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著名诗词有哪些(稚子精选古诗九首)
因为日历上标注西方的父亲节是在公历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无可否认,一个世纪来,西方文化曾经占过全球主导地位,现在渐渐式微。但是感恩父亲是全人类共同的感情。所以节日不必要上纲上线。***时期,也曾经将公历八月八日定为父亲节,目前仍旧在某些范围内流行。所以我说节日是个形式,重在提醒,感恩和回顾。
中国传统历史上并没有特定的父亲节,但是父亲的生日,子女的生日,每逢年节,都蕴含无尽的尊重。古代重视祖先祭祀,也是对父辈祖先慎终追远,以志不忘。实际中国对于父亲的尊重,是落实日常。
而自古父亲对子女的感情,是出于天性。子女的存在,激发父亲的责任感,保护感,提升创造和征服世界的热情,而孩子的存在,让父亲的一生,更加柔韧厚重。
传说,朱元璋晚年为皇子继承皇位的问题而苦恼。从惯例上来讲,立长有利于国家和皇家的稳定,立贤,则有利将权力牢牢把控在皇族内部,同样有利于稳定。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明 · 解缙《奉敕题虎顾彪图》
这首诗的作者一直是个谜,但是最流行的说法,是朱元璋得到一幅猛虎戏子图,然后请大学士解缙题诗。解缙看到这画面上一只猛虎,回头看着三个正在玩耍的小老虎,虎威中自有一种慈爱,于是写了这首诗。老虎是百兽之王,谁敢得罪老虎?但是只有可爱的小老虎,让虎父,心生柔软,一步一回头,仿佛放心不下一样。
那么解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朱元璋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因为哪个都是你的孩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死不瞑目。因为作为父亲,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子女互相残杀。
最终朱元璋将皇位传给长子,这是因为自古传统法理支持立长,强大的法理可以避免底下的孩子为争夺皇位而厮杀。而如果不将皇位立给长子,而给予有才干的皇子,则有极大的风险,造成新皇帝杀皇长兄,以稳固皇权。而这样的做法也会在民间产生极大的震荡和冲突。因为很多家族的继承权,都是长子或者顺位继承。
朱元璋的长子仁厚有余,才干不足。真正废黜长子的继承权,那么这个孩子最大的可能,就是死亡。
解缙相当聪明,看似什么都没有说,实际什么都说了。你朱元璋不仅是威严的帝王,还是天下父亲的表率,你忍心看着你的长子,因你的意志死于皇权斗争吗?
当然朱元璋更不蠢,担心解缙是太子***,一方面传位给长子,另外一方面监禁解缙,直到诛杀他。
那么民间也有传说,虎毒不食子。这固然是物种延续的天然,更表明人间父亲应该持有的善良。
对于成年人来讲,生存和延续是两大命题,其中延续,就是子女问题。只要不是利欲熏心,十恶不赦,每个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如同看到生命的延续,激发保护的力量和传承的愿望,全心抚育和庇护。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东晋 · 陶潜《止酒》节录
陶渊明是一个非常享受自然的人,他热爱田园,热爱家人,注重天然自然的生活和情感,为此,他40来岁辞掉了彭泽县令这样的职务,回到家乡,当一个农民,和家人清贫守在一起。
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你不是没有文化,没有前途,你为什么反其道而行?
陶渊明给出的理由,也令人无法辩驳,因为他自己的父母早逝,他没有尽孝,他多年漂泊,对于家庭,孩子,亲人有愧疚。当他的妹妹也去世后,陶渊明决定抛开一切回乡,回到父母之邦,出生之地,在这里耕种,陪伴妻子和孩子。
如果你给不了家人更富贵的生活,那么请给予最真诚的相伴。
陶渊明是真的如此实践,如此欢喜。
我愿意居住在不如城市的地方,因为这里最逍遥。
我就爱这乡村夏天笼罩房舍的树荫,我就爱这充满生活气的农家小院。
最美的食物,是园子里亲手种的蔬菜,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的见孩子在我身边。
我平生最喜欢酒,酒无上限,因为在这样美好的田园,不让我喝酒,我的快乐怎么抒发?
陶渊明的真诚率真在于,“大欢止稚子。”强调了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
是孩子给了他生活最大的乐趣。
在正统的书籍里,都强调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应该感恩父母。但是陶渊明是毫无遮拦的写出了孩子带给父母的那种充实喜悦。
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
可以说陶渊明后来隐居二十年,在土地上耕耘吃苦,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心信念,就是孩子。他和子女互相成全。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盛唐 · 李白《游谢氏山亭》节录
这是李白生命最后的一两年,在宣城游历谢氏山亭。在上篇文章里我讲了,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唐玄宗的御用翰林,放归后自称谪仙,又在庐山上正是入籍道士,在唐朝,学道和入籍道士是两个概念,因为贺知章是在86岁,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有这样的资格。
那么进入正式的道籍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就是生存物质的保障,唐朝道教是国教,重要的寺庙都是有拨款的,尤其像李白这样的,薪水是一部分,香火钱是一部分,个人的另外的名声带来的收入是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在庐山,他才正式有能力将自己的妻子,孩子接来。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另外一面是个爱家庭爱子女的父亲。
就算是生命的最后一两年,他也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
白天去游谢家亭,写的都是美好春天的句子,春草池塘,花枝拂动,一群朋友相与在农家饮酒,不亦乐乎,但是他最快乐的还是,晚上回来,有家人和孩子在门口迎接他。
我曾经数次想过李白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他一直都是在为家庭在奋斗,当然他的才气之盛往往掩盖了他的家庭。很多人觉得李白有家庭有子女且对孩子感情极其深厚,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请参照现在巨星的生活,星光是一部分,家庭是另外一部分。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 · 施肩吾《幼女词 》
这是施肩吾的小女儿。人们往往成年,则忘记了童年,但是孩子是另外一种提醒和参照,让人心地柔软。
他的小孩子才六岁,在他看来,知道什么好坏。
但是她看见母亲在月亮下拜月,她也跟着做。
倒是把这个当父亲的看得好笑又感动。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其强的,他看到女儿这么肯学,一刹那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
大小都是这么天真,一知半解的过来的。而正是这种萌,让长者动容,让自己也生出了无限的快乐。无数的父亲就是因为孩子的天真可爱,因为孩子的依赖,而自然肩负父亲的责任,去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更好地学习条件,更好的未来。
孩子是自己的心头花啊。
“强梳稀发著纶巾,舍杖空行试病身。
花间自欲裴回立,稚子牵衣不许人。”中唐 · 刘言史《扶病春亭 》
这个父亲病了,身体虚弱之极,还需要扶着拐杖,这是肠胃疾病还是骨折呢?
他勉强梳理稀疏的头发,带上帽子,拄着拐杖,登上了亭子。
然后将拐杖放在一边,想试试自己可不可以独立站起来。
那亭子边此时正开满了春天的鲜花吧,他和孩子说,我去给你摘一枝,然后勉强要去花树下。
只见这个时候,懂事的孩子,拉着他的衣裳说,我不要,您也不要去。
孩子对于的爱是发乎天性。记得小时候装死,吓弟弟,真的把弟弟吓哭了。
那么孩子眼中,父亲生病,虽然表达不出什么,这样每步跟着,生怕父亲有闪失,那种赤子之心,是病中父亲最好的安慰和动力。
有多少父亲会在此时,心有热泪和酸楚,为了这份属于自己的天真,也要快些好起来。
“无多药圃近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唐 · 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 其二十四》
这个父亲奈何不了自己的熊孩子。
家里种植着草药,在夏天次第生长开花,比如芍药,比如萱草,百合,当归,都是在农历四五月开花,这些奇花异草,对于大人来讲,都是省了好多医药费,甚至可以当奢侈品礼物送给他人,怎么不珍惜。
只是熊孩子爬高上低,到处打闹游玩,一不留神,药圃里的花叶就拔光了。
在转头一看,天啊,几个小孩子手里拿着各种草,在那里大咧咧斗草。大约报错草名是常有,争得不亦乐乎,哪里顾及到站在旁边的父亲,一幅内伤的表情?
这首诗题目很可爱,叫做自遣,也就是自己在安慰自己。
这个父亲没有打孩子,因为孩子的天真真是让他下不了手。
这也是一个真父亲,是花花草草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考验父母的爱和耐心。
但是只有宽仁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难道为一棵芍药要打孩子几巴掌解气?唐朝的父亲有标准做在这里,现代的父母也要三思。
而养子方知父母恩,当自己的孩子调皮时,你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多么的忍耐仁慈。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南宋 · 杨万里《稚子弄冰 》
我喜欢杨万里,因为他是难得的朴素旷达的高官。
正是因为他的童年和少年,贫寒的父亲给了他无尽的宽容和鼓励,所以他一生明朗乐观,能立足艰苦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生命之美,自然之美。
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他中年的随心而得意之作。
他对于孩子,是有足够宽容,甚至有观察的乐趣。
农历的五月,宋朝已经到处有冰卖,甚至还可以通过化学方***冰。但是这都价值不菲。放在寻常人家,小孩子这样好奇浪费冰块,那是要挨打的。
可是杨万里却泰然。
小孩子在大人眼角不到的地方,在忙活什么呢?原来他是将盆子里的冰倒扣出来,然后用五色的彩丝穿过中间的缺口,拎出去炫耀玩耍。
这是夏天的铜锣啊。
他边敲着冰罗边穿过竹林,要去找他的小伙伴,欣赏这奇异夏天的美。
结果走到半路,冰块碎掉了,化作玻璃一样的脆响。
你说这孩子该不该挨打?
但是杨万里看到的是孩子的天真好奇。他或者想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也是在父亲的庇护下不知道调了多少皮,才养成这样乐观无畏的性格。
所以他简直是带着欣赏的态度看着他的孩子。
“时当夏至荐芳馨,才入秋风味便轻。
幼女不知颜色好,等閒裁作绛纱灯。”清初 · 释今无《荔支诗 其二十》
这是一首写夏天荔枝的诗,角度清奇。
夏至的时候是荔枝最红最甜的时候,到了秋天,荔枝就不那么好吃了。
可是他的宝贝小女儿,哪里知道荔枝三日不吃,就会颜色变坏,看见大人不吃荔枝,她把荔枝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呢?
她跟父亲说,我要留着,将荔枝壳贴在七月十五的花灯上,这样河灯就是像荔枝一样红彤彤的哦。
我仿佛看见小孩子一本正经的和父亲对话,在她的想象里,做一盏荔枝灯笼,总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而且这种天真,也带着她稚嫩的想象。
父亲把这个片段记录下来,说给长达以后的她听。
实际已经包含了父亲满满的柔情。
稚子天真,天真得让人只能描绘那种萌,无法反驳和指正。
“汝父年来实鲜欢,牵衣故作别离难。
此行不是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清 · 黄景仁《 幼女 》
这首诗,我看了很久,一个贫寒的父亲,又要离开家去远方奔波。
他没有人可以倾诉,倒是小女儿牵着他的衣服角,爸爸你要去哪里?是不是要给我带回好玩的东西?我其实不想你走啊。
可是黄景仁此时是什么状态?他曾经给了妻子和孩子一个梦,住到北京城去。他也果真用最大的力量完成了这个梦。
27的黄景仁被乾隆皇帝选中做武英殿的主薄,实际薪水微薄。但是他不忍心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在乡间受苦,将他们接到北京来,为此欠下高额的债务。而后继虽然许了官做,但是经济断档,无法,只好又将家人送回,生活更加困顿。
在这样的压力下,黄景仁只能再次远行,为工作和生活努力。
黄景仁看着孩子,看着她天真的眼神,该说些什么?
你的父亲我,今年实在没有什么太高兴的,你牵着我的衣服角,我知道你不舍得我走,可是我只当你是小孩子作把戏,想要更好的东西。
我这次出门不是到北京去的,你不用踮着脚,老是等待从北方归来的人。
这首诗很辛酸,因为饱含了黄景仁的困境和绝境,他是出去躲债,还要挣得养家的薪水。
而此时他重病在身,不得不出门。
他死在路上。
实际更为悲催的事,他已经有了一份县丞的职业,等着他上任。但是就是这么青黄不接。未到任,而身殁。
他是一个尽了力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告别孩子,是带着多么的愧疚不舍。
这些古代父亲们写的稚子诗,一方面留下了孩子在他们心中重要的分量,另外一方面,也诠释了父爱。你的父亲在你面前或者威严,但是你的成长都在他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