻儿皆乞干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填陪(赔),一禁其身,虽死不放。”“……自古罪人,未闻此苦:行路见者,皆为痛伤。”
由此可见,当时老百姓身受屈枉迫害,而刑狱官僚们却歌舞荒宴。诗中把秋官,廷尉的日中乐饮和狱中冻死囚相对照,揭示了深刻尖锐的社会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