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高楼两首经典诗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晨风鸣北林,熠耀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玄鸟夜过庭,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汉朝《别诗》
明月高楼是常见的景色,尤其传统中国,都有中秋望月的习俗,在高楼上沐浴一年中最美的月色。这种习俗是从上古时代的祭月而来。
上古祭祀月亮星辰的重大祭祀,都会选择高台,或因为地势,或人工垒成祭坛。生产力发展之后,也常常普通人家高楼望月拜月,向月亮祈福,寄托相思和心愿。
汉朝并没有特定的中秋节,秋天祭月,多在秋分。而那个时代,虽然已经有诸多照明燃料,比如油灯,蜡烛,但普通的人仍旧爱惜天光和夜光。
秋夜可以看到许多妇女借着月色在窗前织布。有条件的家庭此时也会有小楼,通常供女子居住。那秋天明月下窈窕的剪影,让人生出爱慕和怀念。
秋天来了,随着秋天到来的,是物候的变化,树叶在北风中凋零,有老鹰盘旋在上空,向东南方向去觅食,而此时,也正是许多男人趁着秋凉去外地谋生的时候。
离别总是令人惆怅的,游子的心中,家是最后的堡垒,爱是回望中的动力。
他在南去的路上,回想着他们的山盟海誓,女子说,我夜夜不垂下窗帘,只为看得见远路,等着你归来。
于是在每个明月的夜晚,男子都能想象月光照在楼上,沐浴在她山上的光芒。她站在明月的楼上,等着他回家。
又是一年的秋天,燕子飞过客中的旅馆,那是燕子们又一次要回家了。它们比翼双飞。
而我却在秋天里,牵起衣角,擦着眼泪。
在外的日子,漂泊不稳定,没有赚到钱,苦闷彷徨,也没有经济回家。
我知道你在焦急怨恨等待,浮云蔽白日,游子不知返。
但是,浮云蔽白日,谁知道我的悲哀。
我愿意有一块安稳的地方,结束这种漂泊,我愿意我和你能像鸟儿一样,有一个固定的家园。
但现在,你在家乡的楼上,我在西风的路途。
可以想见这汉朝的普通人家高楼,也未必有多高。女子在日渐破败的楼上等老了青春,男子用想象和思念,安慰艰辛漂泊的客路。
明月高楼,一多半是深到内心的美和情怀,是他心中最美的爱和家园。
有人说这是李陵写给苏武的别诗,但是明显,这是一首游子思念爱人和家园的作品。
这也是最早的明月高楼诗,已经出神入化,将那种游子漂泊和对家和爱的想象依恋表达得十分透彻。而且这样一个男子的心情。
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回家的原因,混得不好,无力回乡,爱愧疚和相思中徘徊。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简直是神来之笔,那楼上的女子,故意不放下窗帘,那明月直射到高楼上。那是男子心中的神龛。所谓爱情成了顽固的信仰,在回忆中在想象中咀嚼温慰。
在汉朝末年,兵荒马乱,人口锐减。许多人出去了不再回来,死在路上。
他们在路途的艰险跋涉里,能够安慰他们的,就是那高楼明月下妻子和爱人的影子吧,比月亮真实,那是一种心理上的望梅止渴。
我很担心他回不去。或者他也知道,回不去。
这首汉朝的诗,有种清旷和悲伤,像露水明月的光芒,在寒夜里。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 (魏晋)《明月上高楼》
实际被后世广泛记得的是曹植的明月照高楼。写的是明月下女子的苦相思。
那明月照在高楼上,流光荡漾,这应该是秋分左右月色。
上面有一个女子悲哀叹息的声音。
这里就插进了一个对话,问这个女子是谁,为何叹息。
她说自己是游子的妻子,丈夫已经出门十年,我常常一个人守在家里。
丈夫像康庄大道上飞扬的尘埃,飞在喧嚣热闹的远方都市,
而我则像沉淀在污水中的泥土,不见天光。
丈夫和我处在不同境遇里,就算是相会,也不知道何时或者是否还和从前一样,恩爱和谐。
曹植的这首诗,显然和汉朝别诗,有所不同。这里暗示了丈夫的负心,女子的贞静和忧愁。
这里更同情孤独的女性,被抛弃被冷落的孤独命运。
但是曹植的明月高楼,流光徘徊,更有一种月色之美,衬托女子的品质高洁华美。
曹植时代和之后已经开始用妾拟托自己,表达一种怀才不遇。
但是整体的格局和深邃是逊色汉朝无名氏的《别诗》的。
后世多用“明月照高楼”来写思妇之悲,但是我还是最喜欢汉朝的别诗,那相思里深沉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