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唯美古诗精选(李白早年静美诗词)
读一首美诗,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诗,能让人在心灵上共同徜徉;诗,能激起人一场心灵的秘境探索。愿李白这首诗,能带给你心灵安静,让岁月生香,带我们梦回盛唐时代,遇见了少年的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诗人李白还不到20岁写的。戴天山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那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这首诗,通过括述访友末遇,诗人用一天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出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朋友真实的感情。既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首友情曲。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一开篇就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让人充满想象。
诗人很早启程上路时,人们还在晨曦中甜睡,四处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狗叫声。走着走着,天渐渐亮了,看着路边桃花红朴朴的脸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格外浓艳。
诗人用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清晨图。用字简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含义的丰富更耐人咀嚼。
1.角度:先写所闻:犬吠,水声。后写所见:桃花带露。暗中交代了时间顺序,由晨光来露到旭日初升。
2.手法:动、静相衬,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和山林的寂僻。“犬吠水声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之外:对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山泉溪流之声,水声潺潺,间杂着时有时无,时远时近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用动的字面写出静的境界,是寓静于动,以动衬静。
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两句动静。从视觉着手写出了一幅桃花初生,娇艳欲滴,沐浴露珠,沐浴朝阳金光,浓妆艳抹的绝美图画。
桃花露浓。这是一片静谧的景象,可以从中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山林隔绝,人烟稀少。在车水马龙的喧嚣城市,怎能如此安静美丽?----作者巧妙地铺垫了道家隐居生活的趣味,从句意上看,上联写动,下联写静,相得益彰,丰富了内容。
这幅对联寓意丰富。它既直接描写景物,又间接诉说情感,抒发情愫。内容所包含的信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他为拜访朋友解释季节:阳春三月桃花开;
2.它表示诗人离开的时间;
诗道友情初探,旅行拜访朋友,长途跋涉,拜访的人是他的知心朋友。
3.诗人快乐地在路上。人逢喜事心情好,所以所见所闻都是美的。当然,这份喜悦也是为下面“失意”做准备的。拜访朋友的心情越激动,喜悦就越强烈。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当诗人兴致勃勃地进山走近道士住处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在他面前:几只鹿出现在森林深处,到午时却没有听到钟声,言外之意道士不在;
“树深时见鹿,”,这句话清新而富有韵味的。“渲染”了一种通过画面表现的方法,即不直接画出日月的实体,而是在日月的边缘画上云影、晕影,从而使读者看到上面画的日月的真实形象。
“溪午不闻钟”,是到了中午还听不到钟声
仅用五个字概括了时间(中午)、地点(当前)、事件(没有听钟声——“访友不见”)、人物心情。说明语言简洁准确。
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
午时已过,诗人猜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可能要回来,决定等候下去。空暇间,便察看起道士的住处。只见房前舍后,野竹遍生,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远处青翠的山峰上,一缕清泉从顶上倒挂下来。
这一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炼字”功力更另人叫绝。且看一个“分”字和“挂”字的妙用:
野竹与云气相接,一幅进静景,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一股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士的去哪里了,天色已晚,诗人只好支着颚长长地叹了口气,不难想象他心中的愁伤。
总之:
《访未遇戴天山道士》是李白早期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如他后来的成名作品广为流传,但也反映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艺术表现上,有两点突出:
1. 语言清新淡雅,古朴自然,通篇无生词,无典故成语堆积,通俗流畅,通俗易懂,抒发了纯洁的友谊,描写了平静秀丽的风景
2.章节曲折,耐人寻味。这五言诗虽只有八行四十字,却写得跌宕起伏,趣味盎然。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