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古诗词鉴赏(10首王昌龄的经典七绝)
王昌龄(698-757年), 字少伯,盛唐诗人,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王昌龄的五古,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王昌龄的七绝与李白齐名,对后人影响较大,继之后,七绝成为唐代诗流行体裁。
分享10首王昌龄的经典七绝,领略“七绝圣手”的风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王维有诗:“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无论是征人、思妇都离不开“关”和“月”两个字。
从秦汉以来的历史长河中,与胡人的战争一直在持续,战争就意味着别离和死亡。
“万里长征人未还”,年年战骨埋荒外,不仅是当代人们的悲剧,更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悲剧。
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不只是汉代的人们,更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因“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位置,而体现出诗歌之美。
这首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玉门关。
在唐朝时,西有吐蕃,北有突厥,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座城池是重要的边防城。
一、二句将戍边将士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7个字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尽管“黄沙”磨穿了将士们的“金甲”,但是磨销不了他们的报国雄心。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并且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誓言。
3.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与田田荷叶融为一体,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站在岸上伫立凝望,恍惚间,采莲少女混入莲池,不见了踪影;正踟蹰怅惘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原来“看不见”的采莲女仍在这艳艳荷花中。
这首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的唯美画面,采莲女就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美丽的化身,读罢余味悠远。
4.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沐雨露恩泽而开放。未央宫是新人受宠之处,是失宠者心向往而不得近的地方,故觉得“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公主的歌女卫子夫新近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虽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但皇帝担心她受寒,还特赐她锦袍。
这是一首讽刺诗。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沉溺声色,诗人以汉喻唐,为诗歌罩上“宫怨”的烟幕,揭露封建君主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诗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5.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是一首宫怨诗,第一句,以“金井梧桐”、“秋叶黄”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中;次句以“珠帘不卷”“夜来霜”表明时间已是深夜,把环境渲染得更为凄凉。
第三句,“熏笼”进一步烘托深宫寒夜的气氛;“玉枕”使人联想到孤枕难眠。“无颜色”有三层意思:①说明冷宫内的用具年久陈旧,色彩黯淡;②说明时间已到深夜,周围的物品黯然失色;③反映面对器物之人的黯淡心情。
在前三句的描写下,在熏笼畔、玉枕旁的女主人公终于出现了,她静静地卧在那里,听着南宫传来的漏声,那从皇帝住处传来的漏声,一声一声,凄清而漫长。
结尾,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道怨情而怨情却自见。“南宫”两字画龙点睛,是诗中少女的怨情所在。
在封建帝王的深宫中,有多少被剥夺了青春,禁锢了自由的少女,只能卧听宫漏,度过一个又一个孤枕难眠的漫漫长夜?
6.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是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作的。相传班婕妤曾作《怨歌行》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却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秋扇遭弃比君恩中断,这首诗以其寓意,反映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
天色方晓,宫女们就开启了一天刻板机械的工作和生活,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孤寂无聊时手执团扇共徘徊。
昭阳殿,即赵飞燕姊妹居住的宫殿。寒鸦,秋日的乌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日影即君恩。
乌鸦从昭阳殿上飞过,身上犹带有昭阳日影,自己深居长信宫,君王从不一顾,空有“玉颜”,却不及“寒鸦色”,以玉颜之白类比乌鸦之黑,配以“不及”“犹带”,明写景,实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怨愤之深。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7.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远征立功,是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岑参有诗“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不知愁”是正常的。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精心打扮一番,登上了自家的高楼,观赏春色。“忽见”,不经意间,那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色”,借这个媒介,勾起了她的无限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千里相隔的夫婿;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的一切,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一个从未意识过,而今天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犹如一篇微小说,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窥一斑而知全豹,耐人寻味。
8.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据《唐才子传》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义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一次,归来后,被任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这首诗作于期间。
第一句,一个“连”既写出了水天相连的雨势,也将听觉、视觉和想象连成满纸的烟雨。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更是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结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第二句,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远山,想到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人相聚,而自己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自然牵引出后两句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六朝刘宋时期,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王昌龄托友人捎给亲友的不是平安竹报,而是以一颗冰心告慰亲友。信任是一条纽带,它联结着亲友间的灵魂。
9.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时的作品,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今属湖南),王昌龄送别赠诗。
“流水”与“通波”,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一个“接”字,更有一种比邻之感,所以才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王勃有诗“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进一步申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它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
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化“远”为“近”,使“两乡”变为“一乡”,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和深情。这种艺术的辩证法,更耐人寻味。
10.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由“橘柚香”三个字见出,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一个“醉”字暗含酒深情更深。饯别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萧瑟,“寒雨连江”入舟凉,不仅是身体感受,天“凉”,也是心理感受,因临别而心“凉”。
接下来,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啼)两个方面,虚构了一幅画面: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在如此凄清的环境下,愁难入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的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
这个幻境既让诗境具有几分朦胧美,更表现出惆怅别情。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通过造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